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赵茜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未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城市生活?
2011年11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一场以“人本城市·数字治理”为主题的全球城市论坛试图寻找答案。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努力做好两张网,也就是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的建设。同时,围绕市民全周期,数字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上海精准对接服务来源、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各类民生服务精准性、丰沛性和均衡性,让数字化的上海不仅仅关注精准度,同时做到了有温度,实现从治理到善治。

他表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各国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体现出全球治理对协同性和共享性日趋强烈的需求。疫情阻挡了人员的流通,但阻挡不了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和情谊的结识,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国际和国内同仁充分沟通、密切合作、共克时艰,希望各位嘉宾能够围绕人本城市的数字治理这一主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在致辞中表示,昨天“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举行了精彩的开幕式和主旨演讲活动。纵观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城镇发展,我们吸收了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在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经济发展、韧性城市、百年城市住房保障等方面探索出了中国自己的经验,联合国人居署愿意与中国一道,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同时他指出,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有关适应气候变化和韧性城市的公共意识,创造可持续碳中和和包容性的城市需要凝聚各方的智慧,因此,他在论坛上邀请各个城市加入全球分享零碳运动,以及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分享各地的解决方案。

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国别业务主任金润希围绕着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以线上视频的方式进行了致辞。她指出,全球大流行病突出了技术在大流行病应对中的作用,而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数字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私人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控制病毒的传播,并支持远程工作和非接触式互动。
金润希认为,疫情给人们一个重要的教训:信息是在生态系统中,部署任何数字服务的关键因素,数字隐私和透明度对于确保公众信任非常重要,以及为公共服务收集和使用数据非常重要。因此,地方政府要学习和改进和公民协商和沟通的方式,做到公开透明,为已经接受“公民智能”和“人性化技术”概念的公民服务。

哈佛大学教授、全球著名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以公元前430年袭击雅典的城市瘟疫为例,指出了城市容易感染疾病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城市是全球旅行和贸易网格上的关键节点——它们是商品和思想,也是病原体进入的关键节点。“只是多年来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使我们忘记了城市是非常脆弱的这一事实,直到2019年新冠疫情出现。”
他认为,新冠疫情正在带来新的社会不平等。以纽约为例,疫情影响下死亡率最高的是城市的外部区域,这主要是由于外围辖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多从事于服务行业,这使得他们不能单纯地采用zoom等线上软件办公,因此他们不得不在疫情环境中持续流动;而中心辖区的人则留在家里,或直接离开了纽约。这一现象反映出了社会中根植已久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爱德华·格莱泽教授表示,未来并不属于远程工作,城市化面临着一项新的战斗——人才军备竞赛,他将这一点视作21世纪的巨大挑战。“要迎接挑战、化解困难,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对抗疾病的联盟。”他希望中国加入其中,确保类似的大流行病不再发生,同时通过更好的管理让城市成为机会之地和更公平的地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菁从建设全龄友好城市的目标出发,指出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供老人和儿童专用的设施空间在“量”方面缺口明显,在“质”方面也存在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和儿童对人居环境的特殊要求。
目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策探索,以上海为例,2019年通过了《关于推进健康上海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对“一老一小”具体人群需求的关注,并于2021年发布《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家门口服务设施为平台,促进体养结合,‘一老一小’融合”的规划。
对于怎么建设全龄友好城市,张菁表示,可以从三个层面切入:一是需要立足城市体检信息技术支持适老宜少设施建设;二是利用TOD大数据监测平台引导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三是从智慧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互动有温度的网红景观打造、激活居民社交潜力等角度开展面向全龄友好城市的智慧空间设计。

论坛最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讲席教授吴建南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源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初心使命,蕴含着满足人民需要的治理思想。未来,上海将致力于实现“五个人人”,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从人民的需要层次入手实现城市善治。
除主旨演讲外,论坛还发布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新时代城市治理之路——“人民城市”上海实践》一书。
该书近20万字,由多方专家合作撰写,历经10余次书稿讨论修改终得以面世,剖析了“人民城市”的发展历程及理论意涵,并基于上海城市治理经验,深入探讨了“五个人人”的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为探索中国超大城市治理之路贡献了上海智慧。
2021全球城市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承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行全球环境基金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试点项目办、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协办。
上海市、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的领导出席论坛,超过300位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荷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学界、政界、商界的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大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