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拉票有玄机,转发藏陷阱,别让“点赞”坑了朋友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拉票有玄机,转发藏陷阱,别让“点赞”坑了朋友圈

面对网络上的各类“诱饵”,网友应该牢筑自身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透露个人信息,或是点击、扫描可疑链接和二维码,避免因贪小便宜吃大亏。同时,对于一些朋友圈里的“拉票”“点赞”等行为,尽量不参与,不转载,不做“为虎作伥”的事,还网络社区一个干净的空间,从而避免让自己的朋友圈变成“坑友圈”。

开篇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同事小吴大学时暗恋了很久的女同学,最近突然加他微信了。作为单身男屌丝的他,欣喜若狂之余更是陷入了各种意淫中······然而当他点开对话框的那一刻,心一下子凉了。原来“女神”是让小吴帮忙给她投票,而且还是群发的。投票的主题是“最萌亲子照”,照片上有“女神”帅气的老公,可爱的女儿,还有依然貌美如花的她······

相信日常生活中,小吴的尴尬,并不少见。

“快来给我点赞!集齐88个赞可以免费获得****”、“还差10票了,是兄弟姐妹的就给我转朋友圈拉票吧!”……打开手机,常常映入眼帘的不是亲人的关心或是朋友的问候,而是这些点赞、拉票的请求。很多情况下,碍于面子,人们都会“勉为其难”而行“举手之劳”,然而,你可知道,当你拇指在微信页面的按钮上轻轻一点的瞬间,一场“骗局”可能就悄悄展开了。

评选拉票:别让微信拉票伤了公平公正

朋友圈里,关于“最佳***”、“最美***”、“百强***”、“最具***”的评选活动层出不穷。随着“六一”儿童节来临,各类“萌娃评选”活动更是充斥朋友圈,伴随而来的也往往是价值不菲的“奖品”,以及各种“投票、点赞、转发”的请求。

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类比赛无可厚非,初衷也是为了提高能力,同时让孩子提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中得到肯定和激励。可是,如果孩子本来很优秀,却因为父母拉票“不给力”,最终的评选结果惨不忍睹怎么办?“选票失利”会不会伤了孩子的自尊?会不会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孩子“赢在投票上”的虚荣心?这些都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单靠微信朋友圈拉票,这样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虚荣、教孩子破坏公平正义,其后果相当可怕。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投票评选活动,都应当在公开、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而现如今的微信拉票却背离了这一初衷,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让朋友圈变了味,更伤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试想,拉票拉出来的先进、荣誉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儿童评选活动如此,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评选更是如此。明明可以靠实力说话,却偏偏要靠拉选票取胜。“拉票选举”没有意义,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骨子里的好胜心,和颜面上的“不想输的很惨”的心理作祟,促使他们还是加入了拉票大军。也正是抓住了大多数人这样的心理,一些商家和公众号成了背后最大的受益者。

诱惑难挡 小心没中奖却“中招”

“要投票就得关注活动主办方的微信公号,有些投票时还要填上自己的姓名、手机号码。”这样的规则,有人觉得“无所谓”,而有的人则产生了“害怕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担忧!可是碍于情面,最后还是乖乖地投了票交了差!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商家推出的各类比赛活动,通常报名门槛很低,规则简单,多以“比谁萌”或“拼颜值”为噱头,最后通过票选形式决出胜负。其许诺的获胜奖励也往往非常丰厚,连参与投票的网友都能“中奖”,且“中奖”几率极高。事实上,商家花尽心思策划这些活动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对参赛者而言,首先那些低门槛的比赛,含金量并不高,即便你拿奖了,也意义不大;其次,真正价值不菲的奖品,一般人都很难拿到,其中不乏暗箱操作。大多数人只是沦为了看热闹的“炮灰”。

但是这样的活动给商家却带了了巨大的利好!朋友圈里每一次的转发都是为商家免费打广告,每一次的浏览,给公众号带来的都是流量和粉丝数,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在乐此不疲地“为别人做嫁衣”。而比这更可怕的是,许多这类投票活动的真实目的是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将之出售或进一步进行诈骗犯罪。

就拿朋友圈“点赞”来说,目前已成为常见的诈骗手法之一。我们经常看到朋友圈里关于集满多少个赞就可以获得某种奖品或优惠的广告,当网友费劲心思,集齐一定数量的“赞”后,商家往往还要求其提供自己的姓名、电话、住址等私人信息。而当用户真的收到所谓的“奖品”或“折扣”时,才发现“中奖”变成了“中招”,不仅收到了毫无价值的“奖励”,还泄露了许多个人信息,甚至演变成一种电信诈骗,中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从“技术”到“骗术” 仅是一念之间

