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互联网职业教育简史:从挖掘机司机到直播带货主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互联网职业教育简史:从挖掘机司机到直播带货主播

当互联网成为新的变量时,无论是开挖掘机还是做厨师,都难以满足人们弄潮时代的需求。

图片来源:Pexels-Rene Asmussen

文|指北BB组  付生

编辑|枕溪

蓝翔和新东方,曾一度定义国人对于职业教育的想象。

那些不断重复着“高级技工学生每年享受政府补贴1500元”、“遇到新东方厨师就嫁了”的墙绘标语、电视广告,为当时的青年们指出了一条清晰且务实的职业路径:

报班培训,不仅可以解决就业,还能获得政府补贴,顺带解决婚姻大事。用现在的话说,投身职业教育,可以提升人才荣誉感,是标准的朝阳产业、黄金赛道。

但当互联网成为新的变量时,无论是开挖掘机还是做厨师,都难以满足人们弄潮时代的需求。于是,互联网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最早一批将职业教育搬进互联网的,是IT培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个人PC的兴起,电脑基础技能的普及需求广泛,新华电脑专修学校火热一时。到了2000年前后,PC互联网时代到来,IT培训也从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升级向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软件开发等方向,催生出北大青鸟等一批新兴的IT培训企业,连蓝翔和新东方也增设了计算机学院。

也是在这一时期,脱胎于印度软件人才培训模式的ACCP认证开始进入中国。2002年北大青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新的ACCP2002 V1.0版教材已全部推出,这套教材较之前套教材更加本土化,更适合我国软件市场的人才培养。

而社会上也开始流行起了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词语——“软件蓝领”。

上述报道写道,“我国的软件难以形成产业的瓶颈之一即在于缺乏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缺乏大批的‘数字蓝领’、‘IT蓝领’。”从新闻里,人们迅速嗅到其中的职业机遇。这一年,济南市新开设的软件编程员专业,计划招生48人,但报名人数却突破了500人。

媒体通过“月薪2000-4000、年需求量30万……”不断向大众强调“软件蓝领”的人才缺口和行业前景。站在浪潮上的IT培训机构们,收获着行业最为直接的红利。例如到2001年7月份,北大青鸟以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国内30多座城市建立了50多家培训中心,招收学生6000多人。

尽管机构们宣称:“‘软件蓝领’一毕业即被众多的IT企业‘一抢而空’”,其中不乏瑞星、汉王这样颇有名气的公司。但《北京日报》在采访金山、北大方正等软件公司后却发现,“一些知名软件企业之所以不打算招‘软件蓝领’,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在软件这一行,技工并不能适应设备和技术的升级。”

(在当时的CSDN论坛里,也有对于“软件蓝领”的批评声)

“软件蓝领”引发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职业培训仍然受到来自“蓝翔模式”的影响。虽然人们隐约意识到计算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但从机构的课程设计上,你很难分辨出培训一名“软件蓝领”和培训一名挖掘机学员有着本质的差别:

而类似“理论学习-上机操作-在线学习-总结辅导”的培养模式,IT培训仍然集中在课堂上,缺乏在企业环境中实际应用的场景。这不仅影响着学员的真实工作能力,还会对行业的认知形成偏差。

机构仍然将“全国推荐就业”作为吸引学员的亮点,但行业真的需要“软件蓝领”吗?真实需要的规模有多少,学员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对于行业具有怎样的价值,而学习这些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又会产生怎样的帮助?这些问题很难找到从招生信息里看到答案。

这也使得这一阶段的互联网职业培训呈现以下特征:

1. 课程和专业设计面向计算机、网络、网页等新的技术和产业,做出调整和适配;

2. 受限于时代和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与传统职教模式没有明显差异;

3. 以求职结果为导向,对学生职业生涯和行业发展影响并不明显。

将互联网特性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的,当属那些“xx小班课”“xx学院”或者“xx新媒体训练营”。

2013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用户飞速增长,移动端APP的日均覆盖人数不断接近PC端网站。微博也在内容与社交的结合下,成为组织和个人的重要传播渠道。专职从事微博运营,成为了一种新兴职业。

(图源 前程无忧)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在早期实现粉丝积累的博主、账号开始探寻流量变现的通路。或许是本着“先富带后富”的精神,运营经验的介绍分享很快衍生出一系列的付费课程。而这些深谙“互联网思维”的导师们,在比起IT培训动辄几千上万的报名费,更愿意用1块、3块9、9块9的体验价让学员先尝到甜头。

这一阶段的职业培训场景,也从院校里的实地培训变得更为灵活,其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线上社群,用语音或者视频课程完成教学,学员通过微博话题打卡、朋友圈心得分享等形式完成课程总结。

