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鸟朝凤》 卖情怀无法打捞青年失落的精神家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鸟朝凤》 卖情怀无法打捞青年失落的精神家园

这一系列的匠人电影,也正是重新将艺术与劳动、物质与情感的连接起来,匠人精神才帮助今天的都市小资去想象失落已久家园,一种为了信仰和美而坚守的生活,一个不再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世界。

【摘要】这些省略了现实社会环境的“匠人电影”更像是一系列旅行指南,用梦幻故事片段召唤人们游回自然的乡村,去想象性的寻找活着的诗意。这种建立在浪漫乡愁和臆想之上的田园又能多大程度上解决乡村“传统”和都市青年面临的问题呢?

— G R O U N D B R E A K I N G . C N —

《百鸟朝凤》,这部讲述两代西北唢呐艺人的电影借着“跪求排片”事件,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曾担任过《二次曝光》制片人的方励,“直播磕头下跪”,为的是请求院线经理在周末为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从结果看,这场以保护传统为噱头的情怀营销成功了。有明星包场请粉丝看的,有转发“不看不是中国人的”,光5月14日一天的票房就超过了上映前8天,还有众多主流院线表示长线放映该片,支持传统文化。

“只要你能够在这个周末给我们排一场黄金场,我老方愿意给你下跪。”

对于《百鸟朝凤》,有人认为《百鸟朝凤》不过是题材陈旧的乡村挽歌。在乡村衰败凋亡的今天,这种曲艺晚会式的哀悼封建的农耕社会显得迂腐且不合时宜。但同时,这部戏也收获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好评。

乡村匠人精神与都市困顿青年

除了各大院线里上演祖孙三代涕泪涟涟起立鼓掌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被浮躁年代中匠人的落寞与坚守感动,认为这无论在文化保育还是个人励志方面都是十足的“正能量”。为什么这样一部早期被评论为“老派”的电影可以让年轻人感同身受?

实际上,年轻人追捧“匠人”电影的现象,《百鸟朝凤》并不是特例。从2008年大热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到《神去村日常》、《海女》、《小森林》,这些讲述青年人继承传统文化、回归乡村的日本电影或剧集,在中日两地青年观众当中一直都是好评如潮。

《神去村日常》中都市少年阴差阳错来到山里成长为一名优秀伐木工

“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这是中国1960年代上山下乡的口号。这些抑或青春活泼、抑或沉稳深刻的文艺电影,在当代日本,这个高度城市化和贫富分化的地方实践了上山下乡的精神。

《入殓师》中的小林大悟是穷困潦倒的乐手,《神去村》中的平野勇气是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海女》中的小秋是一无是处的中学生,《小森林》中的市子是无法融入大城市的京漂。这些在大城市中失意的“废青”通过偶然的机会回归传统、回归农村,捡起了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衰落的职业:入殓师、伐木工、海女、农民。

《海女》里都市少女决定留在乡村努力成为一名“海女”(日本韩国等地的古老职业,指不带辅助呼吸装置、只身潜入海底捕捞海产品的女性)

这些青年人被这份艺术家般的工匠事业魂牵梦绕,他们不但在大都市以外的空间感受到了难得的“人”、“情”、“味”,还在劳动中感受生命,学习生死,找到人生的意义。就像《百鸟朝凤》的游天明,匠人电影中的主角往往没有什么天分,甚至一开始看上去笨笨的。但就是凭借主人公固执的坚持和努力,他们反复练习、精益求精,终成一代匠人。

青年回归乡村 艺术回归劳动的可能性

都市生活是摩登时代的零部件,是摩天大楼的格子间,是一成不变的生活,是机器一般的劳动。青年人越来越难在都市里体面的生存,甚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青年人而言,生活里连乐趣都没有更别提艺术了。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中,艺术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它只能由极少部分人的商业机构来生产和决定,和大多数人的生活与体验无关。就像《百鸟朝凤》中出走城市打工的唢呐艺人,他们一个切断了手指、一个得了尘肺病,从此无法再吹奏唢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腐蚀着人们被当做机器的身体,劳动中不再有快乐、普通的劳动者也不再有生产艺术的条件。当我们一辈子都被作为一个齿轮负责拧紧一颗螺丝的时候,没有人会把拧螺丝变成艺术。

《摩登时代》

《百鸟朝凤》中的唢呐不仅仅是一些农村老男人世代纪念德高望重亡者的民俗乐器,它也是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就像双喜镇的唢呐大王焦三在戏中所言,“唢呐不只是婚丧嫁娶,地里干活累了,来段唢呐解解乏” 。这就是这部影片对于都市人而言的动人之处,一个人唢呐艺人除了常年累月的练习吹奏技艺之外,他还得靠种地来养活自己。他的灵感和源自劳动与土地的歌唱。这对于今天坐在格子间偶尔戴上耳机摇头晃脑白领工人是无法想象的。

