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疫情之下,上市旅企纷纷定增筹集“弹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疫情之下,上市旅企纷纷定增筹集“弹药”

除了缓解资金压力,在疫情之下以资产收购、资产注入等方式进行业务调整和业务转型,以寻求自救,也是旅企定增的一大原因。

文|新旅界

虽然疫情防控常态化仍在制约着旅游业的复苏,但资本市场上对旅游业的信心却在恢复。近期,文旅产业的领头羊——文旅上市企业们频频传出定增融资的消息,向资本市场筹集“弹药”,以加注业务扩张或布局新业务。

10月22日,首旅酒店(600258.SH)发布公告表示,证监会已核准其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的预案。预案显示,此次定增融资总金额不超过30亿元,其中21亿元投向酒店扩张及装修升级项目,9亿元用于偿还金融机构贷款。

加注中高端酒店赛道,是首旅酒店此次发行的主要目的。首旅酒店表示,“伴随着我国消费旅游的偏好以及客流的增长,酒店行业需求端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矛盾从总量不足到结构性供给不足。在需求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旅行支出费用也逐步增加,中高端酒店需求上升明显。”

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末,首旅酒店中高端酒店数占比提升至24%,中高端酒店房间量占比提升至31%。受益于中高端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2021年第二季度,首旅酒店中高端产品占酒店收入达到46%,创历史新高。

疫情对酒店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但对于连锁酒店品牌而言,疫情又是一个业务扩张的良机。首旅酒店此次30亿元的定增也是要把握这个扩张的机遇期。

首旅酒店表示,“2020 年在疫情中,连锁酒店集团抗风险能力强,面对危机反应迅速,而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盈 利能力的单体酒店在疫情期间面临经营危机。疫情之后,单体酒店的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步压缩,连锁酒店集团以连锁经营的方式正在逐步整合单体酒店,存量整合发展阶段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酒店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2019年我国酒店连锁化率为26%,发达国家酒店品牌连锁化率可达60%以上,酒店品牌化的空间仍较大。

2020年,首旅酒店新开酒店909家,而2021年首旅酒店计划全年开店1400-1600家,比2020年大幅提速。尤其新开酒店中大幅提高了中高端酒店的占比,据首旅酒店2021年半年报显示,其目前储备门店达到1599家,其中,中高端酒店占比超过40%。

与首旅酒店一样,锦江酒店也于2021年3月完成一笔50亿元的定增融资,其中35亿元用于酒店装修升级,15亿元用于偿还金融机构贷款,同样也是为了加注中高端、逆势抢占连锁酒店市场。

2021年1-9月,锦江酒店新开业酒店1266家,锦江酒店已开业酒店数率先突破万家,客房总数达98.9万间。其中,锦江酒店中端酒店占比已达50.86%。

事实上,中端连锁酒店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首旅酒店、锦江酒店,美股的华住集团,刚刚上市的君亭酒店,筹划上市的亚朵、东呈酒店均在大举发力中端酒店。因此,中端酒店“战场”所需的“弹药量”极大,华住也在2020年9月通过港股二次上市融资60亿港元,锦江、首旅此次的大笔定增融资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应华住的融资扩张。伴随着三大酒店巨头的大举扩张,其营收也在高速增长,2021年三季度,锦江酒店、首旅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9%、32%,华住在2021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9%。

首旅酒店、锦江酒店的大笔定增仅是旅游上市公司融资潮的一个缩影,据新旅界(LvJieMedia)初步统计,2021年初至今,共有8家文旅上市公司发布或实施定增计划,除首旅酒店、锦江酒店外,还有三特索道、凯撒旅业、西藏旅游、大东海A、桂林旅游、华谊兄弟等,总募资金额超过130亿元。

上市旅企的定增热潮一定程度上源于政策的松绑。

“2020年3月,由于疫情压力,监管部门降低了上市公司定增融资的政策门槛,将发行价格由不得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折改为8折,为投资人留足了打折空间。股票锁定期也从36个月和12个月分别缩短至18个月和6个月,方便投资人出货。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数量也从不超过10名,放宽到35名,每个参与者的资金要求相应降低了”,某旅游证券分析师告诉新旅界(LvJieMedia)。

此前,由于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带来的乱象,2017年监管部门实施了严格的定增新规,新规实施后的2年里,文旅上市公司少有成功实施定增融资。

此次松绑是为了缓解上市企业的资金压力。从上市旅企的定增方案来看,募资用途大多都包含“偿还贷款”“补充流动资金”等,如锦江酒店50亿融资中15亿将用于偿还贷款,首旅酒店30亿融资中9亿元用于偿还贷款,桂林旅游4.78亿融资将全部用于偿还贷款,这也说明了旅游企业普遍的资金紧张情况。

