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逯文祺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悠悠华夏,在黄河这条母亲河的哺育下,走过了漫长岁月,至今仍屹立在东方之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驶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十三五”期间,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5万余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更为广阔的前景。
之于山东,近年来在高点谋划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图”绘制中,更是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近来, 山东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更是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在抢抓重大战略实施历史机遇、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方面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滨州样板”,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202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滨州跻身全省二等、第7位,并获新旧动能转换单项奖;生态文明创建成果丰硕,惠民县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博兴县被命名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沾化区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今年以来空气质量改善明显,PM2.5平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5%……

发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狠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任务,迫在眉睫。
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而滨州近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证明了其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的决心。
在顶层设计上,为落地落实黄河战略,构建了“领导小组+指挥部+研究院”的工作推进机构,即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为保证“绿水青山”的建设与维护,滨州成立了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协调推进黄河绿色生态廊道重大项目建设。
以小开河生态环境保护为例,山东滨州小开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在小开河灌区工程基础上建设申报的。2020年12月,滨州小开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据了解,小开河湿地是山东省首个引黄灌区类型的国家湿地公园,滨州市第四个“国家湿地公园”。小开河湿地公园具有输水、蓄水、调水、输沙、沉沙、提供区域安全用水保障等功能,是独具特色的水利型人工湿地,是引黄灌区新生湿地生成和演替的典型代表。
自1998年11月28日小开河灌区正式通水,灌区沿线就兴建了5座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形成以西海水库、北海水库、芦河子水库为主的饮水供水网络,解决了近50万人历史性的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乡、镇、村建起一座座小型水库,农业灌溉让广阔的盐碱地变为良田。水,为当地带来的是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是城乡差距的缩小,带来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变。
20年来。小开河让沿线从“碱蓬满地”变成“鸟类乐园”,野鸭、野鸡、白鹭、天鹅等鸟类来此栖息繁衍。
鸟鸣,游鱼,流水,芦荟飘荡在水面上……现如今的小开河湿地,时时刻刻呈现着这样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除了小开河湿地,滨州还有黄河植物园“西榭花语”、邹平黄河梯子坝森林公园、打渔张森林公园、西纸坊黄河古村、十里荷塘、黄河楼、黄河小街湾生态文化公园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黄河这条哺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由于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原因,也发生过多起洪涝灾害。防洪,一直以来都是黄河沿岸的重点工作。在聚焦黄河安全战略上,滨州也是不遗余力地推进着工作。拟投资1.5亿的邹平市黄河滩区2万亩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作为国家黄河战略首批中央预算投资项目已入选国家发改委项目库。
今年10月1日以来,抢洪抢险形势较为严峻,清河镇作为惠民县沿黄乡镇,黄河流经辖区9.8公里,沿途辖3个联村,12个自然村。受黄河变道及流向影响,全镇部分河段冲刷压力较大。
为打好这场黄河防汛战役,清河镇严密部署,层层动员,发动多方力量,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筑牢防汛“堤坝”,坚决打好黄河防汛“阵地保卫战”。镇委书记,镇长亲自上阵,扛着沙袋奔走在抗汛前方。
此次清河镇的防汛工作取得了颇为亮眼的成效,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护。除却科学准确的领导指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警惕和辛勤付出,近来滨州在黄河生态修复中的大力付出同样功不可没。

去年以来全市完成重点水利工程49项、治理骨干河道260公里、加固病险水库水闸除险27座,重点骨干河道治理实现全覆盖,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省级重点水利工程投资达到100亿元、列全省第1位,全面开启了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治理、大保护的新时期。
不得不说,滨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建设中,其完善的顶层设计、狠抓项目落实的决心与付出,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成效。

