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防疫坚持“动态清零”非零感染,成本效益高
11月13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针对为什么现阶段我国要坚持“动态清零”的防控策略等问题,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常态化阶段疫情防控目标应为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即尽量防感染,坚决防反弹,而非“零感染”。“动态清零”策略不是“零感染”,而是指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因此“动态清零”策略是出现本土病例时的一种防控策略。梁万年表示,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我国现阶段坚持动态清零策略是成本效益较高的选择,过早仓促解封将极易丧失前期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未来我国将根据疫情形势适时调整防控策略。
中央财办:慈善捐赠是自愿行为,不能搞“逼捐”
中共中央于11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问题时表示:推动共同富裕,需要企业“办好自己的事”。企业家为共同富裕做贡献有多种渠道和方式,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合法诚信经营,照章纳税,履行社会责任,善待员工和客户,保护劳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办好自己的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企业的“本分”,也是为共同富裕做贡献的“正道”。同时,国家鼓励支持企业和企业家在有意愿、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在客观上也会起到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但是,慈善捐赠是自愿行为,绝不能“杀富济贫”“杀富致贫”,不能搞“逼捐”,因为那不符合共同富裕的本意,也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外交部: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疫苗
11月12日下午,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国克服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紧张的现实困难,迄今已向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的疫苗,2021年全年将努力对外提供20亿剂。中国已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供应超过了7000万剂疫苗,并捐赠1亿美元,还同30多个国家发起了“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同19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迄今获得的疫苗大多数来自中国。下一步,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包括无偿援助在内的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疫苗,为实现疫苗公平可及、早日彻底战胜疫情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
人民网:打“假官司”会惹上“真麻烦”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同时发布的还有近年来人民法院整治虚假诉讼的10个典型案例。虚假诉讼,一般是指通过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此,人民网11月12日发表评论文章称,触目惊心的数据的背后,是虚假诉讼极大的危害性。很多虚假诉讼的犯罪行为是在二审或再审法庭审理中才被发现,在这一系列的司法过程中,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而且还极有可能导致被害人的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受到不应有的损害。诉讼不是儿戏。司法机关的整治只是在诉讼程序环节的“截流”“堵塞”与“化解”。关键是某些当事人们,切不要心存侥幸或者铤而走险来提起虚假诉讼,否则打了“假官司”,就会惹上“真麻烦”。
国家卫健委:非卫生专技人员不能直接从事核酸采检
1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询问,甘肃省此前有3名卫校学生在救援一线核酸采样时被感染,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回答道,有些地方出现了在核酸采样过程中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的还是卫校的学生,在这点上,其实我们在文件中都已经做了规定。因为核酸采样以及核酸检测,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还涉及生物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求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不能够直接从事核酸采样和检测工作的,只有医生和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够做这项工作,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要遵循相关技术规范、指南要求来确保安全,防止交叉感染。针对凡是因相关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发生医务人员感染的医疗机构,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在全国进行通报,也让其他的医疗机构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
新华社:家里暖气足不足衡量能源保供工作质量
新华社11月10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立冬已过,寒潮来袭,北方多地降暴雪,能源保供进一步引发关注。保障能源特别是民生用能供应不仅事关经济平稳运行,更关系千家万户生产生活。家里暖气足不足、炕头暖不暖,衡量的是能源保供工作质量,影响的是百姓“温暖指数”。尽管从目前来看能源供需形势总体稳定,但保供之弦不能放松。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容易出现极端天气,加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冬季高峰期取暖用电用气需求不断攀升,加大了调峰保供的难度。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保障民生。对于各地来说,要充分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准备,确保民生用能在资源上得到充分保障,在价格上能够保持稳定。各地应坚持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坚守民生用能保供底线,坚决避免压限居民用能的情况发生。
央行行长:将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
11月9日,央行网站发布易纲行长在芬兰央行新兴经济体研究院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视频演讲。易纲在演讲中表示, 2019年末,数字人民币开始试点,目前包括十个城市及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部分城市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绿色出行、低碳红包等使用场景。今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了数字人民币白皮书。截至今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下一步,央行将根据试点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使用。一是参考现金和银行账户管理思路,建立适合数字人民币的管理模式;二是继续提升结算效率、隐私保护、防伪等功能;三是推动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间的交互,实现安全与便捷的统一;四是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提升数字人民币普惠性和可得性。
人民日报:合力护牢“看病钱”
近期,山东某地虚报诊疗记录、虚构假病情,致使全村家家都有“脑中风”病人。这起欺诈骗保案例被曝光,受到社会关注。从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我国始终保持打击医保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但欺诈骗保案件仍然时有发生。对此,人民日报11月8日发表评论文章称,欺诈骗保现象涉及面更广、链条较长,因此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不能仅靠医保部门,还须发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堵住“跑冒滴漏”,让企图欺诈骗保者不敢骗、不能骗。从行业监管、执法检查、严厉惩处到第三方审查、部门联合监管,从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到个人守信,从奖励社会举报到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智能监控,多措并举、集聚众力,才能形成治理合力。还应协同推进医药领域相关改革,提升医药领域信息化水平、基层人员队伍素质等,以及深化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完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健全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等,为医务人员专心于合理诊疗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从源头上铲除欺诈骗保的土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