这一系列的匠人电影,也正是重新将艺术与劳动、物质与情感的连接起来,匠人精神才帮助今天的都市小资去想象失落已久家园,一种为了信仰和美而坚守的生活,一个不再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世界。

“传统”从来不是田园牧歌

但是匠人电影所想象的田园牧歌与社会现实的差距,也成为这些电影被诟病的原因。《百鸟朝凤》会告诉你传男不传女的唢呐匠是乡村道德的审判官,但是揭示那些供奉唢呐匠的地主老财、土豪劣绅可能偷了一具配冥婚;《入殓师》会显示优雅的仪式如何以尊重生命的方式哀悼,但不会袒露纯利润高达85%的殡葬业让许多人无法体面的告别;《小森林》会展示一个自给自足的乡村美食乐园,但是不会告诉你耕作一小片菜地根本买不起片中那些清新精致的厨具。所有的传统都在随着历史的推移发展变化。即便是在吴天明另一部关于文化传承的知名电影《变脸》中,变脸的绝活也是靠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男权传统得以流传。

《小森林》讲述了女孩回归乡村用美食寻找自我的故事

这些选择性省略了现实社会环境的“匠人电影”更像是一系列《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用梦幻故事片段召唤人们游回自然的乡村,去偶遇淳朴可爱的乡民,去想象性的寻找活着的诗意。它宣告每个人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非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于是种种被蒙上小清新滤镜的工匠或农业劳动,才能顺利被消费主义孤独星球上身处困顿的人们欣然接受。

如果被都市青年摒弃的格子间、流水线日常,代表了今天的都市白领对工业化时代异化劳动的不满和阶级上升的无望。而今天广受青年人喜爱的匠人电影呼唤一种重构劳动、乡村的可能性。那么这种建立在浪漫乡愁和臆想之上的可能性又能多大程度上解决今天乡村“传统”和都市青年面临的问题呢?

今天,备受工业资本主义冲击和掠夺的乡村作为远方,满足了失意青年诗意的想象。似乎面对远方的碧海晴天,一切身边烦恼忧愁都能苟且隐忍。而一个被周围工厂严重污染、老弱病残聚集的真实乡村却是令人无法忍受的。缅怀和乡愁可以建构诗意,但是并不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传统,更别提传承了。遥远的浪漫幻想可以批判当下压抑我们身心的劳动体制和社会环境,但也消磨了我们认识并改变具体苦难的能力和斗志。这是对彼岸的无知,也是对当下的自欺。就像一首老歌里唱道: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不要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责任编辑:黄亚铃

本文为破土首发。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鸟朝凤》 卖情怀无法打捞青年失落的精神家园

这一系列的匠人电影,也正是重新将艺术与劳动、物质与情感的连接起来,匠人精神才帮助今天的都市小资去想象失落已久家园,一种为了信仰和美而坚守的生活,一个不再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世界。

【摘要】这些省略了现实社会环境的“匠人电影”更像是一系列旅行指南,用梦幻故事片段召唤人们游回自然的乡村,去想象性的寻找活着的诗意。这种建立在浪漫乡愁和臆想之上的田园又能多大程度上解决乡村“传统”和都市青年面临的问题呢?

— G R O U N D B R E A K I N G . C N —

《百鸟朝凤》,这部讲述两代西北唢呐艺人的电影借着“跪求排片”事件,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曾担任过《二次曝光》制片人的方励,“直播磕头下跪”,为的是请求院线经理在周末为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从结果看,这场以保护传统为噱头的情怀营销成功了。有明星包场请粉丝看的,有转发“不看不是中国人的”,光5月14日一天的票房就超过了上映前8天,还有众多主流院线表示长线放映该片,支持传统文化。

“只要你能够在这个周末给我们排一场黄金场,我老方愿意给你下跪。”

对于《百鸟朝凤》,有人认为《百鸟朝凤》不过是题材陈旧的乡村挽歌。在乡村衰败凋亡的今天,这种曲艺晚会式的哀悼封建的农耕社会显得迂腐且不合时宜。但同时,这部戏也收获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好评。

乡村匠人精神与都市困顿青年

除了各大院线里上演祖孙三代涕泪涟涟起立鼓掌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被浮躁年代中匠人的落寞与坚守感动,认为这无论在文化保育还是个人励志方面都是十足的“正能量”。为什么这样一部早期被评论为“老派”的电影可以让年轻人感同身受?

