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燕
原《美好家园》主编,现为“刻画”首席运营官
搬到乡下是送给女儿最好的成长礼物
《小木马》
乡下小屋,充满着别致的小情趣。
“如果还不能下定决心搬到乡下,就先试一下两地居住吧!当你“强行”把自己从城市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时,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日本作家马场未知的《周末田舍生活》的一段话。
2年前,当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搬到郊区农乡时,苏燕和设计师先生毛继晖也作出了一个决定,为了女儿更好的成长,将视角投向北京远郊,寻找更适合女儿童年的宜居环境。当华德福在他们看中的昌平村落不远设立了新校址时,搬到乡下的序幕正式开始。
昌平,北京郊外远离市区处,群山脚下,水库之滨,农舍之毗邻,苏燕的家就在这里。“我和先生都很喜欢美国作家E B 怀特的书信集《最美的决定》里所描述的生活,于是就像当年怀特举家搬离了纽约那样,我们去到乡下生活,也是为了挥别城市的水泥森林,以及城市生活所带有的那种无孔不入的焦虑感。”
“搬家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我先生开车在乡下找房子,跟每一位碰见的人打听有没有房子要出租,当天就找到了现在入住的房子,房东人也很好。最喜欢这里的就是这个院子房子少、前后两个院子,并且已经种植了四十多颗果树。我们住到乡下后,在后院开辟了菜园,最新还在前院铺了草坪。春天开始,就有源源不断的蔬菜和水果了。如今,树林里的果树也是我投入很多心血的部分,三月底桃花、杏花、李子花盛放,8月有李子结果,9月有枣子满树梢,透过家里的落地窗望出去,就是最美的风景。”苏燕用心生活,将这里打造成“有情感的院子”,每到周末,都会相邀好友来聚会。
▲ 客厅
▲ 浴室
人们因生活需要而建构家园,而家的陈设
氛围反之滋养生活本身
而房子的部分,其实是苏燕的设计师先生最擅长的事情了,似乎设计草图已在他的脑海中成型已久,甚至连效果图都不用,在年前的11月份~3月份迅速把设计稿做好,3月初开始装修,6月底便入住了。有点“北欧简约风”室内的设计,最好践行着两人喜爱的“留白”风格。留下了老房梁,让房子挑高可达5米,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照进两人钟情的白墙和水泥灰色的地面的灰白空间里,高级灰的色调与简静的白墙相得益彰。
时髦乡村风格的陈设体现出主人审美的好品位,大至家具、小至碗碟,各种装饰无不是夫妇俩人从世界各地精心拣选而来。而房屋内亦有不少当代艺术品:当代著名艺术家周春芽的《桃花》、摄影师马晓春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天安门》、星星画派艺术家薄云的抽象绘画……与美国古董工业铁柜、取自后院的鲜花瓶插相组合,尽显美学中透出家的温暖。
到今年6月,苏燕一家就住满2年了。不同于村子里其他新客的“周末住所”,苏燕一家是每天都居住于此。“其实,先生和我对于自然都不陌生,从小我就跟老人在农村长大,对于植物、花朵和小动物都有着天生的接近,回到郊区反而让我有种“归属感”。但搬到乡下,不仅仅是为了我们两位大人,也是对于家庭生活的重新界定——对于女儿的陪伴的全心全意。女儿对于空气特别敏感,北京的雾霾常常让她不舒服,咽喉发炎,或是发烧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很让我心痛。女儿很喜欢乡下的生活,当她告诉我,“妈妈,我现在特别快乐”时,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如今,苏燕的女儿已经6岁半了,住在乡下两年的生活,让她健康情况得到了十足的改善,鲜少有呼吸道发炎,或是发烧的“帝都综合症”问题。即使发烧了也不用太吃药,抵抗力增强的女儿很快就能退烧。从苏燕欣慰的微笑中,可以看到一位母亲发自内心的开心。大人再多的取舍与付出,都因女儿的幸福而显得微不足道。
(摄影师:黄小毛)
时髦乡村风格的陈设体现出主人审美的好品位
大至家具、小至碗碟
乡下生活改变了女儿的性格
《浇灌》
和孩子一起”做农活",是特别有趣的亲子互动方式
以前,苏燕女儿的性格有点内向、害羞,遇到事情总往后躲,个性里的东西没打开。搬到村子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进入一所崇尚自然的华德福学校,这里的小朋友在7岁前保持本我,在老师的带领下接触、了解大自然,以更加自信的方式成为自然中的一体。混领班教育,让女儿更有责任感,去照顾比她小的孩子们。家里的客厅没有电视,女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城市中玩耍,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东西作为一个媒介,而在乡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游乐场。现在,她每天最爱的就是翻墙、上树、玩沙子和遛狗。女儿渐渐喜欢上了爬山,有时候会赖在树上,这就是蒋勋在书中描述的画面呀,“我午睡在大榕树上,满树都是蝉声,这是回忆。”
