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大中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研就是要“跳起来摘果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大中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研就是要“跳起来摘果子”

“跳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你要随便就摸到了那等于是你没有创造性,跳起来摸高的意思是你一定要出一些新东西。”

王大中资料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席小丹

编辑 | 翟瑞民

在2021年11月3日上午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核能学者、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一奖项意在奖励 “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专家;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专家”。

王大中院士自1960年代参与创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基地及屏蔽实验反应堆以来,持续在核能研究领域贡献突出成就。由他带领的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整体发展过程,为我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王大中1935年出生于河北昌黎。1958年,他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毕业,1982年,在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

1955年,党中央决定发展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当时王大中正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读大二。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工程物理系后,从校内抽调了一批优秀学生,品学兼优的王大中首选入围。

据清华大学消息,1956年,清华大学成立工程物理系,王大中师从彭桓武、王竹溪、朱光亚等著名学者。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一部科教片,介绍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核电站,苏联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他备受震撼,于是决心选择反应堆工程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反应堆工程专业大学生。此后,王大中的研究历程与我国的核能事业紧密交织。

1958年,清华大学建议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时年23岁,刚刚毕业留校工作的王大中直接参与该工程建设。1964年,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建设成功。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事故后,世界核能研究陷入低谷。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才是核能发展的关键,“我始终有一个理念,觉得对于核能来说,对于核能利用来说,它的生命线就是安全。”

1982年,王大中从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学成归来,不久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副所长,并于1985年担任所长职务,在此期间他开始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发工作。经过科学论证,王大中决定选择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路线,并计划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以掌握其核心技术。从1986年开工到1989年建成投入功率运行,王大中带领团队建成世界上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这是全球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

此后,王大中与团队建成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为世界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史上又添一重要里程碑。他表示,科研就是要“跳起来摘果子”。“跳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你要随便就摸到了那等于是你没有创造性,跳起来摸高的意思是你一定要出一些新东西。”他说。

1992年,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清华屏蔽实验反应堆建设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这项工程由王大中带队,1995年动工,2000年建成,2003年并网发电。这是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建造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除了核能研究,王大中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于1994年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他秉持着“发展工科优势,加速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力争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方面有所突破”的办学思路,为清华大学铺就了的蒸蒸日上的宽广道路。他还邀请了杨振宁等学术大师来到清华任教,开阔了清华的国际化视野,带动了优秀学术的凝聚力。

“我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具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积极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大中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研就是要“跳起来摘果子”

“跳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你要随便就摸到了那等于是你没有创造性,跳起来摸高的意思是你一定要出一些新东西。”

王大中资料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席小丹

编辑 | 翟瑞民

在2021年11月3日上午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核能学者、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一奖项意在奖励 “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专家;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专家”。

王大中院士自1960年代参与创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基地及屏蔽实验反应堆以来,持续在核能研究领域贡献突出成就。由他带领的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整体发展过程,为我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王大中1935年出生于河北昌黎。1958年,他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毕业,1982年,在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

1955年,党中央决定发展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当时王大中正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读大二。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工程物理系后,从校内抽调了一批优秀学生,品学兼优的王大中首选入围。

据清华大学消息,1956年,清华大学成立工程物理系,王大中师从彭桓武、王竹溪、朱光亚等著名学者。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一部科教片,介绍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核电站,苏联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他备受震撼,于是决心选择反应堆工程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反应堆工程专业大学生。此后,王大中的研究历程与我国的核能事业紧密交织。

1958年,清华大学建议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时年23岁,刚刚毕业留校工作的王大中直接参与该工程建设。1964年,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建设成功。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事故后,世界核能研究陷入低谷。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才是核能发展的关键,“我始终有一个理念,觉得对于核能来说,对于核能利用来说,它的生命线就是安全。”

1982年,王大中从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学成归来,不久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副所长,并于1985年担任所长职务,在此期间他开始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发工作。经过科学论证,王大中决定选择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路线,并计划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以掌握其核心技术。从1986年开工到1989年建成投入功率运行,王大中带领团队建成世界上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这是全球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

此后,王大中与团队建成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为世界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史上又添一重要里程碑。他表示,科研就是要“跳起来摘果子”。“跳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你要随便就摸到了那等于是你没有创造性,跳起来摸高的意思是你一定要出一些新东西。”他说。

1992年,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清华屏蔽实验反应堆建设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这项工程由王大中带队,1995年动工,2000年建成,2003年并网发电。这是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建造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除了核能研究,王大中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于1994年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他秉持着“发展工科优势,加速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力争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方面有所突破”的办学思路,为清华大学铺就了的蒸蒸日上的宽广道路。他还邀请了杨振宁等学术大师来到清华任教,开阔了清华的国际化视野,带动了优秀学术的凝聚力。

“我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具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积极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