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上海电子政务服务金字招牌“一网通办”又取得重大进展
界面新闻2021年11月23日从上海市政府获悉,2021年,上海市年初部署的12件高频热点改革事项,目前已全部上线运行。
这“12件事”分别是,市级支持资金申请、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居住证办理、企业招用员工(稳就业)、社会救助、校车使用许可、职业健康、一般项目挖掘道路施工、船舶开航、企业高频证照变更联办。
据上海市“一网通办”透露,在年初归纳了社会关注的12个高频热点领域,相关部门着手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改革期间,上海市政府研究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梳理编制“一件事”所涉各类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形成事项清单。
比如,市级支持资金“一件事”梳理汇聚9个部门、15个资金项目,67个具体支持方向,做到一口汇聚、应归尽归。
针对挖掘路施工领域企业办理体验不好、管理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探索根据风险大小对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在优化单部门审批的基础上,强化交通、规划、交警部门间“一件事”协同联动,便利企业申请的同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针对居住证办理涉及多个事项链条冗长、入口分散,群众开具证明难,办理体验不好的问题,通过“一件事”整合,统一居住证相关事项线上入口,试行亲属关系证明“承诺制”,大幅减少群众跑动。同时,依托“一网通办”统一照片库、电子证照库实现数据共享复用,主动推送“办证提醒”“签注提醒”等智能服务。
针对残保金征收领域的重大政策调整,建设残保金一体化在线征缴系统,实现残保金缴纳全流程网上办理,助推政策平稳落地、“一件事”精准直达。
据上海市“一网通办”透露,“12件事”改革从“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入手,突出整体再造,强化系统重构,最大限度简化优化业务流程。
自3月1日上线以来,上海市平均办理时间为4天,最快可以在1个小时内办结,远远低于10个工作日的办理期限要求。
以校车使用许可为例,“一网通办”平台构建跨部门联审系统,改线下串联审为线上并联批,申请材料“一次提交、多部门共享复用”,申请校车使用许可的跑动次数从原来的10次以上减少到最多2次(含线下验车),办理周期从20个工作日减少到10个工作日。
以船舶开航“一件事”为例,在推行“十证联办”、全程网办后,办理时间从最多35个工作日缩减至15个工作日,减幅57%;申请材料从最多54份精简至5份,减幅91%;线下跑动由14次减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
政府办事是如何做“减法”的?
界面新闻从上海市“一网通办”获悉,“12件事”改革中,已探索运用AI智能化服务能力。
如企业招用员工(稳就业)事项,“一网通办”平台可通过数据整合,事项集成以及申领事项的后台匹配,建立项目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以及系统内嵌互斥算法,系统自动判断并提示办理事项,实现精准化的内容推送。
此外,“一网通办”后台还会自动查找未办理社保卡的劳动者,主动推送社保卡办理提示信息,变被动受理申请为主动跨前服务。
在AI技术的“加持”下,残疾人保障金征缴事项上,通过轨迹市场监管局、民政局等7个委办局共3.45亿条残疾人相关数据,目前实现1.5万跨地区残疾人就业信息跨地域互信互认,精准集成残疾职工人数审核、残保金申报缴纳和超比例奖励等事项的线上办理功能,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办事体验。
不断打通数据的壁垒,是此次12件事取得高效突破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据透露,“12件事”通过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管理协同,从优化申请端体验到赋能政府端治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的整体效能。
比如,上海市级支持资金申请事项上,在企业专属网页和以及办件材料库的支撑下,该事项简化申报表格填写和重复材料准备。
上海市“一网通办”表示,下一步,平台将优化完善今年新上线“12件事”的运营管理,按照办理事项扩容新增、适用范围深化拓展、受益人群覆盖延伸、办理体验持续优化的目标,切实提高用户黏性和办理量,推动“一件事”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