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陈维 | 如何用虚拟寻找真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陈维 | 如何用虚拟寻找真实?

近日中国艺术家陈维在西岸美术馆的全新个展“Make me illusory”,对这个话题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当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们的亲密关系要如何建立和维持?

在24小时在线的状态下,如何为自己的个人空间树立一道不被打扰的屏障?在数字时代,“秒回”是一种值得被推崇的基本社交礼貌吗?

如何在虚拟社交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被孤独感反吞噬?

在稀疏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每天或许都会面临以上这些问题,但懒于或难于去思考这背后的答案。真实社交和虚拟社交反复重叠交叉,无孔不入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难以抗拒,也难以躲避。

数字时代的链接具有全球性,但个体所面对的社交场景和处境却具有某种一致性。目前国外科技公司都在积极推动虚拟世界的探索和开发,Facebook、微软、苹果等公司无一例外纷纷把目光瞄准了虚拟现实,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改变未来的社交方式。但作为同时拥有理性与感性特质的人类,又一直在试图为这一数字化进程寻找更人文的表达方式。从90年代初期美国科幻小说《雪崩》到后来的游戏《头号玩家》,都在追问虚拟和现实如何融合的问题。

近日中国艺术家陈维在西岸美术馆的全新个展“Make me illusory”,对这个话题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illusory 原为法语单词,有幻觉、与现实不相关,没有实体之意。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情景再造影像舞台,直击网络时代的个体交流问题。这是艺术家延续以往城市现实与想象的主题,进一步深入到虚拟网络作为其创作场景的一次先锋性尝试。作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首个联合策展项目, 此次展览将视线推向了本土艺术创造性场景的前沿,也是一次国际文化深入在地文化共建的前沿实践。

展览以开放式姿态,邀请观众步入艺术家虚构的沉浸式环境。通过和影像、多媒体装置及场景的互动,围绕当代城市中人与人间的交流方式——深陷虚拟世界,逃避个体真实社交,展开思索与讨论。这也预示着此展不同于其他的沉浸式展览,而是需要观众慢慢“阅读”,参与到艺术生产过程中。

展览现场

作品以艺术家的视角思考数字化对人社交方式的变化,也试图回答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关于社交的沟通效率,只有见面,才能实现信息最大、效率最高的沟通。在一场沟通交流中,35%的信息通过语言符号传播,而剩下65%的信息都是通过像肢体、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传达的,美国学者雷蒙德·罗斯(R. Rose)曾佐证。所以当社交软件上开始出现了表情包和语音功能的时候,人们开始依赖于这样的工具,似乎与屏幕背后一方的距离拉近了,因为能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沉迷屏幕里的虚拟世界,甚至忘却了周边的真实。

《Light me》(点亮我)这个系列,通过一组介于摄影及视频之间的三件动图作品,重现了我们日常虚拟社交的场景。作品中的人物面对屏幕并身处黑暗之中,只有眼前的屏幕透着亮光,身处的真实环境似乎并无意义,但透过屏幕得到的是孤独还是忘我亦不得而知。这样的场景重现让观者产生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light me》录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Make me illusory,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Chen Wei Studio 摄影:Alessandro Wang

《light me #210902 》

弹幕文化的盛行是基于新一代数字原住民对交流的强烈渴望。屏幕阻碍了即时交流,也无法实现情感的共振。而弹幕所拥有的互动性、即时性、指向性、碎片化、虚拟共时性特质,既满足了一般的正向即时交流需求,但也同时带来一定言语的暴力性。弹幕需要打造一个需要大众共同参与并共同遵守基本规则的网络环境,就犹如一个交响乐团需要在统一协同下才能产生优美的协奏曲。

位于展厅中央的《协奏曲/弹幕》,通过视频、互动及声音数字转换的形式,以网络上盛行多年的弹幕文化为媒介探索交流的有效性,并邀请观众共同参与,通过手机输入文字到屏幕上,在作品中自由开启数字社交的大门,展开一场匿名与真实难以判断、自我表达与他者回应不断割裂的多维体验。同时屏幕上滑动的文字若隐若现,但触碰到屏幕边缘的时候,会自动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弹幕屏幕,让人产生别样的新感受。

