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维伦纽瓦越过“沙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维伦纽瓦越过“沙丘”

“维神”的科幻漂流。

文|观娱象限 缈秒              

编辑|琢介

神谕由真神来昭示,人们总是这样期待。

比起科幻“巨作”,《沙丘》原著更常匹配的两个形容词是,“史诗”和“预言”。不朽的传奇或者宿命的未来,都具有超越意义的“神性”。但科幻小说的人文丰碑,也是科幻电影人的噩梦。

在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大卫·林奇、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雷德利·斯科特等名导都纷纷折戟。不是立项半途而废,就是交出了彻头彻尾的失败之作——那部被林奇本人视作污点的1984版《沙丘》。

半个世纪以来,《沙丘》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导演,漫天黄沙和个人命运的流转容器,宏大叙事的影像掌镜者。

时间来到2000年,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了电影《迷情漩涡》,随后又创作出《焦土之城》《囚徒》和《边境杀手》,凭借独树一帜的作者风格进入主流视野。直到2016、2017年,《降临》《银翼杀手2049》接连两部科幻电影真正让他在好莱坞声名鹊起,缓慢而深刻的美学语言,克制冷峻的科幻质感,也让他在国内外众多科幻迷心中封神。

《银翼杀手2049》的上映收获了极高的赞誉和学院派认可,“诺神”(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后,“维神”成为新的传说和信仰。但众所周知的是,《银翼杀手2049》叫好不叫座,在内地报收7695.8万人民币,全球票房仅有惨淡的2.58亿美元。

而《沙丘》上映一周,全球票房已经达到2.32亿美元,并登顶北美院线上周末票房冠军。烂番茄维持在84%,内地影迷也激情盛赞,称“维神让沙丘这颗掩埋了半个世纪的宝石在沙漠中闪耀”。

尽管这其中也避免不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有观众难掩失望,认为“两个半小时只拍了个预告片”,但《沙丘》原著一共六卷,卷帙繁浩,《沙丘》电影只进展到原著第一卷中一半篇幅左右,这还是已经砍去了小说中无数细节和分支的结果。正如影片结尾,一切才刚刚开始。

不过短评中亦有“沙丘宇宙诞生之时,维伦纽瓦取代库布里克之日”这种“捧杀”式褒扬,言过其实,也让人脚趾抠地。维伦纽瓦无法取代库布里克,也无法取代影史的任何科幻先辈,“维神”甚至难以完美还原出读者心中的小说。但他交出的《沙丘》已经揭示了它的魅力,瑰丽的沙漠梦境,至少目前为止,没有人做得比他更好。

当大家都在争论《沙丘》影片本身到底好还是不好的时候,我们不妨来谈谈,为什么是维伦纽瓦?以及,维伦纽瓦如何越过《沙丘》。

《沙丘》的电影消息公开时,维伦纽瓦就被公认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任何成就都是相互的,《沙丘》的文本故事之于维伦纽瓦,也是他一直在等待和寻找的玫瑰花蕾。

01 从独立电影“降临”

丹尼斯·维伦纽瓦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三河市。

这里地广人稀,节奏缓慢,生活安静,他在此接受了法语和英语教育,而这种“慢”节奏的天然基因, 也贯穿了维伦纽瓦日后的电影生涯。

从最初的两部长片《8月32日》和《迷情漩涡》开始,强烈的独立电影气质就一直伴随着维伦纽瓦,轻巧、随意,在印象主义色彩的影像中寻求自我意识的表达,风格利落的镜头语言也已经做好准备,只是此时还不太成熟。

2008年,维伦纽瓦执导的35毫米电影短片《下一层》一举夺得了当时戛纳电影节的 CANAL+电视台奖,这部短片预示着他电影风格的转变。

光线昏暗的房间,大快朵颐的食客,犀牛的一只血眼,和残留的骨架、内脏,在地板的一层层塌陷中,关于贪婪和欲望的隐喻震惊四座,有限篇幅内的叙事能力也引人深思。该短片告别了其独立电影时代的直白,注重整体视觉氛围的营造,镜头尖锐冷静却始终保持距离,那种个人标志性的“冷峻感”和“疏离感”开始成型,也意味着维伦纽瓦迈入大师门槛。  

 而此后他的《焦土之城》《理工学院》《囚徒》《宿敌》等影片,均在各种电影节上广受赞誉。

2010年,《焦土之城》采取独特的双行线结构,以第三人称视角极为平静地向观众呈现出人生的残酷和战争的绝望,并且展露、渲染了一种浓厚的宿命色彩,几乎赢得了从美洲到欧洲西方世界的一致好评。不但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入围了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的角逐。