“女儿也很喜欢花,更令我开心的是她有时候会自言自语,仔细一听,原来她在与花儿对话,赞美花有多美,有多喜欢这朵花。最近樱桃树开满了粉色的小花,女儿也不再上树了,她说不能让树太累了,她马上就要有樱桃吃了。家里的两只狗狗是女儿最忠诚的守护着,女儿在院子里玩一下午沙子,狗狗就环绕在周围,懒洋洋地躺着,这个画面真的好温暖。”
你可以在苏燕的微博里看到许多她对乡村生活的描述——“在乡下六点多能自然醒,也是因为乡下的夜晚比较安静,吃过晚饭玩儿一会儿,九点钟上床,讲个故事、聊聊天,十点之前一般都入睡啦。昨天小朋友们在院子里找出十种植物,捣碎混合,据说做了一种“能治蛇毒”的药膏。”
“其实,田园生活让时间变慢了,孩子更需要需要大人陪伴。我老公现在照顾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晚饭后,爸爸就会带着女儿去大坝散步或在工作室制作做个建筑模型。一家人常常趴在阳台上,一起数星星,这个时候,是一天忙碌之后,我最珍惜的时光。”
*女儿在乡下生活得很愉快
耕食哲学-乡下生活教给我的功课
《收获》
一点小菜,简单的加工之后,是城市鲜少能品尝到的美味
乡下生活,不仅对于小朋友改变,对于成年人也有所改变,这种变化更多来源于内向,心境上的良性改变着实惊喜。村子的空气还是比城里相对好一些。“樱桃、白杏、傍晚的院子、树下的小花、长势良好的安娜贝尔、窗前的琼花以及野花插在餐桌上的样子…….这就是在幸苦也要回乡下的动力”。“现在我的作息比较规律,安静的乡下生活分割了工作的忙碌,当抽离出繁杂的都市工作生活中,回归于乡下的安静生活,一切都让我心安。因为后院空间很大,5月~10月我们都可以享用自给自足的新鲜蔬菜和调味菜,做饭也变成健康享受的过程。”
“巴尔扎克写过一本《风雅生活论》里描述的生活,是我很欣赏的,这本出版于19世纪中期率先谈论风雅生活的书至今读来仍旧十分有趣和有用。但我们始终认为这是一段阶段性的生活,也是最适宜我们所在的年纪的最佳生活状态,因为双方都在骨子里有这份“乡土”的基因,童年的印记让我们想让女儿也体验。但我并不知道这种生活就会持续多久,但当下我们快乐着。”
“在家里,珍藏着我收集的器皿,我喜欢把它们捧在手心里的触感。因为以前杂志社的采访,我曾前往日本了解匠人的生活,小野哲平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匠人,“想要做出能震撼灵魂的器皿”的他,作品充满着力量,结实稳重的形体与手感,有力的存在感令人无法忽视,作品如今在日本是一物难求的程度”。而小野哲平(陶艺家)与妻子早川由美(布艺家)有着令人敬佩的“耕食哲学”,他们的山中生活笔记《耕食生活》,将种田、做饭、缝补、创作的每一天,悠然编织成与大地相连的生活。在自给自足的每一天里,见证美的循环和生命的永续。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体验,一场播种人的造物奇遇。”如今,苏燕正在践行着“耕食哲学”,似乎能更好的体验这种生活的心境了。
*种一点小菜,享受丰收的喜悦
再见,大都市,有舍才有得
《闲适》
在乡村,你有跟多时间跟自己、跟家人做交流
其实,文字与图片描绘出的“田园生活”并不适合每个人的,你无法复杂别人的生活方式,在此之前你可能要想好在艳羡的背后,也会有着远离都市后的种种后发症。不同于先生更加弹性灵活的工作新体制,苏燕需要每天开车进京,进入到5环时就需要一路飘红的“挪动”了。每天需要往返100公里的车程,也会让人抓狂,偶尔在朋友圈吐槽一下“恶劣的路况”。
“但如果你想深入的生活,就需要放松身心,不要苛刻太多,计较反而频添烦恼。一想到为了孩子健康的童年,有一个健全的性格,对于自己的种种期待,有一个缓冲适应期。如果对于每天上班的“跋山涉水”而焦虑,我通常都会选择抽离一下,趁着住酒店给自己放一个假。”
“不要羡慕我的乡下生活,图片下的光鲜,只有当你自己亲身经历后,方能发现是否适合自己。”因为保留老式吊梁,导致了房子的采暖并不好,上一个冬天对于苏燕一家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乡下的温度要比北京室内低5到10度。告别了城里的23度恒温房,乡下的室内温度最多也就到19度,苏燕一家也需要想尽各种办法,烧柴、热水袋等等让冬天温和起来。
如今,苏燕也告别了“四年八个月,五十多期杂志”《美好家园》杂志。这是告别,也是新的开始。加入新的团队,和喜欢的一群人一起工作,转型去做视频,“刻画”项目正式启动,用3分钟的人物视频采访去收集更多令人敬佩的人与事。“这个春天,仿佛跳着欢欣的舞步。即将为新书开启的两个展览,也是充满新意和期待。”
搬到乡下的苏燕,也在短短的时间里,找到了人生新的憧憬与方向,用心经营生活与工作的人,一定都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的。
*悠哉悠哉的生活很惬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