教学目的也不再以某一准确的职位为导向,而是宣称可以帮助学员学习某项工作技能,并以此描画可能的成长路径,例如帮助学员熟练掌握APP推广、4天学会裂变涨粉、两周成为增长专家……

从体验者的反馈上看,一些基础课程会对新手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学习专项技能、了解行业、攒下作品方便找工作等等。

因此这一时期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可概括为:

1. 变革职教模式,使其充分与互联网的职业形态和技能相结合;

2. 部分能力具有实用性,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完成一定程度的基础知识学习;

3. 依靠个人和组织自发式教学,并不能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

这一阶段的培训思路是有很大争议的。毕竟无论是运营还是营销,都很难像数学一样,掌握公式就能够带入定量求解,在实际工作中,行业环境、团队能力、市场趋势等等都是在课堂之外,是难以把控的变量。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光鲜的培训师头衔、课堂案例只能成为仅供参考的存在。依靠“成功案例”反推,进行阅读理解的分析总结,其成功复制的可能性又有多高呢?

当然,这类职业教育也很难被完全淘汰,哪怕有时效果甚微,它仍然被当做少量多次的心理安慰剂,成为纾解职场压力的良方。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无法被所谓的训练营、营销学院所满足。

在4G时代和智能手机时代完全到来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并培养了一代从使用习惯到阅读方式完全不一样的网民。出于行业发展的要求,互联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新的方向,政策也适时地给予着鼓励。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依靠传统职校培训和行业自发式的社群,无法从质量上和数量上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了弥补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理论上,新一阶段的互联网职教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 能适应高速的行业发展,升级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2. 联动院校企业合作教学,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

3. 建立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标准,服务行业、企业和个人。

而从近期的行业动向来看,确实开始出现一些新面孔来承担和回应这些市场需求。据媒体报道,9月份,巨量引擎旗下的数字营销职业教育品牌巨量学推出“数字营销人才发展计划”,并在10月13日的发布会上,联合加入的企业和高等院校们成立了“数字营销人才发展联盟”。根据官方介绍,该品牌定位为巨量引擎旗下专注于短视频、直播、电商、广告营销领域的一站式数字营销职业教育平台。

根据行业媒体Tech星球报道,接下来巨量学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品、技术、平台上的优势,建设数字营销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真正解决院校在数字化人才培养端的痛点,让企业找到合适的优质的岗位人才。

简单来说,这种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改造,是利用平台的资源和能力,去填补企业实际需要。培养学校不会教,学生不会用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而在近年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主播”。

随着直播电商成为电商行业里的新增长,根据CNNIC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直播电商用户规模已达到3.84亿,占网民整体的38%。而行业预测,短视频和直播电商领域从业人员缺口(2021-2023年)分别为181万人、378万人、574万人。

行业的人才缺口为职业教育提供商业化的空间,而“主播”的职业性质,也决定了它可以被改造。这是因为,“主播”是一项具有较高普适性,可以被标准化的职业。一次成功的直播可以被拆解成为许多细节,例如前期的筹备策划、直播中话术、技巧以及主播的素养等等,这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达到合格线。因此,在主播的培养中,可以通过将基本技能拆分为声音训练、镜头感培养、形象管理等等内容。而在巨量学,可以通过前期评测实现“摸底考”,学习环节按照专业技能设置相应的大纲,并安排实践练习,最终通过考试评定资格。通过这样的“测-学-练-考-选”一站式人才培育与选用模式,助力于解决供需双端的问题。

另外,与之相关联的领域,比如广告投放、短视频运营、直播电商等领域,也可以通过这种一站式的人才培育与选用平台,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这也将帮助从业者寻找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并为企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提升用工质量,解决招聘、培育成本过高等难题。

(培训机构安排的主播培训课 图源网络)

将企业需要的普遍性比较强的岗位进行数字化的改造,把过去行业里不清晰的描述清楚,让清楚的路径更清晰,分清用几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又对应怎样的标准,通过数字化的改造,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是这一阶段里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方向。

理论上讲,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要想把握行业趋势持续增长,就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化业务和组织能力,实现降本增效,将人员的评定选用、成长发展,进行量化的评估,并将这些标准向人才培养的上游段,也就是院校进行传输。

这种综合的人才培养生态,将帮助院校和企业适应数字化的新环境,提供发展和变革的机遇。例如,院校将进一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拥有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训实习就业机会。企业也能持续获得优质人才,保障人才供给。以巨量学为例,截止2021年,巨量学院校业务已覆盖50余所,陆续为企业培养岗位人才超1000人。

总的来看,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过或粗放或野蛮的阶段,参与主体已日渐多元化,培训内容和能力也在逐渐完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形成一整套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用于人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培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互联网职业教育简史:从挖掘机司机到直播带货主播