也正是《焦土之城》这部电影,为日后派拉蒙影业找到维伦纽瓦埋下伏笔。而在2013年的两部电影《囚徒》和《宿敌》中,维伦纽瓦的节奏控制能力愈发纯熟, 剧情和情感处理都更加干净。他在悬疑类型片中的缓慢和压抑形成了极强的作者标识,而那些更为巨大且空洞的谜题,和始终关于人类困境的思考,还在等待另一个电影类型去释放——科幻。

拍摄科幻片其实是维伦纽瓦心中期盼已久的愿望,但因为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作品而搁置。

201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派拉蒙影业以创纪录的两千万美元买下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1998年获奖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这也是维伦纽瓦一直在等待的故事。

维伦纽瓦在采访中曾说:“当看到《你一生的故事》时,我完全沉迷其中,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故事。制片人丹· 乔恩和丹·莱文看过《焦土之城》后找到我,问我想拍什么,我说想拍科幻。之后他们就给了我这个短篇。”

水到渠成。对于看惯了好莱坞特效科幻大片的观众,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冷静克制的叙事风格以及孤独寂寥的哲学思考呈现在科幻电影中时,恰恰成为一种反类型的存在。

一年之前,维伦纽瓦在犯罪片《边境杀手》中拍摄墨西哥城的时候,为了展现墨西哥城的庞大与混乱,使用全景镜头进行拍摄,努力给观众营造一种站在巨物之前的渺小感。一年之后, 这种全景长镜头和“巨物”的沉默意象,也成了《降临》中完美匹配的语言要素,随处可见。

影片用一个全景长镜头来展示了飞船降临地球的壮观景象:蒙大拿州的日光旷野,白色的皑皑晨雾,静静矗立的巨大飞船,以及进入飞船后,七肢桶如同水墨画般的象形文字......传统科幻片中毫无节制的华丽视效被抛弃,异星生物不再以夸张的形象、异星文明也不再以绚烂的奇观给我们以刺激,一切都如雾如烟,如同不断逃逸的语言学能指,安静,神秘,且难以捉摸。

在这种写实而静谧的影像里,重要的不再是科幻设定,而是永远和镜头隔着距离,却被镜头反复审视的人,不论外星文明如何猎奇,生活始终和我们有关,且本质依然是平凡。

不出意外的,《降临》也不可避免地被诟病沉闷、无聊,节奏过慢或者过于神棍,不过批评的声音没有掩盖影迷们对《降临》的推崇,和他们对维伦纽瓦美学风格的喜爱。

“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反应。面对(异族)入侵时,会有偏执狂变得异常紧张,直至失衡。他们是来传授一些事情,但他们没有像其他大多数科幻片里外星人想隐藏自己的意图”。这是维伦纽瓦所赋予和表达的概念。 

在《降临》中,不同于以往的科幻电影,维伦纽瓦想展现的是沟通与语言。作为好莱坞气质独特的作者影人,他想探讨的也不是人如何探索谜团,而是如何处理谜团,以及在困境中安放自己的感情。一种存在主义。

 “在这部片子里, 我们想要强调的就是人类情感的能力和魅力。” 于是,孤独苍凉的人生意境和向死而生的人类情感构成了影片的宿命语言:“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依然愿意前往。”

而这一点,也从他过往的影片序列中一直延续到科幻生涯的每一部作品,赋予每一种类型以人文符码。

02 从“2049”活着回来

如果说《降临》是维伦纽瓦科幻之路封神的起点,那么《银翼杀手2049》就是他曾触及的尖峰,这个评价在他拍出《沙丘》之后依然没有改变。

《银翼杀手2049》的前作《银翼杀手》在科幻电影界的先驱地位坚如磐石。1982年,在台式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雷德利·斯科特根据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深入“人工智能”命题,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存在意义,用影像构建出一个后现代的赛博朋克世界。

其先锋性居功甚伟,想要历数穷尽《银翼杀手》对科幻影史的重要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6年,《降临》获得了巨大成功,同年,维伦纽瓦被哥伦比亚影业委任拍摄《银翼杀手》的电影续集。此时的维伦纽瓦已经被视为好莱坞最出色的“视觉系”导演之一,商业与艺术结合的超级新星。

有人曾经告诉过维伦纽瓦不要接拍《银翼杀手》续集,克里斯托弗·诺兰也对他说:(拍这样的电影),是在神圣的领地里行走。

维伦纽瓦不可能不知道,他自己将这部电影看过不下50遍,绝对是他这辈子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