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现代媒介技术越来越多地为人们的社交、出行、购物、理财等带来便利,“互联网+”也日益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模式。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纷繁复杂的媒介技术也渐如迷人眼的“乱花”,成为骗子手中不断“升级”的工具。

如今,“技术”变“骗术”的事件层出不穷,“二维码诈骗”就是一例。作为身份识别、购物支付的便利工具,很多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凡事都要扫一扫”的习惯,这就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曾经江苏的黄女士就遭遇了“扫描二维码”骗局。骗子冒充“淘宝”客服,以订单异常需要退货为由,发来暗藏木马病毒的二维码,黄女士的银行卡瞬间就被“扫”走5000元。

更常见的现象是,诈骗者以奖品为诱饵,向手机用户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一旦用户扫过二维码且按照页面提示操作后,木马病毒就会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

另外,“红包”作为新媒体带来的新生事物,也频繁成为诈骗案件的“作案工具”。许多骗子通过制作假红包链接,诱导用户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信息,从而盗刷了用户的银行账户。

如何防范由新媒体衍生出的“新式”诈骗?

首先,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各种“投票”活动,必须首先确认由正规商家举办。同时,在需要填写银行卡号、各类账号等个人信息时,要保持警惕,谨慎对待。而对来源未知的链接、软件、二维码等更要谨慎点击、扫描,从而避免手机被植入木马程序,导致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被盗。而一旦发现被骗,则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及自己转账时的银行账号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侦查破案。

其次,没有贪念就没有诈骗。无论新媒体技术为诈骗手段披上一层多么掩人耳目的外衣,其原理也都“万变不离其宗”,即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作案,如果自己少一些欲望和贪恋,也许骗子就不会得逞。

因此,面对网络上的各类“诱饵”,网友应该牢筑自身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透露个人信息,或是点击、扫描可疑链接和二维码,避免因贪小便宜吃大亏。同时,对于一些朋友圈里的“拉票”“点赞”等行为,尽量不参与,不转载,不做“为虎作伥”的事,还网络社区一个干净的空间,从而避免让自己的朋友圈变成“坑友圈”。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拉票有玄机,转发藏陷阱,别让“点赞”坑了朋友圈

面对网络上的各类“诱饵”,网友应该牢筑自身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透露个人信息,或是点击、扫描可疑链接和二维码,避免因贪小便宜吃大亏。同时,对于一些朋友圈里的“拉票”“点赞”等行为,尽量不参与,不转载,不做“为虎作伥”的事,还网络社区一个干净的空间,从而避免让自己的朋友圈变成“坑友圈”。

开篇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同事小吴大学时暗恋了很久的女同学,最近突然加他微信了。作为单身男屌丝的他,欣喜若狂之余更是陷入了各种意淫中······然而当他点开对话框的那一刻,心一下子凉了。原来“女神”是让小吴帮忙给她投票,而且还是群发的。投票的主题是“最萌亲子照”,照片上有“女神”帅气的老公,可爱的女儿,还有依然貌美如花的她······

相信日常生活中,小吴的尴尬,并不少见。

“快来给我点赞!集齐88个赞可以免费获得****”、“还差10票了,是兄弟姐妹的就给我转朋友圈拉票吧!”……打开手机,常常映入眼帘的不是亲人的关心或是朋友的问候,而是这些点赞、拉票的请求。很多情况下,碍于面子,人们都会“勉为其难”而行“举手之劳”,然而,你可知道,当你拇指在微信页面的按钮上轻轻一点的瞬间,一场“骗局”可能就悄悄展开了。

评选拉票:别让微信拉票伤了公平公正

朋友圈里,关于“最佳***”、“最美***”、“百强***”、“最具***”的评选活动层出不穷。随着“六一”儿童节来临,各类“萌娃评选”活动更是充斥朋友圈,伴随而来的也往往是价值不菲的“奖品”,以及各种“投票、点赞、转发”的请求。

