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个世界就像海洋:水很深,鱼很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个世界就像海洋:水很深,鱼很丑

新闻调查记者的工作,就是帮我们找到这些丑陋的深海鱼。

平静生活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丑恶的真相?调查记者是最可能找到答案的人。今年奥斯卡就关注到调查记者这一群体,把最佳影片颁给了《聚焦》——一部讲述新闻记者挖掘牧师性侵儿童的故事。

在这个信息爆炸、传统媒体收入受到严峻挑战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忘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时间的调查报道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如果要用一种更抽象更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形容调查记者挖掘真相的过程,那可能会是海洋探险。

最近,巴西《观察周刊》就为新闻调查拍摄了一部震撼的宣传短片。这个仅有40秒的片子就是跟着摄影师潜入深海去看那些丑陋又可怕的鱼。

画面一开始是平静的海水,漂浮着一些萌萌的热带鱼,4秒钟后,摄像机突然迅速下降到深海500米,斧头鱼突然靠近镜头,紧接着继续向下,1200米深出现泛着诡异的光的深海龙鱼,2000米,带獠牙的鮟鱇鱼,5000米,更可怕的尖牙鱼。

然后冷酷的字幕突然浮现:The deeper you go,the uglier it gets(越深入,就越丑恶)。

来看看这场隐喻调查报道的深海探险:

担心你看不清视频中的那些鱼可怕的脸,《观察周刊》又做了几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海报。这些海报上的深海鱼都是瞪着眼睛,露着尖牙,丑的让人心生绝望。

来,1000米深,树须鱼,请小心观赏:

1500米深,乔氏茎角鮟鱇,丑出新境界。

3000米深,约氏黑角鮟鱇,长相也是对不起这么好的肤色。

5000米深,角高体金眼鲷,不知道是不是看见更吓人的同类了,一副“吓死宝宝”的表情!

虽然这一系列深海丑鱼的宣传相当震撼,可能让不少人重燃了对调查新闻的敬畏,不过作为巴西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观察周刊》的名声却并不好。

近期《观察周刊》还陷入了虚假报道的争议中,因为它揭露的一些贿赂丑闻被证明并不存在。选择此时推出深度新闻调查的宣传片也许想抓住时机进行危机公关,挽回一些声誉。

或许比起《观察周刊》的公信力,这本杂志在品牌宣传上更有煽动性。这次深海探险的广告方案由AlampBBOO公司负责,它曾多次帮助《观察周刊》塑造品牌形象,通过不同风格的创意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媒体形象。

为了宣传《观察周刊》是值得相信的新闻源,他们曾邀请一些艺术家参与拍摄《扭曲事实》的宣传片。

片中第一位艺术家根据一张经典新闻图片进行创造,之后每个艺术家都在前一个人作品的基础上创作,结果最后一幅画与新闻照片出现巨大差异。片子想告诉你:新闻经过越多中介就越失真。

2013年杂志iPad版发布时,《观察周刊》的“Feel the news”(感受新闻)主题海报也相当震撼,它将读者用于触摸iPad屏幕的食指进行了艺术处理,强调新闻真实到给你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一篇关于原油泄露的新闻报道出现,食指会被染上原油的颜色,提醒你关注环境问题。

为了突出新闻能带给你的真实体验,当一篇水灾报道出现,食指被设计成被水浸泡过而发皱的样子。

当报道战争或灾难类新闻时,食指会被染上献血,提醒你新闻中的残酷现实。

此外,为了突出国际时事报道中《观察周刊》的客观性,杂志打出能帮助你“Get both sides”(获得不同立场的信息)的宣传语,一系列具有波普艺术风格的宣传海报也足够吸引眼球。这类风格的广告设计应该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布什:和平还是战争?
本拉登:活着还是死了?
萨达姆:战争的恐吓还是借口?
波普风“信念”
波普风“民主”
波普风 “监狱”
波普风“炸弹

但愿媒体本身不是海洋,倘若这些宣传也只是浅海的美丽热带鱼,那这个世界将更加丑陋可怕。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认真又可爱的营销微信公众号:“看你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个世界就像海洋:水很深,鱼很丑

