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马
近日,温哥华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名为《你未来的家:创造新温哥华Your Future Home, Creating the New Vancouver》大型展览牢牢抓住了人们的视线。令这个展览大热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这座城市目前让人又爱又恨的房地产市场有关。
展览中,温哥华著名建筑师Richard Henriquez的一件作品引起轰动, 他设计了一个堪称“巨无霸”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垂直高度竟达到 2500 英尺,占据了市中心 7 个街区。这座建筑按照建筑师本人的说法, 乃城市中的城市,住宅与商业有机结合,既能满足人们想住在市中心的实际需求,又不过分扩张,可谓一举两得,唯一实现的条件就是必须建得很高,而这在温哥华却是难以实现的一个现实困境。
Richard Henriquez明说,他的设计稿只会是一张“蓝图”,但对外展出来就是要刺激人们的神经,挑战目前市政府关于限高的各种规定。 他指出,与高楼病相关的一些不宜居因素,如邻里间的距离、施救困难、 抗震性等问题在当前日益激化的住房危机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作为一 个已列入世界级的城市,温哥华中心城区除了向高空伸展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所以人们必须与现实妥协,接受温哥华将成为“摩天大楼”城市这样一个标签。
另一位持同样观点者为著名开发商Jon Stovell,开发The Burrard Place的Reliance地产公司首席执行官。多年来,他一直呼吁温哥华市府松绑“限高”的法律法规。在今年春季一次重要的房地产论坛上,Jon Stovell 表示,无论温哥华人认同与否,这座城市早已荣登世界级城市的榜单,吸引全球的人来定居,但温哥华从各自方面都没做好准备, 特别在房屋供给上异常短缺,而且更改土地用途的法规严重滞后。他进 而指出,温哥华市中心的用地严重吃紧,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可想,现在只准盖到 300 英尺高,但为何非要有这样的限制?盖到 1000 尺有什么 问题吗?人为的限制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现在 Downtown 仍有大批建筑只有 5-10 层,为何不推倒建高楼呢?
虽然市中心已是高楼林立,但突破 600 英尺的摩天大楼却并不多。 最高的香格里拉大厦高度为 659 英尺;第二高的就是即将竣工入住的 川普大厦,高度为600英尺左右,第三高则为Burrard桥旁即将拔地 而起的 Burrard Place,550 英尺高。纵观以往,温哥华市府对于审批 500 英尺以上高楼项目申请,把关相当严格,开放绿灯的概率很低,这也反映出历届市府的态度,对于温哥华是否该彻底高空化官员们还是谨慎有加。
所以在市中心,即便是新楼项目,也多为40层以下,让人不觉得突兀有压迫感。如最近耶鲁镇新开盘的8XOn the Park,位于Emery Barnes Park 公园旁,35层,作为一个商住结合项目,楼下是商业零售店还有托儿中心, 顶楼专门开辟出来建会所与健身中心,在一座建筑中实现了居住、生活与康体娱乐多功能,出门就是公园、Sea Wall并与温哥华市中心的精萃近在咫尺。
据《高度》周刊调查了解,目前围绕Downtown的 70% 面积上,只居住了 30% 的城市人口,而这些地方都是以独立屋为主的居民区,反对建高楼的民意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常令市府与开发商的谈判过程几经波折,最后往往不得不互相妥协。还以市中心为例,市府一寸一寸地往高 让尺寸,而开发商在获得多一些面积同时也要承诺增加服务设施建设, 如提供社会福利住房与兴建托儿中心等条件。
温哥华市中心自从19世纪末建城以来,从来都是一片兴旺之地,现在更是加西商业、金融、政治、文化中心,购物天堂与享乐之都的美誉一直名不虚传。三面环海,北望群山,西北角连接北美第二大公园Stanley Park, 优美景致,举世闻名,是人们所向往的宜居天堂,所以从来人口密度都相当高。
但温哥华市中心只有5.8平方公里,三十年前人口数为4万,如今已过10万,到2030年预计将至15万,约占温哥华总人口数的六分之一,
但面积却只有该市总面积的5%。反映在房地产市场,市中心房价不断上涨,几乎达到每平方英尺约1500元高位,但房源供求矛盾仍异常紧张, 只见高楼起,不见买家少。
前温哥华市政规划官员Brent Toderian对此表示忧虑,尽管在市府他也是个“增高派”,但现在却担心城市中心吸纳人口的能力已接近饱和。 他指出,Downtown已呈现高楼过度稠密的表征,“这会侵占到公共空间, 你塞进去的高楼越多,人口越稠密,就会降低这一地区的吸引力。”
但目前担任温哥华规划主任助理的 Kevin McNaney 却不以为然,认为市中心还没到人口密度极限,因此局部性地放开高度管制仍然可行, 但从区域整体而言,限高令还得执行下去。
他进而阐明,在Downtown限高,不仅为了美丽景色,也有助于保护城市遗产街区,街心公园与商业街少受建筑阴影影响,还有不破坏优美的城际线。
据温哥华市府网站介绍,在审核批准项目高度上,市府会对该项目是否对现有的景观走廊遮挡这一因素加以考虑,影响不大的则开放绿灯, 反之在位置与高度上就会有所限制。
据悉,温哥华市中心已规划出了 27 条景观走廊(view corridors)。 市府对这一走廊旁的楼高加以限制,设置这么多数量的景观走廊为的是保护城市景色,通过它们,可以饱览北岸山峦及乔治亚湾等美景。
但在 Richard Henriquez 看来,景观走廊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导致建筑师在设计时做很多不必要的妥协,因此人们会看到很怪异的建 筑,还有风口效应以及办公楼宇之间空间感很差。
在温哥华市中心这一弹丸之地,高楼林立,若按照人均高楼面积论, 冠绝北美,“玻璃之城”的称号早已不胫而走,但是否还要继续增加高楼密度,且向高无限延展,让温哥华成为第二个迪拜,一个垂直城市, 这是关乎未来的一个重大议题。
垂直建筑,为时下建筑界与城市规划界一个新兴的概念,它打破了 建筑水平扩张的模式,而不断向上发展,着重于密度,强调空间运用不浪费,将城市各种功能浓缩到一个建筑体当中。目前全球这种垂直建筑 伴随着高科技大量应用,备受资本的追捧,乃为正当红的房产宠儿。一 座建筑就是一座城市,但其庞然大物的赫然身躯,难道真能融入周遭, 生活在其中真就不觉得有异化之感?
各派观点争锋相对,而如何解决温哥华市中心面临人口剧增、土地资源紧缺等现实问题,市府的保守与业内人士激进派的主张能否找到交汇点,这些又对人们的居住产生怎样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垂直城市,是否就是温哥华的未来,谁也说不准,但作为感情动物, 多数人还是希望住有人情味的房子,无论它高矮新旧贵贱。
来源:《高度》(Rise Weekly)周刊
感谢《高度》(Rise Weekly)周刊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