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推广的过程中,音乐人会碰见许多的机遇。初出茅庐,有些音乐人可能会用尽全力去把握每一个机会,并且努力讨好所有观众。但实际上,有的努力并不能跟它的结果成正比,有的努力看似无用,却能给音乐人的职业生涯带来实际的好处。
摄影:李光明
1重视暖场机会
有的乐队在巡演过程中,会找一支当地的乐队或音乐人来给自己暖场,当然,也有乐队不会这样做,不过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音乐人,无论他们是否需要暖场,最好去争取这个机会!
暖场的第一个好处就在于,Livehouse的空间会使得观众们处在“不得不听”的状态。因为Livehouse的观众不像去音乐节的人那样悠闲。许多去音乐节的人很可能只是为了观看压轴乐队或者某位明星,那么在他们之前上场的乐队就很容易被忽略。
相比之下,Livehouse就会好很多,因为它的氛围更加“紧张”,空间更加密闭,舞台是唯一亮起来的地方,所以这个时候的观众都处在一种“只能把注意力放在舞台”的状态下,所以暖场乐队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音乐去打动他们。
而暖场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台下的观众很容易接受你。首先暖场表演者与演出人的风格一般相近,民谣歌者总不会让一个硬核来给自己热场,因此台下的观众有很大一部分将会是暖场表演者的潜在受众。另外,这些来Livehouse看巡演的观众们大多是表演乐队的铁杆粉丝,为了看到他们喜爱的乐队,他们愿意耐心等待。所以,如果暖场乐队的音乐确实好,那么借助暖场的舞台,将会收获台下一些观众的目光和喜爱。下一次他们来看演出的时候,暖场乐队就可能成为主角。
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乐队和音乐人都会想方设法去获得更多的表演机会,那么给巡演乐队暖场,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跳板”,它能够帮助音乐人达到“粉丝共享”的状态。
2正确观众的重要性
就像我前面所说,暖场之所以与其他舞台不同,就在于暖场者与名气更高的表演者风格相近,“粉丝共享”需要确保“观众的正确性”,对于表演者来说,“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场合”正是确保观众正确的方式。
举例来说,一位歌词和音乐都很清新的民谣音乐人想要做专场,那么他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场地。这个场地不一定是Livehouse,许多独立咖啡馆、独立书店会更适合民谣音乐。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民谣音乐人的演出,这样的场所基本上会在大众心中贴上民谣的标签,那么很多喜欢小清新风格的观众也会主动泡在这些场地中,对于音乐人来说则会形成稳定的受众。所以在这些场所里,民谣音乐人会得到“正确观众”的“正确反应”。
搞定了“正确的场合”,接下来还要确定时间。这个很简单,选择大多数人都放假的时间就行了,显而易见是在周末。而如果没有预约上周末,那么周三会是第二选择,别问我为什么。
在把这些事情都确定好了之后就要开始做专场的前期宣传了,同理,“正确的观众”都活跃在“正确的场合”,拿网络社区来说,80年代初的人都在上天涯和猫扑,90后的人更多的在上豆瓣和知乎。总而言之,根据自己的音乐性质和特点去找一个同样风格的场合,获得“正确观众”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观众是最容易成为乐迷的人。
所以,比起“天女散花”式的方法来说,不如找准自己的路线,瞄准自己的目标,然后全力以赴。这就好比一个齿轮组,只有每一个独立的齿轮都恰到好处的镶嵌在一起,它们才可以自如运行。而这整个齿轮组所呈现出来的模样,也就是观众眼里的你。
3演出城市不是越大越好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和氛围,有的三四线城市可能并不具备独立咖啡馆、独立书店的文化,也就更谈不上有Livehouse的存在。这对于独立音乐人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可能在这些城市里,大部分人都以为只要会唱歌,就是音乐家。
别怀疑,中国真有这样的地方。
所以,如果一个独立音乐人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下,那么很不幸,他需要把自己的音乐带到更适合独立音乐生存的城市里去。最为直接的就是省会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人们所接触到的音乐类型更多,真正了解到独立音乐文化的人也更多,他们也因此更能分辨出一个音乐人的音乐是不是真的成熟。
所以音乐人可以试着去跟这些地方的演出场馆联系,尽量为自己争取到演出的机会,只是这个过程会麻烦一点。当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太小的城市并不能给音乐人带来多大的突破,太大的城市也不一定可以。
譬如,北、上、广这些城市的音乐氛围乃至是整个艺术氛围都非常浓厚,城市里的人群也常年浸泡在这个氛围里,他们的审美多少会疲劳,可能一个音乐人的音乐非常好,但观众们却因为听觉麻木而忽略掉这位音乐人。