新闻调查记者的工作,就是帮我们找到这些丑陋的深海鱼。

平静生活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丑恶的真相?调查记者是最可能找到答案的人。今年奥斯卡就关注到调查记者这一群体,把最佳影片颁给了《聚焦》——一部讲述新闻记者挖掘牧师性侵儿童的故事。

在这个信息爆炸、传统媒体收入受到严峻挑战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忘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时间的调查报道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如果要用一种更抽象更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形容调查记者挖掘真相的过程,那可能会是海洋探险。

最近,巴西《观察周刊》就为新闻调查拍摄了一部震撼的宣传短片。这个仅有40秒的片子就是跟着摄影师潜入深海去看那些丑陋又可怕的鱼。

画面一开始是平静的海水,漂浮着一些萌萌的热带鱼,4秒钟后,摄像机突然迅速下降到深海500米,斧头鱼突然靠近镜头,紧接着继续向下,1200米深出现泛着诡异的光的深海龙鱼,2000米,带獠牙的鮟鱇鱼,5000米,更可怕的尖牙鱼。

然后冷酷的字幕突然浮现:The deeper you go,the uglier it gets(越深入,就越丑恶)。

来看看这场隐喻调查报道的深海探险:

担心你看不清视频中的那些鱼可怕的脸,《观察周刊》又做了几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海报。这些海报上的深海鱼都是瞪着眼睛,露着尖牙,丑的让人心生绝望。

来,1000米深,树须鱼,请小心观赏:

1500米深,乔氏茎角鮟鱇,丑出新境界。

3000米深,约氏黑角鮟鱇,长相也是对不起这么好的肤色。

5000米深,角高体金眼鲷,不知道是不是看见更吓人的同类了,一副“吓死宝宝”的表情!

虽然这一系列深海丑鱼的宣传相当震撼,可能让不少人重燃了对调查新闻的敬畏,不过作为巴西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观察周刊》的名声却并不好。

近期《观察周刊》还陷入了虚假报道的争议中,因为它揭露的一些贿赂丑闻被证明并不存在。选择此时推出深度新闻调查的宣传片也许想抓住时机进行危机公关,挽回一些声誉。

或许比起《观察周刊》的公信力,这本杂志在品牌宣传上更有煽动性。这次深海探险的广告方案由AlampBBOO公司负责,它曾多次帮助《观察周刊》塑造品牌形象,通过不同风格的创意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媒体形象。

为了宣传《观察周刊》是值得相信的新闻源,他们曾邀请一些艺术家参与拍摄《扭曲事实》的宣传片。

片中第一位艺术家根据一张经典新闻图片进行创造,之后每个艺术家都在前一个人作品的基础上创作,结果最后一幅画与新闻照片出现巨大差异。片子想告诉你:新闻经过越多中介就越失真。

2013年杂志iPad版发布时,《观察周刊》的“Feel the news”(感受新闻)主题海报也相当震撼,它将读者用于触摸iPad屏幕的食指进行了艺术处理,强调新闻真实到给你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一篇关于原油泄露的新闻报道出现,食指会被染上原油的颜色,提醒你关注环境问题。

为了突出新闻能带给你的真实体验,当一篇水灾报道出现,食指被设计成被水浸泡过而发皱的样子。

当报道战争或灾难类新闻时,食指会被染上献血,提醒你新闻中的残酷现实。

此外,为了突出国际时事报道中《观察周刊》的客观性,杂志打出能帮助你“Get both sides”(获得不同立场的信息)的宣传语,一系列具有波普艺术风格的宣传海报也足够吸引眼球。这类风格的广告设计应该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布什:和平还是战争?
本拉登:活着还是死了?
萨达姆:战争的恐吓还是借口?
波普风“信念”
波普风“民主”
波普风 “监狱”
波普风“炸弹

但愿媒体本身不是海洋,倘若这些宣传也只是浅海的美丽热带鱼,那这个世界将更加丑陋可怕。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认真又可爱的营销微信公众号:“看你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