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消防救援队伍改革发展情况。
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标志着一支全新的人民队伍举旗定向、踏上征程。三年中,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忠实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四句话方针,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职能定位,加快转型升级,加速提质强能,改革建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三年来,总队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消防安保任务,在抗击台风“利奇马”、济宁“11.19”梁宝寺煤矿事故、东营“7.15”停车场爆燃事故、烟台“1.10”栖霞金矿事故、威海“4.19”“中华富强”号客货滚装船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处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年间,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共接处警30.1万起,平均每5分钟就要投入一场战斗。抢救被困群众3.08万人,疏散被困人员4.04万人,抢救财产价值50.66亿元。
一、始终如一练精兵、谋打赢,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全灾种”“大应急”职能拓展,加快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力量布防更加精准。统筹省市县3级执勤力量布防体系建设,在省级层面,加快建设“5+3”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在淄博、烟台、济宁分别建设了鲁中、鲁东、鲁南三大区域灭火与应急救援中心,会同省应急厅布点建设泰安森林火灾、淄博危化品事故灾害、济南自然灾害、青岛海洋灾害、济宁矿山和地质灾害五大专业应急救援中心;市级层面,省消防救援总队对多年来警情进行大数据分析,在报警多、任务重的区域,设置人员充足、装备精良的特勤消防站,在周边建设普通消防站形成火灾扑救力量网;县级层面,在原有消防站的基础上,增加小型消防站的数量,加大救援力量在县乡的覆盖面,就近响应,快速处置。三年间,全省消防救援站数量从401个增加到537个,增幅33.9%,增量超过了转隶之前10年的增量总和。
专业队伍更加健全。目前,山东省有四支国家级救援队,分别是:国家地震救援济南大队、国家水域救援青岛大队、国家山岳救援泰安大队、中国救援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其中,位于长清的搜救犬支队不但承担救援任务,还承担了全国23个省的搜救犬孵化和训导员培训任务,三年间共为国家培养了220名搜救犬训导员、150头优良搜救犬,毫不夸张地说,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搜救犬几乎都和山东的这支队伍有关,是全国搜救犬的“西点军校”。除此以外,还组建了91支森林消防专业队,16支化工灭火救援重型编队,全省84个化工园区全部按特勤站标准建立消防救援站。可以说,今天的山东消防底子更厚、势头更猛,应对灾害事故救援的信心满、底气足。
信息化推动救援更加高效。提请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力量联调联战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整合了政府、企业、社会、专家等力量资源。大量新技术应用于实战,三维数字化预案管理平台,可以根据火情及调派力量自动生成作战部署参考方案,指挥员在赶往火场途中就能实时观看,辅助指挥决策;在栖霞市笏山金矿事故救援中利用双向语音对讲和自组网系统实现井下音视频回传;在增援安徽、吉林抗洪救灾中利用“无人机RTK技术”,可以精准测量出被淹水域表面积,评估水体总量、日蒸发量和地下水总量,并快速形成受灾地域全景二维图和三维模型为前方指挥部快速掌握受灾区域全貌,科学布置力量,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作战效能。
训战基础更加夯实。转隶后的消防队伍的训练突出了一个词“实战化”,相较于过去消防员在消防站里进行固定科目训练,省消防救援总队依托省、市建立的实战化训练基地,把大家集中起来开展实战化、场景化训练,让消防员在模拟救援场景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训练水平大大提升。1200名消防员通过水域、山岳、地震、无人机操作等专业资质认证。连续开展全省性多岗位练兵比武14次,在2019年开展的全国尖兵比武中获得了团体第四名。
二、坚定不移防风险、保平安,全省火灾形势总体平稳。
坚持综合施策、精准治理,守牢消防安全基本盘、基本面。
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把推动责任落实作为消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省政府接连三年在全省开展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年”“重点攻坚年”“全面发展年”活动,细化明确省市县乡4级政府、44个行业部门消防工作职责。建立党政领导“风险提醒、事故约谈”机制,在省这一层次,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先后四次对部分大型仓储物流企业、商业综合体、重大火灾隐患逾期未改单位、中央驻鲁和大型省属企业开展约谈。总队相继联合教育、民政、住建、公安、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督导检查,共检查单位22万家次,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精准治理突出风险隐患。组织实施消防安全三年整治行动,针对火灾隐患的突出风险点,统筹开展打通“生命通道”治理、校园消防安全整治、大型商业综合体示范创建、“合用场所”专项整治、人员密集场所大排查大整治等多项专项治理行动,全省各级消防救援机构共检查单位74万余家,督改隐患111万余处,及时排险除患,防止形成区域性问题、系统性风险。
探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深化消防执法改革,建设工程消防审验职责顺利移交,“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全面铺开。省消防救援总队创新了消防安全承诺制管理、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多种工作模式,还被部消防救援局全国推广。持续加大“放管服”力度,出台优化消防审批前置、缩小消防审批范围、推行“网上办”“掌上办”等措施,优化消防执法营商环境。比如像公共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办理,以前需要20个工作日,现在窗口受理后当天就能拿证。比如300平方米以下,同一时间容纳人数不超过50人的宾馆饭店,可以不办理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采取设立乡镇消防工作站、增加事业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增加基层消防监管机构167个,专职人员6528人,夯实城乡防控底板。
