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停招学硕、扩招专硕,传递了哪些信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停招学硕、扩招专硕,传递了哪些信号?

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图片来源:图虫

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距离2022年考研不到40天,多校“学硕停招”的消息再度引发关注。近两年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停招部分学术学位硕士,取消学硕统考,经济管理、新闻传播、应用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均涉其中。

大学缩学硕、扩专硕,传递了哪些信号?

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因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停招部分学科、专业的学硕,是落实国家发布的意见,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

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是相同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培养定位不同,学术硕士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定位,重视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学制通常为3年;专业硕士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教育与应用能力,学制通常为2-3年,如MBA 、MPA均属于专业硕士。

但很显然,优化不是看学硕与专硕的比例,而是要看具体的培养质量。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在于扩招专硕之后,能否真正做到提高专硕的质量,不能由此加剧学硕报考的内卷,导致专硕的地位和含金量比学硕低。

2009年,我国启动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自该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后,我国确定了2015年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规模为1:1的目标。201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中专业硕士占比达到56%,这是2009年以来专业硕士规模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当前,我国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之比约为6:4。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110.66万人,其中,博士生11.60万人,硕士生99.05万人。

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过渡性教育。

所谓过渡性教育,是指研究生教育是向博士教育过渡或向就业求职过渡,前者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准备今后攻读博士,后者是对研究生进行职业化训练,为就业做准备。

进行学术训练的是学术硕士,进行职业化训练的则是专业硕士。我国2020年的学术硕士培养规模约为40万,2020年的博士招生规模为11万。

只有30%不到的学术硕士攻读博士,这表明学术硕士的培养与学术硕士毕业后的发展脱节,因此,有必要限制学术硕士招生。

但是,社会舆论与报考研究生者往往把专硕作为学硕的“备胎”,是考不上学硕“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简单来说,报考研究生者并没有想好自己是成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如果有明确的学业发展规划,那么,想成学术型人才者,报考学术硕士,并为未来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而想成为应用型人才者,报考专业硕士。

81%的研究生报考者认为,考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给自己的学历加码,不到20%有投身学术研究的兴趣。然而,在具体报考时,报考学术硕士的占比约40%,这表明自身的发展定位与选择是存在偏差的,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准备成为学术型人才、未来读博,可却选择学术硕士。这些学生被录取为学术硕士后,也会因自己毕业后的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而不适应。

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业硕士教育,也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舆论曾质疑专硕除了名称不同、收费不同、学制不同、地位不同外,与学硕并没有其他不同,给人的感觉是专硕只是压缩性学硕,这不但让专硕教育,没有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也让专硕的地位比学硕低。

从本质上说,专硕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或者是硕士层次的职业教育,因此,需要按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师资队伍、开发课程体系,探索与学术硕士培养不同的培养模式。

但是,由于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高校不愿意把专硕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还是参照普通教育的学术人才培养开展专硕教育。这是发展专硕教育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实现专硕与学硕在各自不同培养定位基础上的平等发展、特色办学。

研究生培养单位明确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不同培养定位,报考研究生者,要有明确的成为学术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学业发展规划与职业发展规划,这是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需要形成的研究生教育生态。

否则,只是对学硕、专硕招生规模进行调整,采取差不多的培养方式,学硕比专硕高一等,那减少学硕招生,很难实现对培养结构的优化,反而会刺激“学硕竞争”而“矮化专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停招学硕、扩招专硕,传递了哪些信号?

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图片来源:图虫

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距离2022年考研不到40天,多校“学硕停招”的消息再度引发关注。近两年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停招部分学术学位硕士,取消学硕统考,经济管理、新闻传播、应用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均涉其中。

大学缩学硕、扩专硕,传递了哪些信号?

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因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停招部分学科、专业的学硕,是落实国家发布的意见,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

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是相同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培养定位不同,学术硕士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定位,重视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学制通常为3年;专业硕士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教育与应用能力,学制通常为2-3年,如MBA 、MPA均属于专业硕士。

但很显然,优化不是看学硕与专硕的比例,而是要看具体的培养质量。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在于扩招专硕之后,能否真正做到提高专硕的质量,不能由此加剧学硕报考的内卷,导致专硕的地位和含金量比学硕低。

2009年,我国启动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自该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后,我国确定了2015年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规模为1:1的目标。201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中专业硕士占比达到56%,这是2009年以来专业硕士规模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当前,我国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之比约为6:4。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110.66万人,其中,博士生11.60万人,硕士生99.05万人。

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过渡性教育。

所谓过渡性教育,是指研究生教育是向博士教育过渡或向就业求职过渡,前者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准备今后攻读博士,后者是对研究生进行职业化训练,为就业做准备。

进行学术训练的是学术硕士,进行职业化训练的则是专业硕士。我国2020年的学术硕士培养规模约为40万,2020年的博士招生规模为11万。

只有30%不到的学术硕士攻读博士,这表明学术硕士的培养与学术硕士毕业后的发展脱节,因此,有必要限制学术硕士招生。

但是,社会舆论与报考研究生者往往把专硕作为学硕的“备胎”,是考不上学硕“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简单来说,报考研究生者并没有想好自己是成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如果有明确的学业发展规划,那么,想成学术型人才者,报考学术硕士,并为未来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而想成为应用型人才者,报考专业硕士。

81%的研究生报考者认为,考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给自己的学历加码,不到20%有投身学术研究的兴趣。然而,在具体报考时,报考学术硕士的占比约40%,这表明自身的发展定位与选择是存在偏差的,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准备成为学术型人才、未来读博,可却选择学术硕士。这些学生被录取为学术硕士后,也会因自己毕业后的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而不适应。

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业硕士教育,也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舆论曾质疑专硕除了名称不同、收费不同、学制不同、地位不同外,与学硕并没有其他不同,给人的感觉是专硕只是压缩性学硕,这不但让专硕教育,没有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也让专硕的地位比学硕低。

从本质上说,专硕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或者是硕士层次的职业教育,因此,需要按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师资队伍、开发课程体系,探索与学术硕士培养不同的培养模式。

但是,由于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高校不愿意把专硕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还是参照普通教育的学术人才培养开展专硕教育。这是发展专硕教育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实现专硕与学硕在各自不同培养定位基础上的平等发展、特色办学。

研究生培养单位明确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不同培养定位,报考研究生者,要有明确的成为学术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学业发展规划与职业发展规划,这是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需要形成的研究生教育生态。

否则,只是对学硕、专硕招生规模进行调整,采取差不多的培养方式,学硕比专硕高一等,那减少学硕招生,很难实现对培养结构的优化,反而会刺激“学硕竞争”而“矮化专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