《协奏曲/弹幕》多媒体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协奏曲/弹幕》局部

《协奏曲/弹幕》局部

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特克尔教授认为,互联网及社交软件已经影响了深度关系的建立。他总结了虚拟社交制造出的三大错觉:一是觉得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自己想关注的地方;二是幻想总有人倾听我们;三是以为我们永远不用独自一人。24小时随时在线,严重影响了个人空间的合理存在。独处变得尤为可贵,为自己树立一道信息屏障,适当的消失“下线”,阻断掉过多的外来信息,守护内在自我和生活真相,应该成为一种自觉。

在展览中,陈维重现了他所擅长的不同介质之间的相互转换,新作《布洛克球》和《岛》分别为打造的场景及经场景打造后摄制的照片,形成矛盾及被阻断的视觉画面,这似乎也暗示着: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无法恢复原初的情况下,数字虚拟社交的频繁性还会持续加剧,这让社恐人群有了躲避他者的合理借口,但同时也是个体重建内心的时候。

《布洛克球》雕塑和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Make me illusory,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Chen Wei Studio 摄影:Alessandro Wang

《布洛克球》局部

Make me illusory,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Chen Wei Studio 摄影:Alessandro Wang

岛屿(红),150 x 187.5 厘米,摄影,灯箱 2021

为了进一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以下是界面艺术的采访:

界面艺术:您的个展“Make me illusory”,同时也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的首个联合策展项目,展览标题有何寓意?相比之前的创作主题,这一次为何聚焦到虚拟社交?

陈维:展览标题是源自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AI的片尾处智能机器小男孩不断重复的一句台词“please make me real”。去年我在工作室筹备新的工作项目,这里头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关于虚拟网络互动的研究。因此,对于这句台词,我脑子里有一个很自然的反应,对于现在大多数的生活,可能make me illusory更为适用。

界面艺术:疫情已经让世界停摆了两年,能否结合您的作品谈谈疫情对您的创作造成的影响?作品《Light me》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陈维:去年取消了一些展览和活动,工作室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没什么旅行,所以我有大量的时间阅读和整理案头的工作。另外,足不出户加速了网络上的生活和互动,我们需要更多可以在网上展现的工作,当然也伴随着跟屏幕间更多的焦虑。Light me就是关于我们和这个发光窗口(世界)的合影,我用了一个类似GIF的方式来表现,这也是我们在互联网沟通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界面艺术: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是来源自哪里?是否有过瓶颈期,又是如何渡过的呢?

陈维:灵感随时都可能有出现,但很多时候,它也不完全是靠谱的,或者说,怎么样才能真的抓住这些灵光。所以,我比较相信,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着急不得。只有这样,才不会依赖于片刻闪现的东西,才不会拒绝走入瓶颈,而且我们看到的瓶颈就真的是瓶颈吗?

界面艺术:您如何看待多媒体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国内多媒体艺术有何特别之处?

陈维:我如何看待并不重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媒介。国内都刚刚才开始,不要着急总结。

陈维,图片致谢Dazed China,摄影:王阳

艺术家介绍:

陈维,1980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最初从事声音艺术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于影像及装置。陈维的创作常以舞台装置和情境再造的方式呈现于摄影之中。近年来,他更是不断地以布景和多媒介装置结合的展出形式,将其工作延伸至现场。

场馆介绍:

展厅 0 位于西岸美术馆一层,定位为呈现不同形式艺术探索的项目空间,同时鼓励多样性的艺术介入方式,是西岸美术馆探索当代艺术在地性、社会性及公众性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中,展厅 0 聚焦实验性的在地艺术项目,为年轻艺术家构建其与当地、乃至全球范围内艺术语境的对话。展厅 0 曾呈现包括尼罗·柯廷作品《保持冷静》、“静默长假”及“于吉:即兴判断 II”。

展期:2021.11.11-2022.02.27

时间:10:00-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地点:西岸美术馆展厅 0,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陈维 | 如何用虚拟寻找真实?