全面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省消防救援总队打造了“线下+线上”多元宣传阵地。目前,全省282万人下载了“全民消防学习云平台”APP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联合13部门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年底组织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临沂市消防科普教育被命名首批国家级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联合省科协开展科普教育基地等级评定,目前,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已经覆盖到了我省所有县区,通过关注“山东消防”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参观。
三、一以贯之固根基、蓄动能,基层基础建设持续夯实。
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提升综合保障效能。
装备建设优化升级。三年来,省政府采取省、市配套方式,先后投入36.19亿元升级消防救援装备,购置防汛排涝装备、配备特种装备。目前山东省的高精尖消防装备领跑全国,简单说“天上有消防直升机、水里有消防船、地下有路轨两用车、地上有世界最高的登高平台消防车”。实现了常见灾种装备“全覆盖”,特种灾害处置有“利器”。
战勤保障全面增强。省消防救援总队积极对接铁路、航空部门,建立了联动运输投送机制,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战勤保障单位17个,保障车辆308辆,储备器材12.5万件套,签订联动保障协议151份,可调用联动装备14.4万件套、物资558.5吨,构建了特别重大灾害应对处置后勤保障体系。
发展规划着眼长远。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十四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构建重大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推动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升级、加快消防救援现代化指挥体系建设等7项重点任务;出台《山东省消防救援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制定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力量建设、健全作战指挥体系等10项措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四、持之以恒抓教育、严管理,队伍作风形象全面过硬。
改制转隶后,省消防救援总队按照“严格的纪律、严密的组织”“准现役、准军事化”的“两严两准”建队标准,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坚持政治建队。突出党建引领,精心打造“齐鲁消防党旗红”党建工作品牌,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级基层党组织在队伍处置急难险重任务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标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引领队伍时刻以“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四句话总要求为指引,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将消防救援队伍纳入表彰奖励、典型培树体系给了省消防救援总队各级队伍极大地鼓舞,纷纷争当“齐鲁最美消防员”“齐鲁消防模范集体”,队伍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不断增强。三年来,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21个集体、29名个人荣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其中,泰山消防救援站、兰陵消防救援大队、聊城莘县武阳路消防救援站3个集体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总队政治部、烟台市消防救援支队3个集体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攻坚克难奖”先进集体。
坚持从严治队。积极探索新体制下队伍正规化建设,从统一库室设置、标识悬挂、文化阵地等基础抓起,从规范执勤训练、监督执法、后勤管理、审计监督等机制严起,确保里子、面子都是纪律部队的样子。去年,消防救援局在济南召开全国正规化建设推进暨试点成果交流展示现场会,推广了总队战斗型机关、智慧型队站等经验做法,应急管理部政治部主任许尔锋称赞“山东总队利用智能化平台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效能,提高了灭火救援及日常工作效率,为基层实实在在减了负”。
坚持人才兴队。大力实施班子领航、人才引进、蓝焰英才、骨干锻造、学历提升“五大工程”,与省委党校、省应急厅以及山东大学等6所驻济高校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层层举行支队、大队、消防救援站主官比武竞赛,推动队伍担当尽责、提质强能。
三年来的探索实践,充分印证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救援体系改革成效,让省消防救援总队更加坚定了改革信心和努力方向。下一步,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将继续按照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指明的方向坚毅前行,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核心职能,破立并举、守正创新,加快提升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全力推进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护航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