当互联网成为新的变量时,无论是开挖掘机还是做厨师,都难以满足人们弄潮时代的需求。

图片来源:Pexels-Rene Asmussen

文|指北BB组  付生

编辑|枕溪

蓝翔和新东方,曾一度定义国人对于职业教育的想象。

那些不断重复着“高级技工学生每年享受政府补贴1500元”、“遇到新东方厨师就嫁了”的墙绘标语、电视广告,为当时的青年们指出了一条清晰且务实的职业路径:

报班培训,不仅可以解决就业,还能获得政府补贴,顺带解决婚姻大事。用现在的话说,投身职业教育,可以提升人才荣誉感,是标准的朝阳产业、黄金赛道。

但当互联网成为新的变量时,无论是开挖掘机还是做厨师,都难以满足人们弄潮时代的需求。于是,互联网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最早一批将职业教育搬进互联网的,是IT培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个人PC的兴起,电脑基础技能的普及需求广泛,新华电脑专修学校火热一时。到了2000年前后,PC互联网时代到来,IT培训也从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升级向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软件开发等方向,催生出北大青鸟等一批新兴的IT培训企业,连蓝翔和新东方也增设了计算机学院。

也是在这一时期,脱胎于印度软件人才培训模式的ACCP认证开始进入中国。2002年北大青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新的ACCP2002 V1.0版教材已全部推出,这套教材较之前套教材更加本土化,更适合我国软件市场的人才培养。

而社会上也开始流行起了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词语——“软件蓝领”。

上述报道写道,“我国的软件难以形成产业的瓶颈之一即在于缺乏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缺乏大批的‘数字蓝领’、‘IT蓝领’。”从新闻里,人们迅速嗅到其中的职业机遇。这一年,济南市新开设的软件编程员专业,计划招生48人,但报名人数却突破了500人。

媒体通过“月薪2000-4000、年需求量30万……”不断向大众强调“软件蓝领”的人才缺口和行业前景。站在浪潮上的IT培训机构们,收获着行业最为直接的红利。例如到2001年7月份,北大青鸟以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国内30多座城市建立了50多家培训中心,招收学生6000多人。

尽管机构们宣称:“‘软件蓝领’一毕业即被众多的IT企业‘一抢而空’”,其中不乏瑞星、汉王这样颇有名气的公司。但《北京日报》在采访金山、北大方正等软件公司后却发现,“一些知名软件企业之所以不打算招‘软件蓝领’,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在软件这一行,技工并不能适应设备和技术的升级。”

(在当时的CSDN论坛里,也有对于“软件蓝领”的批评声)

“软件蓝领”引发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职业培训仍然受到来自“蓝翔模式”的影响。虽然人们隐约意识到计算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但从机构的课程设计上,你很难分辨出培训一名“软件蓝领”和培训一名挖掘机学员有着本质的差别:

而类似“理论学习-上机操作-在线学习-总结辅导”的培养模式,IT培训仍然集中在课堂上,缺乏在企业环境中实际应用的场景。这不仅影响着学员的真实工作能力,还会对行业的认知形成偏差。

机构仍然将“全国推荐就业”作为吸引学员的亮点,但行业真的需要“软件蓝领”吗?真实需要的规模有多少,学员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对于行业具有怎样的价值,而学习这些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又会产生怎样的帮助?这些问题很难找到从招生信息里看到答案。

这也使得这一阶段的互联网职业培训呈现以下特征:

1. 课程和专业设计面向计算机、网络、网页等新的技术和产业,做出调整和适配;

2. 受限于时代和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与传统职教模式没有明显差异;

3. 以求职结果为导向,对学生职业生涯和行业发展影响并不明显。

将互联网特性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的,当属那些“xx小班课”“xx学院”或者“xx新媒体训练营”。

2013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用户飞速增长,移动端APP的日均覆盖人数不断接近PC端网站。微博也在内容与社交的结合下,成为组织和个人的重要传播渠道。专职从事微博运营,成为了一种新兴职业。

(图源 前程无忧)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在早期实现粉丝积累的博主、账号开始探寻流量变现的通路。或许是本着“先富带后富”的精神,运营经验的介绍分享很快衍生出一系列的付费课程。而这些深谙“互联网思维”的导师们,在比起IT培训动辄几千上万的报名费,更愿意用1块、3块9、9块9的体验价让学员先尝到甜头。

这一阶段的职业培训场景,也从院校里的实地培训变得更为灵活,其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线上社群,用语音或者视频课程完成教学,学员通过微博话题打卡、朋友圈心得分享等形式完成课程总结。