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类比赛无可厚非,初衷也是为了提高能力,同时让孩子提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中得到肯定和激励。可是,如果孩子本来很优秀,却因为父母拉票“不给力”,最终的评选结果惨不忍睹怎么办?“选票失利”会不会伤了孩子的自尊?会不会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孩子“赢在投票上”的虚荣心?这些都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单靠微信朋友圈拉票,这样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虚荣、教孩子破坏公平正义,其后果相当可怕。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投票评选活动,都应当在公开、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而现如今的微信拉票却背离了这一初衷,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让朋友圈变了味,更伤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试想,拉票拉出来的先进、荣誉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儿童评选活动如此,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评选更是如此。明明可以靠实力说话,却偏偏要靠拉选票取胜。“拉票选举”没有意义,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骨子里的好胜心,和颜面上的“不想输的很惨”的心理作祟,促使他们还是加入了拉票大军。也正是抓住了大多数人这样的心理,一些商家和公众号成了背后最大的受益者。

诱惑难挡 小心没中奖却“中招”

“要投票就得关注活动主办方的微信公号,有些投票时还要填上自己的姓名、手机号码。”这样的规则,有人觉得“无所谓”,而有的人则产生了“害怕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担忧!可是碍于情面,最后还是乖乖地投了票交了差!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商家推出的各类比赛活动,通常报名门槛很低,规则简单,多以“比谁萌”或“拼颜值”为噱头,最后通过票选形式决出胜负。其许诺的获胜奖励也往往非常丰厚,连参与投票的网友都能“中奖”,且“中奖”几率极高。事实上,商家花尽心思策划这些活动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对参赛者而言,首先那些低门槛的比赛,含金量并不高,即便你拿奖了,也意义不大;其次,真正价值不菲的奖品,一般人都很难拿到,其中不乏暗箱操作。大多数人只是沦为了看热闹的“炮灰”。

但是这样的活动给商家却带了了巨大的利好!朋友圈里每一次的转发都是为商家免费打广告,每一次的浏览,给公众号带来的都是流量和粉丝数,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在乐此不疲地“为别人做嫁衣”。而比这更可怕的是,许多这类投票活动的真实目的是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将之出售或进一步进行诈骗犯罪。

就拿朋友圈“点赞”来说,目前已成为常见的诈骗手法之一。我们经常看到朋友圈里关于集满多少个赞就可以获得某种奖品或优惠的广告,当网友费劲心思,集齐一定数量的“赞”后,商家往往还要求其提供自己的姓名、电话、住址等私人信息。而当用户真的收到所谓的“奖品”或“折扣”时,才发现“中奖”变成了“中招”,不仅收到了毫无价值的“奖励”,还泄露了许多个人信息,甚至演变成一种电信诈骗,中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从“技术”到“骗术” 仅是一念之间

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现代媒介技术越来越多地为人们的社交、出行、购物、理财等带来便利,“互联网+”也日益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模式。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纷繁复杂的媒介技术也渐如迷人眼的“乱花”,成为骗子手中不断“升级”的工具。

如今,“技术”变“骗术”的事件层出不穷,“二维码诈骗”就是一例。作为身份识别、购物支付的便利工具,很多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凡事都要扫一扫”的习惯,这就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曾经江苏的黄女士就遭遇了“扫描二维码”骗局。骗子冒充“淘宝”客服,以订单异常需要退货为由,发来暗藏木马病毒的二维码,黄女士的银行卡瞬间就被“扫”走5000元。

更常见的现象是,诈骗者以奖品为诱饵,向手机用户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一旦用户扫过二维码且按照页面提示操作后,木马病毒就会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

另外,“红包”作为新媒体带来的新生事物,也频繁成为诈骗案件的“作案工具”。许多骗子通过制作假红包链接,诱导用户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信息,从而盗刷了用户的银行账户。

如何防范由新媒体衍生出的“新式”诈骗?

首先,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各种“投票”活动,必须首先确认由正规商家举办。同时,在需要填写银行卡号、各类账号等个人信息时,要保持警惕,谨慎对待。而对来源未知的链接、软件、二维码等更要谨慎点击、扫描,从而避免手机被植入木马程序,导致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被盗。而一旦发现被骗,则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及自己转账时的银行账号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侦查破案。

其次,没有贪念就没有诈骗。无论新媒体技术为诈骗手段披上一层多么掩人耳目的外衣,其原理也都“万变不离其宗”,即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作案,如果自己少一些欲望和贪恋,也许骗子就不会得逞。

因此,面对网络上的各类“诱饵”,网友应该牢筑自身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透露个人信息,或是点击、扫描可疑链接和二维码,避免因贪小便宜吃大亏。同时,对于一些朋友圈里的“拉票”“点赞”等行为,尽量不参与,不转载,不做“为虎作伥”的事,还网络社区一个干净的空间,从而避免让自己的朋友圈变成“坑友圈”。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