“我很怕我会看起来像个在教堂里随意涂鸦的破坏者”,拍摄《银翼杀手2049》的时候,维伦纽瓦形容自己像在与灾难调情,随时可能置身危险,比如被电影圈封杀,而不是封神。在更高维度的神迹面前,神也害怕自己会亵渎神明。

 但电影上映之后,这种焦虑显然成为了谦逊的玩笑。

《银翼杀手2049》不仅完整地沿袭了前作的精神内核,几乎被认为是科幻电影史上的最好续集,而且它在延伸之外有所超越,在致敬之外又充满了个人表达。废弃、萧条的未来都市,烟雾、雨雪的光影氛围,布满隐喻的摄影细节,和存在主义的阐述,都证明了这是一部纯粹的维伦纽瓦式科幻电影。

老爷子雷德利·斯科特也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从第一次和维伦纽瓦见面,决定把续集交到他手上,他就给了维伦纽瓦全部的自由,“这是你的电影”。

在维伦纽瓦的镜头下,故事逐渐衍变成了银翼杀手“K”发现自我的过程。当前作在复制人与人类身份中反复追问“我是谁?人还是复制人?怎么证明自己是人?”时,《银翼杀手2049》同样指向了“我是谁”的永恒命题,但并不在意究竟谁是复制人,重要的是“我在做什么,哪些记忆对我来说很重要” 。

当K发现真相,“成人”的美梦破裂,作为一个渴望灵魂、渴望人性的复制人,最后却没有选择刺杀前银翼杀手里克·迪卡德去完成寻求自由的使命,而是营救了迪卡德,躺在雪地里接受自己的死亡。他也就此完成了对自身的价值体现,验证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自我塑造而成就意义。

 “Dying for the right cause is the most human thing we can do.(为正确的事而死是我们能做的最接近人类的事情)”

当漫天的雪花落下,仿生人悲壮的宿命色彩,关于存在主义疑惑的虚无性和英雄性都被渲染到极致。维伦纽瓦守护了雷德利·斯科特的杰作,并交出了属于自己的杰作,完成了这个令人却步的任务。

他庆幸自己拍完这部电影还“活着”,并且以为不会再遇到比这个更“危险”的电影了。

03 越过“沙丘”

所以当制片方找来问他下一部想拍什么,而维伦纽瓦随口回答“沙丘”时,他没有想过梦想会成真。出于安全,人们总是公开许那些遥不可及的愿。

他是一个大梦想家,而《沙丘》就是他青少年时期的梦想,将《沙丘》搬上荧幕是他的一大夙愿。

正如《指环王》是永垂不朽的奇幻史诗,《沙丘》也是那种意义深远的科幻史诗,《沙丘》的原作小说是科幻史上无法回避的“父辈”。

星云奖与雨果奖二者合称为“双奖”,代表着科幻界的无上荣光。1965年,美国人弗兰克·赫伯特创作了《沙丘》,便摘取了次年度的雨果奖,同年,星云奖设立,第一个头衔也被他收入囊中。此后,一部科幻小说均以拿到“双奖”为最高认可,而《沙丘》如同显赫的丰碑,树在了迄今为止24篇双奖科幻小说的前面,难以逾越。

但好莱坞对《沙丘》敬而远之。如开头所述,历经几任导演,这个项目如同诅咒,始终是一盘残局。

有意思的是,雷德利·斯科特在拍摄《银翼杀手》之前,也曾短暂接手过《沙丘》的项目并撰写剧本。

电影版《沙丘》作为科幻圈的“影史公案”,几经流转,最重要的一环恐怕就是超现实主义导演佐杜洛夫斯基集结起一帮不可思议的制作班底,比如特效师丹·欧班农,设计师H·R·吉格和顶级漫画家让·墨比斯绘制的概念图和分镜剧本,几乎搭出了《沙丘》的框架,却最终因为资金和执行困难胎死腹中。

但“佐式团队”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雷德利·斯科特联合欧班农与吉格共同打造了科幻经典《异形》,《银翼杀手》的美术系统也汲取了墨比斯手绘画作的风格灵感。但最终人们期待的这位“银翼杀手之父”依然没有重拾起《沙丘》。

而从2049回来的维伦纽瓦是幸运的,传奇影业购得了《沙丘》版权后,就第一时间与其取得联系进入了洽谈阶段,敲定由维伦纽瓦担当重启版《沙丘》的导演,并迅速组建了团队准备拍摄。