近日中国艺术家陈维在西岸美术馆的全新个展“Make me illusory”,对这个话题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当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们的亲密关系要如何建立和维持?

在24小时在线的状态下,如何为自己的个人空间树立一道不被打扰的屏障?在数字时代,“秒回”是一种值得被推崇的基本社交礼貌吗?

如何在虚拟社交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被孤独感反吞噬?

在稀疏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每天或许都会面临以上这些问题,但懒于或难于去思考这背后的答案。真实社交和虚拟社交反复重叠交叉,无孔不入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难以抗拒,也难以躲避。

数字时代的链接具有全球性,但个体所面对的社交场景和处境却具有某种一致性。目前国外科技公司都在积极推动虚拟世界的探索和开发,Facebook、微软、苹果等公司无一例外纷纷把目光瞄准了虚拟现实,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改变未来的社交方式。但作为同时拥有理性与感性特质的人类,又一直在试图为这一数字化进程寻找更人文的表达方式。从90年代初期美国科幻小说《雪崩》到后来的游戏《头号玩家》,都在追问虚拟和现实如何融合的问题。

近日中国艺术家陈维在西岸美术馆的全新个展“Make me illusory”,对这个话题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illusory 原为法语单词,有幻觉、与现实不相关,没有实体之意。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情景再造影像舞台,直击网络时代的个体交流问题。这是艺术家延续以往城市现实与想象的主题,进一步深入到虚拟网络作为其创作场景的一次先锋性尝试。作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首个联合策展项目, 此次展览将视线推向了本土艺术创造性场景的前沿,也是一次国际文化深入在地文化共建的前沿实践。

展览以开放式姿态,邀请观众步入艺术家虚构的沉浸式环境。通过和影像、多媒体装置及场景的互动,围绕当代城市中人与人间的交流方式——深陷虚拟世界,逃避个体真实社交,展开思索与讨论。这也预示着此展不同于其他的沉浸式展览,而是需要观众慢慢“阅读”,参与到艺术生产过程中。

展览现场

作品以艺术家的视角思考数字化对人社交方式的变化,也试图回答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关于社交的沟通效率,只有见面,才能实现信息最大、效率最高的沟通。在一场沟通交流中,35%的信息通过语言符号传播,而剩下65%的信息都是通过像肢体、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传达的,美国学者雷蒙德·罗斯(R. Rose)曾佐证。所以当社交软件上开始出现了表情包和语音功能的时候,人们开始依赖于这样的工具,似乎与屏幕背后一方的距离拉近了,因为能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沉迷屏幕里的虚拟世界,甚至忘却了周边的真实。

《Light me》(点亮我)这个系列,通过一组介于摄影及视频之间的三件动图作品,重现了我们日常虚拟社交的场景。作品中的人物面对屏幕并身处黑暗之中,只有眼前的屏幕透着亮光,身处的真实环境似乎并无意义,但透过屏幕得到的是孤独还是忘我亦不得而知。这样的场景重现让观者产生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light me》录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Make me illusory,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Chen Wei Studio 摄影:Alessandro Wang

《light me #210902 》

弹幕文化的盛行是基于新一代数字原住民对交流的强烈渴望。屏幕阻碍了即时交流,也无法实现情感的共振。而弹幕所拥有的互动性、即时性、指向性、碎片化、虚拟共时性特质,既满足了一般的正向即时交流需求,但也同时带来一定言语的暴力性。弹幕需要打造一个需要大众共同参与并共同遵守基本规则的网络环境,就犹如一个交响乐团需要在统一协同下才能产生优美的协奏曲。

位于展厅中央的《协奏曲/弹幕》,通过视频、互动及声音数字转换的形式,以网络上盛行多年的弹幕文化为媒介探索交流的有效性,并邀请观众共同参与,通过手机输入文字到屏幕上,在作品中自由开启数字社交的大门,展开一场匿名与真实难以判断、自我表达与他者回应不断割裂的多维体验。同时屏幕上滑动的文字若隐若现,但触碰到屏幕边缘的时候,会自动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弹幕屏幕,让人产生别样的新感受。