除了缓解资金压力,在疫情之下以资产收购、资产注入等方式进行业务调整和业务转型,以寻求自救,也是旅企定增的一大原因,如凯撒旅业、大东海A、西藏旅游都是发行股票收购资产所配套的定增融资。

凯撒旅业斥资62亿元吸收合并众信旅游,为此配套融资17亿元。疫情导致出境游无限期暂停,是导致这桩合并的主要原因,众信旅游偏重出境游批发,而凯撒旅业的优势在零售端,两者的合并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上下游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起到抱团自救的效果。

西藏旅游则是其大股东将旗下新绎游船注入到西藏旅游。新绎游船是此前上市公司北部湾旅的经营主体,主营业务为海洋旅游运输服务,主要运营北海-涠洲岛、北海-海口以及蓬莱-长岛3条海洋旅游航线,拥有包括高速客船、普通客船、客滚船在内的20艘船舶。此次新绎游船作价13.7亿元注入西藏旅游,为此,西藏旅游配套定增6.85亿元。西藏旅游称,此次交易旨在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加快聚焦旅游主业、整合优质旅游资产。

事实上,西藏旅游和新绎游船均在此次疫情中受冲击严重,2020年西藏旅游营收仅1.3亿元,按照2020年底发布的退市新规,营收不足1亿元且净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实施退市。西藏旅游若不注入新的资产增厚营收和利润,或将难以规避退市风险。

大东海A定增也是出于增厚业绩的考虑,用于保壳和自救,但由于其选中的收购对象恰好为教育类公司,撞上今年实施的教育双减政策,收购计划被迫取消,配套的定增计划也取消,不得不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整体来看,在这一轮定增热潮背后,显示出上市旅企的“两极分化”。锦江、首旅等定增是为了产品升级和逆势扩张,其所在的赛道正打得热火朝天,急需补充弹药;而部分上市旅企的定增是迫于生存压力,收购资产以求增厚业绩,或急需资金偿债。这种分化再次印证了文旅行业的转型升级历史进程,符合未来消费趋势的赛道和产品获得资本大笔下注,而陈旧的、落伍的产品则面临艰难的求生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疫情之下,上市旅企纷纷定增筹集“弹药”

除了缓解资金压力,在疫情之下以资产收购、资产注入等方式进行业务调整和业务转型,以寻求自救,也是旅企定增的一大原因。

文|新旅界

虽然疫情防控常态化仍在制约着旅游业的复苏,但资本市场上对旅游业的信心却在恢复。近期,文旅产业的领头羊——文旅上市企业们频频传出定增融资的消息,向资本市场筹集“弹药”,以加注业务扩张或布局新业务。

10月22日,首旅酒店(600258.SH)发布公告表示,证监会已核准其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的预案。预案显示,此次定增融资总金额不超过30亿元,其中21亿元投向酒店扩张及装修升级项目,9亿元用于偿还金融机构贷款。

加注中高端酒店赛道,是首旅酒店此次发行的主要目的。首旅酒店表示,“伴随着我国消费旅游的偏好以及客流的增长,酒店行业需求端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矛盾从总量不足到结构性供给不足。在需求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旅行支出费用也逐步增加,中高端酒店需求上升明显。”

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末,首旅酒店中高端酒店数占比提升至24%,中高端酒店房间量占比提升至31%。受益于中高端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2021年第二季度,首旅酒店中高端产品占酒店收入达到46%,创历史新高。

疫情对酒店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但对于连锁酒店品牌而言,疫情又是一个业务扩张的良机。首旅酒店此次30亿元的定增也是要把握这个扩张的机遇期。

首旅酒店表示,“2020 年在疫情中,连锁酒店集团抗风险能力强,面对危机反应迅速,而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盈 利能力的单体酒店在疫情期间面临经营危机。疫情之后,单体酒店的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步压缩,连锁酒店集团以连锁经营的方式正在逐步整合单体酒店,存量整合发展阶段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酒店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2019年我国酒店连锁化率为26%,发达国家酒店品牌连锁化率可达60%以上,酒店品牌化的空间仍较大。

2020年,首旅酒店新开酒店909家,而2021年首旅酒店计划全年开店1400-1600家,比2020年大幅提速。尤其新开酒店中大幅提高了中高端酒店的占比,据首旅酒店2021年半年报显示,其目前储备门店达到1599家,其中,中高端酒店占比超过40%。

