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2021年11月8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安全生产始终是应急管理事业的“基本盘”和“基本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应急部组建三年半以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稳定好转。
宋元明介绍,全国已连续25个月零11天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特别重大事故的间隔周期。与此同时,事故起数和总死亡人数也是连续多年下降,凸显了安全生产事故现在处于稳定下降的阶段。
宋元明指出,稳定下降阶段已进入瓶颈期和平台期,每下降一步都很艰难,都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安全生产工作处于爬坡期、过坎期”,总体上是稳定下降的曲线,但这个曲线是锯齿波动的,在一定期间内有小幅度的波动反弹。比如今年以来,较大事故和重大事故比去年和前年略有上升,有小幅度反弹。但小幅度的波动反弹,并不代表着要进入事故高峰期,2004、2005年的高峰期已过,现在是快速下降、稳定下降的阶段。
据宋元明介绍,今年以来发生的14起重大事故分布在矿山、道路交通、消防、建筑业和燃气等行业领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的企业重生产、轻安全,不能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屡屡发生事故。比如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下属的一个控股公司今年6月13日在湖北省十堰市发生了一次燃气爆炸事故,死亡26人,138人受伤。10月21日,这个公司下属的另一个参股公司在沈阳又发生一次燃气爆炸事故,造成了5人死亡,48人受伤。还有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把关不严,盲目上马其他地方淘汰项目,造成风险转移。
此外,化工、矿山、尾矿库,传统的工业、建筑工地等传统产业点多面广,传统风险依然存在。同时又叠加很多燃气管网、建筑工程、桥梁建设周期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进入老化期,一些风险又要集中呈现。还有一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比如新能源电池、油气增储扩能、高铁、大型综合体等等都增加了新风险。

“安全基础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一些高风险行业或者企业转包、分包比较严重,这些转包、分包,导致一线的从业人员、管理层人员安全素质总体不高,安全培训也难以到位,一些企业依靠科技强化安全的力度也不够。”宋元明表示。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安全监管执法上不精准、不严格。宋元明介绍,对于湖北省十堰市燃气爆炸事故,燃气监管部门是十堰市燃气热力办公室,2019年以来,该办公室对上述燃气企业执法检查121次,但没有实施过一次行政处罚。“我们调查中发现,从2020年1月到事故发生之前2021年5月,这一年5个月的时间,中燃公司在十堰市的燃气管网发生腐蚀泄漏漏气188处,重大隐患遍地都是,但十堰市燃气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形式主义,不严格执法。”宋元明说。
此外,宋元明介绍,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机器开开停停、生产断断续续,一些企业是多拉快跑,满负荷生产,矿产品价格上涨以刺激矿山生产冲动。同时,现在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这些都对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宋元明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应急管理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强化安全发展理念,突出重点,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道路交通、水上运输、渔业船舶、城市建设和执法不严格一共八类32项突出难点进行整治。
此外,我国正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推广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也规定,餐饮企业必须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还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相关情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主要体现在灾害的种类多、分布的地域广、发生的频率非常高、造成的损失重,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大约3亿人次受灾,平均一年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亿元。
据介绍,今年1-10月,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了1.06亿人次受灾,855人死亡失踪,58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1.3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的受灾面积1194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12亿元。跟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受灾人次下降29.1%,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下降10.4%,倒塌房屋数量上升了8.1%,直接经济损失下降了9.0%。
针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周学文介绍,应急管理部正在全面开展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工作,在相关预案中建立健全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联动机制,量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启动标准,细化实化极端天气防范应对措施,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风险研判基础上,指导督促相关地方在一些可能出险的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领域提前预置抢险力量和物资装备,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