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讨论了这么些年,国内真正实施的少之又少,那么,当传统银行遇上人脸识别,又会产生怎样的花火呢?
接受并拥抱一项新技术的勇气和能力,并不会比让这种新技术诞生来得容易。
过去的数年中,当严谨缜密的银行家们发现,互联网技术向金融领域渗透,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降低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方面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时,一些优秀的中国本土银行家们决定谨慎热情地取其所用。
“人脸识别”技术是他们正在付诸行动的领域,重庆银行所推出的“人脸识别交叉验证系统”斩获了先机,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重置密码、出金和DIY贷三类场景中,他们在最近的一次颇具含金量的评选中获得“十佳互联网金融创新奖”。
对于这家地方法人银行而言,在这一技术上的先行一步已意味着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获得了一张可扬帆出海的优质船票。
拥抱技术革命
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党委委员刘建华已在金融行业工作23年,他在1年前多了一项工作职务:担任人脸识别交叉验证系统项目组组长。他和他的核心团队需要研究一种通过摄像设备采集图像,并基于人脸几何特征、相对位置等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感 性地说,在传统金融模式中,用户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均必须到实体门店上做身份信息核实,完成面签。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通过面部主要器官的几何特征、相对位 置、皮肤纹路等精准识别、比对人脸。将人脸识别作为身份认证的辅助手段,为在线交易捆上“安全带”。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用户则只需要打开手机摄像头,自拍 一张照片,系统即会实时做一个活体检测,并进行一系列的验证、匹配和判定,最终会判断这张照片是否是用户本人操作,最后完成身份核实。从安全性上说,由 “密码”到“密码+人脸”,无疑是为大家的资金安全加了一道非常牢固的“锁”。
而在银行业务的应用中,当瞬时的画面信息可以取代物理动作时,这一技术则展现出安全、高效与便捷的特点,比如传统的密码输入、收取验证码若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则更安全更自然,省却了用户记忆密码等烦恼,也很难被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截获。
若将其嵌入直销银行业务流程,调用智能设备摄像头即可完成直销银行登录密码重置,不再需要排队等待人工审核。拥有网络和摄像头即可完成身份认证和后续业务,人脸识别过程可以将时间缩短至短短数秒,而整个业务办理完毕也不过一分钟左右。
对于互联网金融拓展面临的鉴权问题,这一金融业风险控制最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人脸识别则是实现线上远程生物特征鉴权的最易行和友好的技术手段,为保证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一家传统银行的极客精神
2015年6月,重庆银行开始启动人脸识别计划。2015年11月,刘建华的团队成功地让重庆银行成为中国西南片区第一家上线人脸识别技术的地方法人银行,他们将这种技术应用于直销银行业务场景,通过网络远距离实现辅助身份认证,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屏障”。
2016 年5月31日,重庆银行因此斩获颇具含金量的“十佳互联网金融创新奖”。由银行家杂志社等机构组成的评委们称赞他们“将人脸识别技术前沿科技应用于直销银 行业务场景,通过网络远距离实现辅助身份认证,兼具安全、高效、便捷的优势,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屏障”,与“互联网+”时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特征 相契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在具体应用中,重庆银行已成功地将人脸识别嵌入到具有互联网金融“血统”的直销银行中:重置密码、出金和DIY贷三类场景业务中。
其中,将“密码”改变为“密码+人脸”,可更严密地保障资金安全。重庆银行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技术研发,可以实现有效对抗照片、视频等伪装攻击;在上线前,重庆银行则对各场景下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反复测试,做到既可“验真”,又可“证伪”。
而从效率上看,可实现跨地域、全天候、全场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不再等待人工审核,业务办理的整个过程仅需数秒。只要有网络和摄像头就可以完成业务办理,既有语音提示还有文字提示,即使是那些第一次接触的用户也能轻松使用。
对于重庆银行的应用中将人脸识别嵌入直销银行业务流程后,客户只要调用手机摄像头即可完成远程认证,任何地域任何场景都可快速实现,界面友好、高效便捷、互动自然、不需等待,金融服务模式展现出差异化与智能化。
更广阔的蓝海
从刷脸贷款到以身份核实为基础的征信、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业务辅助展业,人脸识别应用场景从以前小溪流正被逐渐拓宽为大江大海,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正在面临高科技带来技术革新的机遇。
对于这家地方法人银行而言,在这一技术上的先行一步已意味着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获得了一张可扬帆出海的优质船票。
据重庆银行方面的负责人披露,该行对人脸识别技术目前的应用还只是“冰山一角”,在不久后,该行将以人脸识别为基础、以生物识别技术为依托,搭建一个覆盖线 上线下、行内行外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把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各类业务和渠道。此外,重庆银行目前正打造“大数据金融实验室”,根据创新转型的需求, 构建“大数据金融分析应用体系”, 从而形成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值得关注的是,该项技术还将运用在小微企业线上贷款业务中。
在未来应用领域的探索中,同样存在广泛的想象空间。
比如,对于VIP客户,可引入营业网点接待环节,运用人脸动态捕捉,迅速识别客户并及时通知客户经理,让这些客户获得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客户可以选择人脸识 别作为验证手段完成小面额特定商户的支付,实现“刷脸”支付。工作人员通过“刷脸”、指纹、密码等多重认证进入安全门,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时监测人员活 动,实现自动安防报警。
从战略上意义上考虑,随着未来监管政策的变化,这一技术预期将成为扩展新客户、占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效手段,重庆银行亦可在此业务中构建产品丰富、功能强大、用户体验好的综合化互联网金融体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