《协奏曲/弹幕》多媒体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协奏曲/弹幕》局部

《协奏曲/弹幕》局部

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特克尔教授认为,互联网及社交软件已经影响了深度关系的建立。他总结了虚拟社交制造出的三大错觉:一是觉得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自己想关注的地方;二是幻想总有人倾听我们;三是以为我们永远不用独自一人。24小时随时在线,严重影响了个人空间的合理存在。独处变得尤为可贵,为自己树立一道信息屏障,适当的消失“下线”,阻断掉过多的外来信息,守护内在自我和生活真相,应该成为一种自觉。

在展览中,陈维重现了他所擅长的不同介质之间的相互转换,新作《布洛克球》和《岛》分别为打造的场景及经场景打造后摄制的照片,形成矛盾及被阻断的视觉画面,这似乎也暗示着: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无法恢复原初的情况下,数字虚拟社交的频繁性还会持续加剧,这让社恐人群有了躲避他者的合理借口,但同时也是个体重建内心的时候。

《布洛克球》雕塑和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Make me illusory,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Chen Wei Studio 摄影:Alessandro Wang

《布洛克球》局部

Make me illusory,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Chen Wei Studio 摄影:Alessandro Wang

岛屿(红),150 x 187.5 厘米,摄影,灯箱 2021

为了进一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以下是界面艺术的采访:

界面艺术:您的个展“Make me illusory”,同时也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的首个联合策展项目,展览标题有何寓意?相比之前的创作主题,这一次为何聚焦到虚拟社交?

陈维:展览标题是源自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AI的片尾处智能机器小男孩不断重复的一句台词“please make me real”。去年我在工作室筹备新的工作项目,这里头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关于虚拟网络互动的研究。因此,对于这句台词,我脑子里有一个很自然的反应,对于现在大多数的生活,可能make me illusory更为适用。

界面艺术:疫情已经让世界停摆了两年,能否结合您的作品谈谈疫情对您的创作造成的影响?作品《Light me》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陈维:去年取消了一些展览和活动,工作室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没什么旅行,所以我有大量的时间阅读和整理案头的工作。另外,足不出户加速了网络上的生活和互动,我们需要更多可以在网上展现的工作,当然也伴随着跟屏幕间更多的焦虑。Light me就是关于我们和这个发光窗口(世界)的合影,我用了一个类似GIF的方式来表现,这也是我们在互联网沟通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界面艺术: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是来源自哪里?是否有过瓶颈期,又是如何渡过的呢?

陈维:灵感随时都可能有出现,但很多时候,它也不完全是靠谱的,或者说,怎么样才能真的抓住这些灵光。所以,我比较相信,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着急不得。只有这样,才不会依赖于片刻闪现的东西,才不会拒绝走入瓶颈,而且我们看到的瓶颈就真的是瓶颈吗?

界面艺术:您如何看待多媒体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国内多媒体艺术有何特别之处?

陈维:我如何看待并不重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媒介。国内都刚刚才开始,不要着急总结。

陈维,图片致谢Dazed China,摄影:王阳

艺术家介绍:

陈维,1980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最初从事声音艺术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于影像及装置。陈维的创作常以舞台装置和情境再造的方式呈现于摄影之中。近年来,他更是不断地以布景和多媒介装置结合的展出形式,将其工作延伸至现场。

场馆介绍:

展厅 0 位于西岸美术馆一层,定位为呈现不同形式艺术探索的项目空间,同时鼓励多样性的艺术介入方式,是西岸美术馆探索当代艺术在地性、社会性及公众性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中,展厅 0 聚焦实验性的在地艺术项目,为年轻艺术家构建其与当地、乃至全球范围内艺术语境的对话。展厅 0 曾呈现包括尼罗·柯廷作品《保持冷静》、“静默长假”及“于吉:即兴判断 II”。

展期:2021.11.11-2022.02.27

时间:10:00-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地点:西岸美术馆展厅 0,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