与首旅酒店一样,锦江酒店也于2021年3月完成一笔50亿元的定增融资,其中35亿元用于酒店装修升级,15亿元用于偿还金融机构贷款,同样也是为了加注中高端、逆势抢占连锁酒店市场。

2021年1-9月,锦江酒店新开业酒店1266家,锦江酒店已开业酒店数率先突破万家,客房总数达98.9万间。其中,锦江酒店中端酒店占比已达50.86%。

事实上,中端连锁酒店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首旅酒店、锦江酒店,美股的华住集团,刚刚上市的君亭酒店,筹划上市的亚朵、东呈酒店均在大举发力中端酒店。因此,中端酒店“战场”所需的“弹药量”极大,华住也在2020年9月通过港股二次上市融资60亿港元,锦江、首旅此次的大笔定增融资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应华住的融资扩张。伴随着三大酒店巨头的大举扩张,其营收也在高速增长,2021年三季度,锦江酒店、首旅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9%、32%,华住在2021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9%。

首旅酒店、锦江酒店的大笔定增仅是旅游上市公司融资潮的一个缩影,据新旅界(LvJieMedia)初步统计,2021年初至今,共有8家文旅上市公司发布或实施定增计划,除首旅酒店、锦江酒店外,还有三特索道、凯撒旅业、西藏旅游、大东海A、桂林旅游、华谊兄弟等,总募资金额超过130亿元。

上市旅企的定增热潮一定程度上源于政策的松绑。

“2020年3月,由于疫情压力,监管部门降低了上市公司定增融资的政策门槛,将发行价格由不得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折改为8折,为投资人留足了打折空间。股票锁定期也从36个月和12个月分别缩短至18个月和6个月,方便投资人出货。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数量也从不超过10名,放宽到35名,每个参与者的资金要求相应降低了”,某旅游证券分析师告诉新旅界(LvJieMedia)。

此前,由于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带来的乱象,2017年监管部门实施了严格的定增新规,新规实施后的2年里,文旅上市公司少有成功实施定增融资。

此次松绑是为了缓解上市企业的资金压力。从上市旅企的定增方案来看,募资用途大多都包含“偿还贷款”“补充流动资金”等,如锦江酒店50亿融资中15亿将用于偿还贷款,首旅酒店30亿融资中9亿元用于偿还贷款,桂林旅游4.78亿融资将全部用于偿还贷款,这也说明了旅游企业普遍的资金紧张情况。

除了缓解资金压力,在疫情之下以资产收购、资产注入等方式进行业务调整和业务转型,以寻求自救,也是旅企定增的一大原因,如凯撒旅业、大东海A、西藏旅游都是发行股票收购资产所配套的定增融资。

凯撒旅业斥资62亿元吸收合并众信旅游,为此配套融资17亿元。疫情导致出境游无限期暂停,是导致这桩合并的主要原因,众信旅游偏重出境游批发,而凯撒旅业的优势在零售端,两者的合并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上下游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起到抱团自救的效果。

西藏旅游则是其大股东将旗下新绎游船注入到西藏旅游。新绎游船是此前上市公司北部湾旅的经营主体,主营业务为海洋旅游运输服务,主要运营北海-涠洲岛、北海-海口以及蓬莱-长岛3条海洋旅游航线,拥有包括高速客船、普通客船、客滚船在内的20艘船舶。此次新绎游船作价13.7亿元注入西藏旅游,为此,西藏旅游配套定增6.85亿元。西藏旅游称,此次交易旨在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加快聚焦旅游主业、整合优质旅游资产。

事实上,西藏旅游和新绎游船均在此次疫情中受冲击严重,2020年西藏旅游营收仅1.3亿元,按照2020年底发布的退市新规,营收不足1亿元且净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实施退市。西藏旅游若不注入新的资产增厚营收和利润,或将难以规避退市风险。

大东海A定增也是出于增厚业绩的考虑,用于保壳和自救,但由于其选中的收购对象恰好为教育类公司,撞上今年实施的教育双减政策,收购计划被迫取消,配套的定增计划也取消,不得不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整体来看,在这一轮定增热潮背后,显示出上市旅企的“两极分化”。锦江、首旅等定增是为了产品升级和逆势扩张,其所在的赛道正打得热火朝天,急需补充弹药;而部分上市旅企的定增是迫于生存压力,收购资产以求增厚业绩,或急需资金偿债。这种分化再次印证了文旅行业的转型升级历史进程,符合未来消费趋势的赛道和产品获得资本大笔下注,而陈旧的、落伍的产品则面临艰难的求生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