角逐高质量发展的“滨州策”
当下的滨州,通过一系列的黄河生态治理,是一座拥有着绿水青山的城市。在产业发展上,正一步步迈向低能耗、高质量的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让长久以来的黄河生态治理的成果真正见到成效。
在提升用水效率上,深入实施水源调蓄工程,启动“水亿方”鲁北水库规划建设, 6座小型水库稳步推进,上半年已完成投资4.3亿元,占总投资的83%。集约节约用水水平显著提升,全市6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403万亩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全面告捷、农业用水基本实现“精准计量”。
据了解,滨州接连印发实施了《滨州市节约用水监督检查办法》《滨州市城镇非居民用水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方案》等文件,节水综合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
提升用水效率,只是滨州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角。
在滨州,发达的铝业曾为滨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邹平,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县,世人知邹平,最先以其闻名的铝业。邹平的铝业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旧是其第一支柱产业。
在全国都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脚步、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的主旋律大背景下,邹平的铝业也走上了转型的道路。建设高端的创新产业园、培育壮大“四新”产业等一系列降能耗、促高效的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邹平的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在滨州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走在了前列。
除此之外,位于滨州的山东开泰集团近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贡献了巨大的能量。
山东开泰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国内最大的智能抛喷丸装备、环保设备、金属磨料、耐磨配件专业生产商,也是一家提供全方位抛丸、喷砂工艺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公司专注于金属磨料领域至今已有20年,金属磨料产业位居法国WA,美国欧文公司(ERVIN)之后的全球排名第三位,中国第一位,国内市场占有率30%。
自2012年至今,开泰集团接连并购了荷兰爱博特(Airblast)、赛博(Sybrandy)、澳大利亚巴博(Pupmline)、芬兰博斯曼机器人有限公司(Blastman Robotics Ltd)等海外企业,不断扩大开泰产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产品销售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高了集团公司全球化运营能力,打造了开泰表面处理装备的国际化品牌。
开泰集团在行业内得以取得如此成就,同其对于技术研发的坚持是分不开的。据介绍,公司专注于主营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坚持“科技领先,以人为本”的理念,现设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抛喷丸装备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抛喷丸关键技术与工艺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设立3个金属磨料研发设计部。与此同时,同多所高校和研究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创建了一流的研究团队。

在发展高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滨州的努力还体现在许多方面。
据了解,滨州建立了“1+10+N”协同推进体系,在高端铝产业转型、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营商环境、“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投融资模式创新计划、人才引育留用“三进工程”、“双型”城市建设、“三专”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坚持“优存量、扩增量”两手抓,以价值连为核心,延伸产业链、重塑供应链,新兴动能持续壮大。
据相关统计,上半年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21.4%,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6.2和4.2个百分点。
发展特色产业:民生摆首位
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滨州在发展高端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利民惠民工程上的建树同样值得关注。
以滨州市码头镇为例,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黄河森林主题公园建设、码头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及配套管网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等一系列工程与项目在治理黄河沿岸生态的同时,也为群众打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黄河滩区育种基地项目、黄河生态高效农业融合示范区项目、农业食品创新平台、食品加工物流园……一批又一批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项目,为群众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推动了码头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为黄河流域经济振兴提供了“滨州样板”。
10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滨州专场上,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永祥表示:“滨州是山东对虾的主产区,大家平时吃到的山东对虾,每两个就有一个产自滨州。”
省级文明乡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森林乡镇、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乔庄凭借着对虾养殖,让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滨州样板”。
纵横交错的渠网,富泽了这方热土沃地,当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融入虾池,1.2万个养殖虾池,3.5万亩养殖面积,占山东省四分之一的产量、10亿元产值的虾业链条、20亿尾虾苗的年淡化量,全国最大的优质白对虾一代苗培育基地落地生根。
肥美的对虾从来无需发愁销路。生态养殖、规范养殖、二茬分级接续养殖,彰显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优势。无数肥美的对虾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让博兴对虾成为滨州响当当的一个品牌。

因地制宜,立足本土特色,大力发展标志性特色产业,以可持续发展利民、富民,这是滨州各县市的一致方向。
今年5月份,滨州市成功举办黄河流域景区发展论坛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发布《黄河流域景区发展滨州宣言》,合力打造“中华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滨州黄河文化新地标性建筑——黄河楼项目,完成展陈设计并正式对外开放。同时,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蒲湖文化创意产业园、黄河文化小镇、孙子文化旅游区、滨海文化旅游区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开工在即,德滨高铁、环渤海高铁、滨淄高铁也在同步规划,互联互通的区域合作格局正加快形成,相信随着滨州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滨州旅游,就业,投资。
立足滨州,放眼全局。下一步,滨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必将以崭新屹立在黄河之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