与电影结缘开始,维伦纽瓦永远在期盼一个承载他科幻野心的故事文本,那个文本要足够经典,足够深邃。《降临》是他等来的第一个礼物,《银翼杀手2049》成为他科幻路上的试金石,而《沙丘》则是他等待一生的冒险,他此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完成这个梦想。

但《沙丘》与维伦纽瓦是极为适配的,仿佛彼此寻找的嵌合物。

毕竟维伦纽瓦不是那种硬核的科幻导演,而同时有很多人认为,《沙丘》不是那种硬科幻:即有着复杂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对科技设定事无巨细的阐述。硬科幻的基本特征是:技术推动了剧情,技术解决了问题。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科技设定,都力争做到符合(已知的)科学,一般指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但“现代科幻小说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说过,一部完美的科幻小说应该由75%的文学和25%的科学组成。《沙丘》的文学性显然走在了前面,它的科幻意味是极为古典的,没有计算机或者时髦的新技术,而是在自己的框架下生长出一套完整的、异质性的、能够自洽的世界。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后,人类开始禁用人工智能,科技逐步后退,宗教再次登上舞台,人类步入一个“高科技、低文明”的时期。沙虫、香料、沙漠本身构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机体,而全部的社会、文化的冲突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科幻的设定基础上,除了异星生态的描绘,穿插了大量的政治文明,宗教隐喻,想讲述的依然是权力与阴谋、情感与背叛,有关于人的故事。

尽管这些故事和蕴含的部分价值观,在现在看来,已经很“旧”了,许多设定和想象力元素也在后世的严格审视中显得割裂,或者能量黯淡。

但诺大的星际帝国里,如同白色奶油的荒芜沙漠,400米的悚然巨物,扑翼机飞闪的蜻蜓翅膀,沙海漩涡,预言梦境......在宇宙万物的哲学思辨中,是人的选择和意志在推动一切。这是属于维伦纽瓦的拿手好戏。

所以正如我们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的,磅礴的全景画面,诗意的升格镜头,神秘主义的人物内心,维伦纽瓦式的美学呈现依然给人以惊喜,仅凭美术、摄影和音乐,这也是值得亲临电影院的视听享受。

不过,当故事文本过于复杂,信息密度过于饱和,家族的权力斗争和命运缠绕占去了巨大篇幅,作为氛围型人文选手的维伦纽瓦,显然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叙事吃力。

原作如此庞大的文本量,两半个小时的电影基本只承担了介绍与预告功能,而因为时长的局限,电影不得不砍去大量的细节,错综的利益、幽微的人性,许多挖掘与共鸣被压缩,为了揭示整个沙丘宇宙,大纲性的故事“全景”略显空洞,但即便为了降低观影门槛而不断提炼主线,对于一部分不了解背景文化的观众而言,电影依然表现出了某种不友好。

很多人吐槽节奏太慢,但这已经是维伦纽瓦最快节奏的一次了,只是这一次,他或许难以像《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那样举重若轻。

所以,我们很难说《沙丘》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至少,它不是让维伦纽瓦的封神之路抵达王座的那种电影。但《沙丘》确实太难拍了,它或许不友好,却但绝非那种不好看的电影。

未来奇观与古典内核,维伦纽瓦的《沙丘》克制流畅,并且影像的优越性足够震撼,确实是一封写给大银幕的情书。

半个世纪以来,很难有人相信它真的能被拍出来,至少现在,科幻电影人已经越过沙丘。而且,毕竟它只是个序曲嘛,电影的PART ONE。指环王也用了三部曲才讲完故事、成为影史经典,对于科幻版指环王而言,更多梦境和旅程还尚未开启。

日前,传奇影业与华纳已经正式宣布电影《沙丘》将拍续集,丹尼斯·维伦纽瓦确认回归。

而越过第一座沙丘之后,维伦纽瓦或许会像拍完《指环王》三部曲又去执导《霍比特人》三部曲的彼得·杰克逊那样,一次次踏上回来的路。但比起更多的《沙丘》,也有人在期待,维伦纽瓦能拍出更多的《降临》,那种小而美的故事。

毕竟,对于维神的信徒而言,慢并非沉闷,肃穆也并非史诗和巨大沉默物体,而是他所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里,那种永恒的孤独与疏离,却仍然前往的勇气,尽管我们的存在本身始终是个谜语。

比如K在穿越生命灭绝的荒凉末日时,遇见蜜蜂。

参考资料:

1.漫谈丹尼斯·维伦纽瓦与他的科幻电影梦,戏剧之家,2018

2.《沙丘》来了,科幻迷又吵翻了,硬核读书会,2021

3.维伦纽瓦谈《银翼杀手2049》&《沙丘》,曝诺兰看法,看电影,202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维伦纽瓦越过“沙丘”

