《美人鱼》和《捉妖记》是目前内地影史的票房冠亚军,两部影片累计票房相加超过了58亿。然而在2016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老教授黄式宪却认为,这两部电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成就。
近日,由中国影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的2016中国电影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同时发布了《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6中国电影艺术报告》。论坛上,不少业内资深人士对中国电影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言辞犀利,直指中国电影票房繁荣背后的隐忧。
368部影片石沉大海 沦为票房“陪跑者”
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生产故事片686部,其中院线上映320部,368部石沉大海,而在2014年,这个数字是359部,基本没有改变。
另外,在上映的320部影片中,真正高票房的电影并不多,大部分影片无奈沦为“陪跑者”。比如票房前30名的影片,其总票房为203.74万元,占总票房的46.23%,而影片数量上仅为9.38%,也就是说这9%的电影霸占了近一半的票房。另外还有个数据引发关注,上映的电影中,23%的影片票房都不足100万,让人不禁感叹“这陪跑陪得好心碎”。
不以票房论英雄 高票房背后是文化的堕落
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而进入2016年,仅用时142天,就突破了200亿元的票房大关,比去年提前了37天。
票房是喜人的,但高票房就等于高质量吗?
“我国电影产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艺术性和市场性没有很好的结合,电影数量大但样式不够丰富,创意匮乏、思想瓶颈、缺乏想象力。”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张宏毫不留情指出电影产业的问题。“有些电影作品急功近利,把商业利益当做唯利追求的目标,过度迎合娱乐;有些电影作品过度追求大制作、大明星、大特效、大场面;有些电影作品与国外电影生搬硬套,没有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相结合。”每说一个“有些电影”,不觉让人对号入座几个影片。
会上还出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插曲,一向敢言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老教授,这次面对国产电影的蓬勃发展丝毫没有留情,他痛批“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掩盖了我们的浅薄、浮躁和拜金”,指出“《美人鱼》和《捉妖记》两座票房高峰,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是痛斥“中国电影已经病入膏肓!盲目追求票房的拜金主义导致艺术家思维滑坡!”
“跪求票房“不可取 艺术院线呼之欲出
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初期本来票房不佳,后因方励下跪引起了轩然大波,排票从1%飞跃至11%,放映时间更是延长至7月6日。票房也瞬间飙升,截至5月26日已经超过了7000万元,此事在很多专家眼中都并不值得提倡。专家一致认为:《百鸟朝凤》跪求排片的成功不可复制,文艺片低排片的窘境显然未来不能都靠“跪求”来争取。而应该由政府出面,建立艺术院线,进行有针对性的放映。
事实上,在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的艺术院线,商业院线则完全服从于市场机制,形成进口大片和本土娱乐片独霸的局面。然而未来,这样的困境或许因艺术院线的出现而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据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透露,由国家支持、资料馆牵头的艺术院线正在组建,首期有50家影院加盟,每周保证拿出一定的黄金场次排映艺术电影。
当然,中国艺术电影的繁荣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还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毕竟电影艺术性的提高依赖于电影文化水平的总体提升,一方面是电影工作者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观众欣赏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互相培养的过程。
影片多样化 批评家选出2015十佳影片
2015年是中国电影多样化的大年。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我们看到很多专家批评中国电影,说票房至上、娱乐至上,商业气比较重,的确在部分电影当中是这样,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另外一个现象,中国电影从来没有一年像去年一样丰富。去年的《狼图腾》开始,《山河故人》、《老炮儿》、《闯入者》、《聂隐娘》、《喜马拉雅天梯》,一大堆实际上过去根本不可能进入市场的电影,既有很高的艺术品质也有较强的力量,同时得到了几千万、过亿的票房。”
在2016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上,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还投票选举出了2015年度“批评家选择”十部最值得推荐影片,分别是《老炮儿》、《烈日灼心》、《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狼图腾》、《十二公民》、《捉妖记》、《滚蛋吧!肿瘤君》、《解救吾先生》和《一个勺子》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创资讯(ID:chuangyiyun),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