同时,这些城市也经常会有一些国际上的大牌音乐人和乐队来演出,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合适的城市就是那些“有音乐,但不饱和”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的人群处在一个对音乐既有一定审美水准又有强烈需求的状态。
台湾乐队“草东没有派对”前段时间第一次来大陆巡演,他们一共演了三场,其中有两场选择了成都和重庆。为什么不是上海、北京呢?所以,音乐人的“试水”之旅需要一些策略,把这个思路理清楚了,很多事情也就明了了。
4要确保正确形象
这里说的形象指的不是长得好不好看,而是音乐人是否“立体”。而且从更为深远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音乐人的人格魅力。如果说一个乐迷爱上了某个音乐人的人格,那么这绝对是铁粉。
但在这一点上,音乐人不需要为了迎合乐迷而假装出一个人格出来,音乐人要做的就是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大家面前。最直接了当的方法是在现场,不过现场也只是一部分而已,更多的是在现场之外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某个音乐人的了解其实并不直接来自于他的音乐,而是来自于他的言谈。
2009年,导演盛志民为中国摇滚拍摄了一部名为《再见乌托邦》的纪录片,片中的张楚来到一家唱片行问老板:“有好听的摇滚乐吗?”老板回问:“什么样的摇滚乐?” 张楚说:“美一点的”。这段对话不仅让乐迷们感到美好,同时也让张楚本人在乐迷心里的形象更为立体,人格魅力也因此而诞生。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导演在关注独立音乐,许多的网络平台都在以“招募乐队和音乐人”为题来拍摄独立音乐的纪录片,这就是一个不需要什么投入同时还可以吸引粉丝的渠道。除此之外,音乐人和乐队还可以主动的去呈现生活中的自己,譬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上所发表的内容可以是乐队的排练和创作日记、演出照片和视频,甚至是瞬间的所感所悟,同时还可以利用它跟乐迷们进行互动。譬如北京独立乐队16mins前段时间在自己的公众平台上拍摄了一个短片,内容是乐队自己发明的一个小游戏,以Pong游戏为原型,通过一些简单的编程达到“人声控制接球板”的效果。
Pong游戏
这个游戏后来被他们用来在现场跟乐迷互动,这就是一个呈现“立体形象”非常好的创意和实例,看过这个视频之后,无论你是不是他们的乐迷,你都会轻松而愉悦,进而更一步想去了解他们的音乐。
但是相信我,做所有这一切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是真诚且发自内心的。
5不要觉得自己太牛逼
现场是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如果一个音乐人抱着“我很厉害,你们就应该来看我”的心态去表演,那么这场演出是发挥不好的,因为膨胀会让人目中无人,而这一切会很容易就写在音乐人的脸上,因此,演出的过程也会非常的不自然。
我曾经看过一场实例。一支乐队的成员们在舞台上张牙舞爪、疯狂舞蹈,台下观众却毫无反应,主唱拿着话筒面目狰狞低头俯视着观众,摔了一跤之后站在音箱上张开双手发出一声怒吼,台下观众依然毫无反应。我从他们大幅度的夸张动作上来看,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自以为是,也就谈不上什么粉丝的存在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音乐并不好听。
这世界上夸张的表演形式有很多很多,譬如音乐剧就是把故事夸张了来讲,譬如芭蕾舞的动作也很夸张,但观众看到的却是一种美感。在音乐节上,很多的重型乐队同样摇头晃脑,但他们却带动了观众。
当一个表演者抱着“同观众交流”的心态去演出,那么如果他是民谣,观众则会静静聆听,如果他是金属,观众则会自动围起一座人墙。但自负的心态只会让整场表演变成笑话。这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其道理也就是“面由心生”。
反过来,也有很多表演者在上场的时候非常惧怕观众,这又让演出显得畏首畏脚,同样不自然,这时候,观众们唯一的感受就只有尴尬了。
既然演出是一场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对话,那么表演的人仅仅需要抱着“跟观众聊天”的心态来演出,就是最好也最自然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音乐人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到现场潜在的乐迷。台下的观众很可能有一些本身就是业内人士,也有一些人很可能不太懂音乐,音乐人表演时所散发出来的真实魅力很可能就让这两种人转粉。
总而言之,不要觉得自己太牛逼,也不要觉得自己不行,至于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只有音乐人自己才最清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