“维神”的科幻漂流。

文|观娱象限 缈秒              

编辑|琢介

神谕由真神来昭示,人们总是这样期待。

比起科幻“巨作”,《沙丘》原著更常匹配的两个形容词是,“史诗”和“预言”。不朽的传奇或者宿命的未来,都具有超越意义的“神性”。但科幻小说的人文丰碑,也是科幻电影人的噩梦。

在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大卫·林奇、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雷德利·斯科特等名导都纷纷折戟。不是立项半途而废,就是交出了彻头彻尾的失败之作——那部被林奇本人视作污点的1984版《沙丘》。

半个世纪以来,《沙丘》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导演,漫天黄沙和个人命运的流转容器,宏大叙事的影像掌镜者。

时间来到2000年,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了电影《迷情漩涡》,随后又创作出《焦土之城》《囚徒》和《边境杀手》,凭借独树一帜的作者风格进入主流视野。直到2016、2017年,《降临》《银翼杀手2049》接连两部科幻电影真正让他在好莱坞声名鹊起,缓慢而深刻的美学语言,克制冷峻的科幻质感,也让他在国内外众多科幻迷心中封神。

《银翼杀手2049》的上映收获了极高的赞誉和学院派认可,“诺神”(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后,“维神”成为新的传说和信仰。但众所周知的是,《银翼杀手2049》叫好不叫座,在内地报收7695.8万人民币,全球票房仅有惨淡的2.58亿美元。

而《沙丘》上映一周,全球票房已经达到2.32亿美元,并登顶北美院线上周末票房冠军。烂番茄维持在84%,内地影迷也激情盛赞,称“维神让沙丘这颗掩埋了半个世纪的宝石在沙漠中闪耀”。

尽管这其中也避免不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有观众难掩失望,认为“两个半小时只拍了个预告片”,但《沙丘》原著一共六卷,卷帙繁浩,《沙丘》电影只进展到原著第一卷中一半篇幅左右,这还是已经砍去了小说中无数细节和分支的结果。正如影片结尾,一切才刚刚开始。

不过短评中亦有“沙丘宇宙诞生之时,维伦纽瓦取代库布里克之日”这种“捧杀”式褒扬,言过其实,也让人脚趾抠地。维伦纽瓦无法取代库布里克,也无法取代影史的任何科幻先辈,“维神”甚至难以完美还原出读者心中的小说。但他交出的《沙丘》已经揭示了它的魅力,瑰丽的沙漠梦境,至少目前为止,没有人做得比他更好。

当大家都在争论《沙丘》影片本身到底好还是不好的时候,我们不妨来谈谈,为什么是维伦纽瓦?以及,维伦纽瓦如何越过《沙丘》。

《沙丘》的电影消息公开时,维伦纽瓦就被公认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任何成就都是相互的,《沙丘》的文本故事之于维伦纽瓦,也是他一直在等待和寻找的玫瑰花蕾。

01 从独立电影“降临”

丹尼斯·维伦纽瓦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三河市。

这里地广人稀,节奏缓慢,生活安静,他在此接受了法语和英语教育,而这种“慢”节奏的天然基因, 也贯穿了维伦纽瓦日后的电影生涯。

从最初的两部长片《8月32日》和《迷情漩涡》开始,强烈的独立电影气质就一直伴随着维伦纽瓦,轻巧、随意,在印象主义色彩的影像中寻求自我意识的表达,风格利落的镜头语言也已经做好准备,只是此时还不太成熟。

2008年,维伦纽瓦执导的35毫米电影短片《下一层》一举夺得了当时戛纳电影节的 CANAL+电视台奖,这部短片预示着他电影风格的转变。

光线昏暗的房间,大快朵颐的食客,犀牛的一只血眼,和残留的骨架、内脏,在地板的一层层塌陷中,关于贪婪和欲望的隐喻震惊四座,有限篇幅内的叙事能力也引人深思。该短片告别了其独立电影时代的直白,注重整体视觉氛围的营造,镜头尖锐冷静却始终保持距离,那种个人标志性的“冷峻感”和“疏离感”开始成型,也意味着维伦纽瓦迈入大师门槛。  

 而此后他的《焦土之城》《理工学院》《囚徒》《宿敌》等影片,均在各种电影节上广受赞誉。

2010年,《焦土之城》采取独特的双行线结构,以第三人称视角极为平静地向观众呈现出人生的残酷和战争的绝望,并且展露、渲染了一种浓厚的宿命色彩,几乎赢得了从美洲到欧洲西方世界的一致好评。不但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入围了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的角逐。