实际上,年轻人追捧“匠人”电影的现象,《百鸟朝凤》并不是特例。从2008年大热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到《神去村日常》、《海女》、《小森林》,这些讲述青年人继承传统文化、回归乡村的日本电影或剧集,在中日两地青年观众当中一直都是好评如潮。

《神去村日常》中都市少年阴差阳错来到山里成长为一名优秀伐木工

“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这是中国1960年代上山下乡的口号。这些抑或青春活泼、抑或沉稳深刻的文艺电影,在当代日本,这个高度城市化和贫富分化的地方实践了上山下乡的精神。

《入殓师》中的小林大悟是穷困潦倒的乐手,《神去村》中的平野勇气是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海女》中的小秋是一无是处的中学生,《小森林》中的市子是无法融入大城市的京漂。这些在大城市中失意的“废青”通过偶然的机会回归传统、回归农村,捡起了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衰落的职业:入殓师、伐木工、海女、农民。

《海女》里都市少女决定留在乡村努力成为一名“海女”(日本韩国等地的古老职业,指不带辅助呼吸装置、只身潜入海底捕捞海产品的女性)

这些青年人被这份艺术家般的工匠事业魂牵梦绕,他们不但在大都市以外的空间感受到了难得的“人”、“情”、“味”,还在劳动中感受生命,学习生死,找到人生的意义。就像《百鸟朝凤》的游天明,匠人电影中的主角往往没有什么天分,甚至一开始看上去笨笨的。但就是凭借主人公固执的坚持和努力,他们反复练习、精益求精,终成一代匠人。

青年回归乡村 艺术回归劳动的可能性

都市生活是摩登时代的零部件,是摩天大楼的格子间,是一成不变的生活,是机器一般的劳动。青年人越来越难在都市里体面的生存,甚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青年人而言,生活里连乐趣都没有更别提艺术了。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中,艺术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它只能由极少部分人的商业机构来生产和决定,和大多数人的生活与体验无关。就像《百鸟朝凤》中出走城市打工的唢呐艺人,他们一个切断了手指、一个得了尘肺病,从此无法再吹奏唢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腐蚀着人们被当做机器的身体,劳动中不再有快乐、普通的劳动者也不再有生产艺术的条件。当我们一辈子都被作为一个齿轮负责拧紧一颗螺丝的时候,没有人会把拧螺丝变成艺术。

《摩登时代》

《百鸟朝凤》中的唢呐不仅仅是一些农村老男人世代纪念德高望重亡者的民俗乐器,它也是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就像双喜镇的唢呐大王焦三在戏中所言,“唢呐不只是婚丧嫁娶,地里干活累了,来段唢呐解解乏” 。这就是这部影片对于都市人而言的动人之处,一个人唢呐艺人除了常年累月的练习吹奏技艺之外,他还得靠种地来养活自己。他的灵感和源自劳动与土地的歌唱。这对于今天坐在格子间偶尔戴上耳机摇头晃脑白领工人是无法想象的。

这一系列的匠人电影,也正是重新将艺术与劳动、物质与情感的连接起来,匠人精神才帮助今天的都市小资去想象失落已久家园,一种为了信仰和美而坚守的生活,一个不再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世界。

“传统”从来不是田园牧歌

但是匠人电影所想象的田园牧歌与社会现实的差距,也成为这些电影被诟病的原因。《百鸟朝凤》会告诉你传男不传女的唢呐匠是乡村道德的审判官,但是揭示那些供奉唢呐匠的地主老财、土豪劣绅可能偷了一具配冥婚;《入殓师》会显示优雅的仪式如何以尊重生命的方式哀悼,但不会袒露纯利润高达85%的殡葬业让许多人无法体面的告别;《小森林》会展示一个自给自足的乡村美食乐园,但是不会告诉你耕作一小片菜地根本买不起片中那些清新精致的厨具。所有的传统都在随着历史的推移发展变化。即便是在吴天明另一部关于文化传承的知名电影《变脸》中,变脸的绝活也是靠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男权传统得以流传。

《小森林》讲述了女孩回归乡村用美食寻找自我的故事

这些选择性省略了现实社会环境的“匠人电影”更像是一系列《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用梦幻故事片段召唤人们游回自然的乡村,去偶遇淳朴可爱的乡民,去想象性的寻找活着的诗意。它宣告每个人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非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于是种种被蒙上小清新滤镜的工匠或农业劳动,才能顺利被消费主义孤独星球上身处困顿的人们欣然接受。

如果被都市青年摒弃的格子间、流水线日常,代表了今天的都市白领对工业化时代异化劳动的不满和阶级上升的无望。而今天广受青年人喜爱的匠人电影呼唤一种重构劳动、乡村的可能性。那么这种建立在浪漫乡愁和臆想之上的可能性又能多大程度上解决今天乡村“传统”和都市青年面临的问题呢?

今天,备受工业资本主义冲击和掠夺的乡村作为远方,满足了失意青年诗意的想象。似乎面对远方的碧海晴天,一切身边烦恼忧愁都能苟且隐忍。而一个被周围工厂严重污染、老弱病残聚集的真实乡村却是令人无法忍受的。缅怀和乡愁可以建构诗意,但是并不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传统,更别提传承了。遥远的浪漫幻想可以批判当下压抑我们身心的劳动体制和社会环境,但也消磨了我们认识并改变具体苦难的能力和斗志。这是对彼岸的无知,也是对当下的自欺。就像一首老歌里唱道: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不要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责任编辑:黄亚铃

本文为破土首发。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