教学目的也不再以某一准确的职位为导向,而是宣称可以帮助学员学习某项工作技能,并以此描画可能的成长路径,例如帮助学员熟练掌握APP推广、4天学会裂变涨粉、两周成为增长专家……

从体验者的反馈上看,一些基础课程会对新手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学习专项技能、了解行业、攒下作品方便找工作等等。

因此这一时期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可概括为:

1. 变革职教模式,使其充分与互联网的职业形态和技能相结合;

2. 部分能力具有实用性,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完成一定程度的基础知识学习;

3. 依靠个人和组织自发式教学,并不能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

这一阶段的培训思路是有很大争议的。毕竟无论是运营还是营销,都很难像数学一样,掌握公式就能够带入定量求解,在实际工作中,行业环境、团队能力、市场趋势等等都是在课堂之外,是难以把控的变量。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光鲜的培训师头衔、课堂案例只能成为仅供参考的存在。依靠“成功案例”反推,进行阅读理解的分析总结,其成功复制的可能性又有多高呢?

当然,这类职业教育也很难被完全淘汰,哪怕有时效果甚微,它仍然被当做少量多次的心理安慰剂,成为纾解职场压力的良方。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无法被所谓的训练营、营销学院所满足。

在4G时代和智能手机时代完全到来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并培养了一代从使用习惯到阅读方式完全不一样的网民。出于行业发展的要求,互联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新的方向,政策也适时地给予着鼓励。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依靠传统职校培训和行业自发式的社群,无法从质量上和数量上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了弥补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理论上,新一阶段的互联网职教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 能适应高速的行业发展,升级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2. 联动院校企业合作教学,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

3. 建立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标准,服务行业、企业和个人。

而从近期的行业动向来看,确实开始出现一些新面孔来承担和回应这些市场需求。据媒体报道,9月份,巨量引擎旗下的数字营销职业教育品牌巨量学推出“数字营销人才发展计划”,并在10月13日的发布会上,联合加入的企业和高等院校们成立了“数字营销人才发展联盟”。根据官方介绍,该品牌定位为巨量引擎旗下专注于短视频、直播、电商、广告营销领域的一站式数字营销职业教育平台。

根据行业媒体Tech星球报道,接下来巨量学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品、技术、平台上的优势,建设数字营销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真正解决院校在数字化人才培养端的痛点,让企业找到合适的优质的岗位人才。

简单来说,这种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改造,是利用平台的资源和能力,去填补企业实际需要。培养学校不会教,学生不会用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而在近年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主播”。

随着直播电商成为电商行业里的新增长,根据CNNIC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直播电商用户规模已达到3.84亿,占网民整体的38%。而行业预测,短视频和直播电商领域从业人员缺口(2021-2023年)分别为181万人、378万人、574万人。

行业的人才缺口为职业教育提供商业化的空间,而“主播”的职业性质,也决定了它可以被改造。这是因为,“主播”是一项具有较高普适性,可以被标准化的职业。一次成功的直播可以被拆解成为许多细节,例如前期的筹备策划、直播中话术、技巧以及主播的素养等等,这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达到合格线。因此,在主播的培养中,可以通过将基本技能拆分为声音训练、镜头感培养、形象管理等等内容。而在巨量学,可以通过前期评测实现“摸底考”,学习环节按照专业技能设置相应的大纲,并安排实践练习,最终通过考试评定资格。通过这样的“测-学-练-考-选”一站式人才培育与选用模式,助力于解决供需双端的问题。

另外,与之相关联的领域,比如广告投放、短视频运营、直播电商等领域,也可以通过这种一站式的人才培育与选用平台,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这也将帮助从业者寻找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并为企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提升用工质量,解决招聘、培育成本过高等难题。

(培训机构安排的主播培训课 图源网络)

将企业需要的普遍性比较强的岗位进行数字化的改造,把过去行业里不清晰的描述清楚,让清楚的路径更清晰,分清用几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又对应怎样的标准,通过数字化的改造,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是这一阶段里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方向。

理论上讲,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要想把握行业趋势持续增长,就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化业务和组织能力,实现降本增效,将人员的评定选用、成长发展,进行量化的评估,并将这些标准向人才培养的上游段,也就是院校进行传输。

这种综合的人才培养生态,将帮助院校和企业适应数字化的新环境,提供发展和变革的机遇。例如,院校将进一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拥有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训实习就业机会。企业也能持续获得优质人才,保障人才供给。以巨量学为例,截止2021年,巨量学院校业务已覆盖50余所,陆续为企业培养岗位人才超1000人。

总的来看,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过或粗放或野蛮的阶段,参与主体已日渐多元化,培训内容和能力也在逐渐完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形成一整套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用于人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培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