也正是《焦土之城》这部电影,为日后派拉蒙影业找到维伦纽瓦埋下伏笔。而在2013年的两部电影《囚徒》和《宿敌》中,维伦纽瓦的节奏控制能力愈发纯熟, 剧情和情感处理都更加干净。他在悬疑类型片中的缓慢和压抑形成了极强的作者标识,而那些更为巨大且空洞的谜题,和始终关于人类困境的思考,还在等待另一个电影类型去释放——科幻。

拍摄科幻片其实是维伦纽瓦心中期盼已久的愿望,但因为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作品而搁置。

201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派拉蒙影业以创纪录的两千万美元买下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1998年获奖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这也是维伦纽瓦一直在等待的故事。

维伦纽瓦在采访中曾说:“当看到《你一生的故事》时,我完全沉迷其中,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故事。制片人丹· 乔恩和丹·莱文看过《焦土之城》后找到我,问我想拍什么,我说想拍科幻。之后他们就给了我这个短篇。”

水到渠成。对于看惯了好莱坞特效科幻大片的观众,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冷静克制的叙事风格以及孤独寂寥的哲学思考呈现在科幻电影中时,恰恰成为一种反类型的存在。

一年之前,维伦纽瓦在犯罪片《边境杀手》中拍摄墨西哥城的时候,为了展现墨西哥城的庞大与混乱,使用全景镜头进行拍摄,努力给观众营造一种站在巨物之前的渺小感。一年之后, 这种全景长镜头和“巨物”的沉默意象,也成了《降临》中完美匹配的语言要素,随处可见。

影片用一个全景长镜头来展示了飞船降临地球的壮观景象:蒙大拿州的日光旷野,白色的皑皑晨雾,静静矗立的巨大飞船,以及进入飞船后,七肢桶如同水墨画般的象形文字......传统科幻片中毫无节制的华丽视效被抛弃,异星生物不再以夸张的形象、异星文明也不再以绚烂的奇观给我们以刺激,一切都如雾如烟,如同不断逃逸的语言学能指,安静,神秘,且难以捉摸。

在这种写实而静谧的影像里,重要的不再是科幻设定,而是永远和镜头隔着距离,却被镜头反复审视的人,不论外星文明如何猎奇,生活始终和我们有关,且本质依然是平凡。

不出意外的,《降临》也不可避免地被诟病沉闷、无聊,节奏过慢或者过于神棍,不过批评的声音没有掩盖影迷们对《降临》的推崇,和他们对维伦纽瓦美学风格的喜爱。

“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反应。面对(异族)入侵时,会有偏执狂变得异常紧张,直至失衡。他们是来传授一些事情,但他们没有像其他大多数科幻片里外星人想隐藏自己的意图”。这是维伦纽瓦所赋予和表达的概念。 

在《降临》中,不同于以往的科幻电影,维伦纽瓦想展现的是沟通与语言。作为好莱坞气质独特的作者影人,他想探讨的也不是人如何探索谜团,而是如何处理谜团,以及在困境中安放自己的感情。一种存在主义。

 “在这部片子里, 我们想要强调的就是人类情感的能力和魅力。” 于是,孤独苍凉的人生意境和向死而生的人类情感构成了影片的宿命语言:“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依然愿意前往。”

而这一点,也从他过往的影片序列中一直延续到科幻生涯的每一部作品,赋予每一种类型以人文符码。

02 从“2049”活着回来

如果说《降临》是维伦纽瓦科幻之路封神的起点,那么《银翼杀手2049》就是他曾触及的尖峰,这个评价在他拍出《沙丘》之后依然没有改变。

《银翼杀手2049》的前作《银翼杀手》在科幻电影界的先驱地位坚如磐石。1982年,在台式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雷德利·斯科特根据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深入“人工智能”命题,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存在意义,用影像构建出一个后现代的赛博朋克世界。

其先锋性居功甚伟,想要历数穷尽《银翼杀手》对科幻影史的重要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6年,《降临》获得了巨大成功,同年,维伦纽瓦被哥伦比亚影业委任拍摄《银翼杀手》的电影续集。此时的维伦纽瓦已经被视为好莱坞最出色的“视觉系”导演之一,商业与艺术结合的超级新星。

有人曾经告诉过维伦纽瓦不要接拍《银翼杀手》续集,克里斯托弗·诺兰也对他说:(拍这样的电影),是在神圣的领地里行走。

维伦纽瓦不可能不知道,他自己将这部电影看过不下50遍,绝对是他这辈子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

“我很怕我会看起来像个在教堂里随意涂鸦的破坏者”,拍摄《银翼杀手2049》的时候,维伦纽瓦形容自己像在与灾难调情,随时可能置身危险,比如被电影圈封杀,而不是封神。在更高维度的神迹面前,神也害怕自己会亵渎神明。

 但电影上映之后,这种焦虑显然成为了谦逊的玩笑。

《银翼杀手2049》不仅完整地沿袭了前作的精神内核,几乎被认为是科幻电影史上的最好续集,而且它在延伸之外有所超越,在致敬之外又充满了个人表达。废弃、萧条的未来都市,烟雾、雨雪的光影氛围,布满隐喻的摄影细节,和存在主义的阐述,都证明了这是一部纯粹的维伦纽瓦式科幻电影。

老爷子雷德利·斯科特也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从第一次和维伦纽瓦见面,决定把续集交到他手上,他就给了维伦纽瓦全部的自由,“这是你的电影”。

在维伦纽瓦的镜头下,故事逐渐衍变成了银翼杀手“K”发现自我的过程。当前作在复制人与人类身份中反复追问“我是谁?人还是复制人?怎么证明自己是人?”时,《银翼杀手2049》同样指向了“我是谁”的永恒命题,但并不在意究竟谁是复制人,重要的是“我在做什么,哪些记忆对我来说很重要” 。

当K发现真相,“成人”的美梦破裂,作为一个渴望灵魂、渴望人性的复制人,最后却没有选择刺杀前银翼杀手里克·迪卡德去完成寻求自由的使命,而是营救了迪卡德,躺在雪地里接受自己的死亡。他也就此完成了对自身的价值体现,验证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自我塑造而成就意义。

 “Dying for the right cause is the most human thing we can do.(为正确的事而死是我们能做的最接近人类的事情)”

当漫天的雪花落下,仿生人悲壮的宿命色彩,关于存在主义疑惑的虚无性和英雄性都被渲染到极致。维伦纽瓦守护了雷德利·斯科特的杰作,并交出了属于自己的杰作,完成了这个令人却步的任务。

他庆幸自己拍完这部电影还“活着”,并且以为不会再遇到比这个更“危险”的电影了。

03 越过“沙丘”

所以当制片方找来问他下一部想拍什么,而维伦纽瓦随口回答“沙丘”时,他没有想过梦想会成真。出于安全,人们总是公开许那些遥不可及的愿。

他是一个大梦想家,而《沙丘》就是他青少年时期的梦想,将《沙丘》搬上荧幕是他的一大夙愿。

正如《指环王》是永垂不朽的奇幻史诗,《沙丘》也是那种意义深远的科幻史诗,《沙丘》的原作小说是科幻史上无法回避的“父辈”。

星云奖与雨果奖二者合称为“双奖”,代表着科幻界的无上荣光。1965年,美国人弗兰克·赫伯特创作了《沙丘》,便摘取了次年度的雨果奖,同年,星云奖设立,第一个头衔也被他收入囊中。此后,一部科幻小说均以拿到“双奖”为最高认可,而《沙丘》如同显赫的丰碑,树在了迄今为止24篇双奖科幻小说的前面,难以逾越。

但好莱坞对《沙丘》敬而远之。如开头所述,历经几任导演,这个项目如同诅咒,始终是一盘残局。

有意思的是,雷德利·斯科特在拍摄《银翼杀手》之前,也曾短暂接手过《沙丘》的项目并撰写剧本。

电影版《沙丘》作为科幻圈的“影史公案”,几经流转,最重要的一环恐怕就是超现实主义导演佐杜洛夫斯基集结起一帮不可思议的制作班底,比如特效师丹·欧班农,设计师H·R·吉格和顶级漫画家让·墨比斯绘制的概念图和分镜剧本,几乎搭出了《沙丘》的框架,却最终因为资金和执行困难胎死腹中。

但“佐式团队”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雷德利·斯科特联合欧班农与吉格共同打造了科幻经典《异形》,《银翼杀手》的美术系统也汲取了墨比斯手绘画作的风格灵感。但最终人们期待的这位“银翼杀手之父”依然没有重拾起《沙丘》。

而从2049回来的维伦纽瓦是幸运的,传奇影业购得了《沙丘》版权后,就第一时间与其取得联系进入了洽谈阶段,敲定由维伦纽瓦担当重启版《沙丘》的导演,并迅速组建了团队准备拍摄。

与电影结缘开始,维伦纽瓦永远在期盼一个承载他科幻野心的故事文本,那个文本要足够经典,足够深邃。《降临》是他等来的第一个礼物,《银翼杀手2049》成为他科幻路上的试金石,而《沙丘》则是他等待一生的冒险,他此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完成这个梦想。

但《沙丘》与维伦纽瓦是极为适配的,仿佛彼此寻找的嵌合物。

毕竟维伦纽瓦不是那种硬核的科幻导演,而同时有很多人认为,《沙丘》不是那种硬科幻:即有着复杂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对科技设定事无巨细的阐述。硬科幻的基本特征是:技术推动了剧情,技术解决了问题。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科技设定,都力争做到符合(已知的)科学,一般指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但“现代科幻小说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说过,一部完美的科幻小说应该由75%的文学和25%的科学组成。《沙丘》的文学性显然走在了前面,它的科幻意味是极为古典的,没有计算机或者时髦的新技术,而是在自己的框架下生长出一套完整的、异质性的、能够自洽的世界。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后,人类开始禁用人工智能,科技逐步后退,宗教再次登上舞台,人类步入一个“高科技、低文明”的时期。沙虫、香料、沙漠本身构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机体,而全部的社会、文化的冲突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科幻的设定基础上,除了异星生态的描绘,穿插了大量的政治文明,宗教隐喻,想讲述的依然是权力与阴谋、情感与背叛,有关于人的故事。

尽管这些故事和蕴含的部分价值观,在现在看来,已经很“旧”了,许多设定和想象力元素也在后世的严格审视中显得割裂,或者能量黯淡。

但诺大的星际帝国里,如同白色奶油的荒芜沙漠,400米的悚然巨物,扑翼机飞闪的蜻蜓翅膀,沙海漩涡,预言梦境......在宇宙万物的哲学思辨中,是人的选择和意志在推动一切。这是属于维伦纽瓦的拿手好戏。

所以正如我们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的,磅礴的全景画面,诗意的升格镜头,神秘主义的人物内心,维伦纽瓦式的美学呈现依然给人以惊喜,仅凭美术、摄影和音乐,这也是值得亲临电影院的视听享受。

不过,当故事文本过于复杂,信息密度过于饱和,家族的权力斗争和命运缠绕占去了巨大篇幅,作为氛围型人文选手的维伦纽瓦,显然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叙事吃力。

原作如此庞大的文本量,两半个小时的电影基本只承担了介绍与预告功能,而因为时长的局限,电影不得不砍去大量的细节,错综的利益、幽微的人性,许多挖掘与共鸣被压缩,为了揭示整个沙丘宇宙,大纲性的故事“全景”略显空洞,但即便为了降低观影门槛而不断提炼主线,对于一部分不了解背景文化的观众而言,电影依然表现出了某种不友好。

很多人吐槽节奏太慢,但这已经是维伦纽瓦最快节奏的一次了,只是这一次,他或许难以像《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那样举重若轻。

所以,我们很难说《沙丘》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至少,它不是让维伦纽瓦的封神之路抵达王座的那种电影。但《沙丘》确实太难拍了,它或许不友好,却但绝非那种不好看的电影。

未来奇观与古典内核,维伦纽瓦的《沙丘》克制流畅,并且影像的优越性足够震撼,确实是一封写给大银幕的情书。

半个世纪以来,很难有人相信它真的能被拍出来,至少现在,科幻电影人已经越过沙丘。而且,毕竟它只是个序曲嘛,电影的PART ONE。指环王也用了三部曲才讲完故事、成为影史经典,对于科幻版指环王而言,更多梦境和旅程还尚未开启。

日前,传奇影业与华纳已经正式宣布电影《沙丘》将拍续集,丹尼斯·维伦纽瓦确认回归。

而越过第一座沙丘之后,维伦纽瓦或许会像拍完《指环王》三部曲又去执导《霍比特人》三部曲的彼得·杰克逊那样,一次次踏上回来的路。但比起更多的《沙丘》,也有人在期待,维伦纽瓦能拍出更多的《降临》,那种小而美的故事。

毕竟,对于维神的信徒而言,慢并非沉闷,肃穆也并非史诗和巨大沉默物体,而是他所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里,那种永恒的孤独与疏离,却仍然前往的勇气,尽管我们的存在本身始终是个谜语。

比如K在穿越生命灭绝的荒凉末日时,遇见蜜蜂。

参考资料:

1.漫谈丹尼斯·维伦纽瓦与他的科幻电影梦,戏剧之家,2018

2.《沙丘》来了,科幻迷又吵翻了,硬核读书会,2021

3.维伦纽瓦谈《银翼杀手2049》&《沙丘》,曝诺兰看法,看电影,202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