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摩根大通邹炼:做中国金融开放的见证者,WTO新阶段推进中企“从大变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摩根大通邹炼:做中国金融开放的见证者,WTO新阶段推进中企“从大变强”

摩根大通今年恰逢在华运营100年,并正加速拓展中国市场。

记者 | 陈靖

【专访】摩根大通邹炼:做中国金融开放的见证者,WTO新阶段推进中企“从大变强”

自2001年加入WTO时起,中国便大举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金融业务。2021年,中国加入WTO已有二十年,这标志着过渡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已对世界全面开放。

在全球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金融巨头摩根大通,今年恰逢在华运营100年,并正加速拓展中国市场。今年8月,摩根大通宣布已完成备案,将全资控股旗下合资券商,为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券商。

面对巨大的中国机会,摩根大通曾享受到哪些因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如何抓住机会落地在华的各种业务布局?哪些业务在华发展更具优势?

近日,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邹炼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分析了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在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业务进展情况,也谈及了摩根大通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桥梁”定位等等。

图: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邹炼

 

邹炼表示,摩根大通的目标是在符合摩根大通全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将更多最具有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来,为本土客户提供更多符合摩根大通全球统一标准的、世界一流的产品与服务。

目前,摩根大通在下一个在华百年开启之际,已实现了在中国业务的全面发展,包括投资和企业银行、环球企业支付、市场业务、证券服务、商业银行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

顺应改革开放历史巨变,加速落地在华金融业务

界面新闻:摩根大通在华的发展史能够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在这个过程中,摩根大通能够享受到哪些因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邹炼:今年摩根大通在中国运营已有一百周年。摩根大通的中国故事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鲜明例证之一。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摩根大通亲身经历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很多里程碑事件。例如:

1973年,中国银行在美国的首家境外业务代理行就是大通银行。

1996年,摩根大通联席牵头了首笔“世纪”债券的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100年期1亿美元债券。

2018年,我们成为全球首家非中资人民币清算行,为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有力支持。

2019年,摩根大通宣布将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摩根大通旗舰指数,帮助国际投资者更加充分地参与了中国的债券市场。我们预计在中国债券被纳入包括摩根大通指数在内的全球三大主要固定收益基准指数后,将为中国带来高达2500亿到3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更多领域逐步对外资开放,摩根大通的业务发展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我们很高兴在下一个在华百年开启之际,实现了在中国业务的全面发展,包括投资和企业银行、环球企业支付、市场业务、证券服务、商业银行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

界面新闻:近20年来,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摩根大通是如何抓住这个机会落地在华的各种业务布局?

邹炼:目前,摩根大通在中国的业务有四大法律实体——本地法人银行、证券、资产管理、期货。

在本地法人银行方面,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是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近年来,摩根大通继续从集团层面不断加强对于本地法人银行的投入,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别增加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和25亿元人民币。2020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重重挑战的时候,摩根大通再次向本地法人银行增资15亿元人民币。这一系列注资,充分体现了摩根大通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以及对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承诺。

在证券领域,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于今年8月正式获批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目前摩根大通也已经完成了增资计划。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立于2019年,总部设立在上海。公司在2020年3月正式展业,为中国以及国际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以及证券承销与保荐。 

在资产管理方面,摩根大通的公募合资公司上投摩根是一家拥有300多名员工、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670亿人民币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品牌知名度、业务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系列。2020年4月,摩根资产管理与合资伙伴初步达成一项商业共识,将拟收购取得上投摩根100%的股权。集团希望,通过全资控股,结合上投摩根的本地优势和摩根大通的全球投资专长,更好地服务中国投资者。

在期货方面,2020年摩根大通的期货业务已获得证监会核准,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未来,摩根大通还将继续加强在华平台,让公司能够更好地协助国内外客户,通过中国的在岸交易所完成上市商品、股权和固定收益衍生品合同的清算。

以上四大法律实体是摩根大通在华业务发展的基础。集团希望通过全资,把摩根大通的运营理念和实体发展相结合,加快把我们全球的产品和服务落地中国。

在更加全面的牌照和全球产品落地之后,摩根大通可以将更多跨境、全球化的产品及平台引入到国内,直接对接在国内的客户。此外,能够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做到更贴近中国国内客户、更加本地化。

同时,摩根大通也希望在合适的情况下与监管共同努力,把集团在海外的风险控制、融资等领域的经验带到中国,探索更多的领域,包括衍生品、融资融券等等,为客户开发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案。

界面新闻:2021年,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获批成首家外商独资券商。在这个过程中,摩根大通做出了哪些努力?此外哪些业务在华发展将更具优势?

邹炼:实现全资控股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对于摩根大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对于摩根大通在中国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同时,此举对于外资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曾经表示,“摩根大通的目标是终有一天能够在中国取得完备的金融牌照、全资控股我们主要的本土公司,在中国实现业务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摩根大通业务在中国发展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就是集团的雄厚实力和非常丰富完备的产品线,保证摩根大通可以充分地发挥桥梁的作用,帮助中国企业全球拓展,支持全球资本和投资者进入中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全球实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摩根大通已经连续十多年蝉联全球投行之首,是债券和股票领域首屈一指的承销商,同时在跨境并购、全球市场研究、分析和交易执行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为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服务。摩根大通的公司规模和全球实力意味着集团具备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中国公司实现全球增长,并助力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日益成熟的资本市场。

其次,是科技投入。科技是摩根大通的重要业务支柱,我们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保持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投资创新型解决方案,改善客户体验。从人力投入上来看,摩根大通全球员工约25万人,科技部门的员工有近5万人,其中3.1万人在技术开发岗位。

从资金投入上看,近几年来,摩根大通集团每年在技术上的投资高达120亿美元,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向金融科技新战略。摩根大通愿意做行业的先驱者,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基础金融产品将愈加完善,因此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再次,是不同业务条线间的协同效应。凭借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和规模,我们可以打造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境内和境外服务。

例如,通过我们本土法人主体之间以及与摩根大通全球网络的联动,本土客户不仅可以在摩根大通获得交易银行服务,还可以通过在岸或者离岸的股票或者债券市场募集资金,实施国际并购,或者是寻求海外投资机会。此外,其他服务还包括场外以及衍生品的对冲业务,以及证券资产的托管业务等,也是摩根大通全球网络和资源的优势所在。

商业银行本土落地,拓展金融版图的中国布局

界面新闻:今年恰逢中国加入WTO20周年。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是首家将总部设在北京的外资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在华发展如何?

邹炼:一直以来,摩根大通都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

2007年,摩根大通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本地法人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摩根大通也成为首家将本地法人银行总部设在北京的外资银行。

外资本地法人银行获准设立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中积极而重要的一步,外资银行得以开始在境内提供人民币计价的业务和服务。

摩根大通本地法人银行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积极把握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机遇,业务版图和覆盖地区不断扩大。目前我们通过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多家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凭借摩根大通集团的全球网络和实力,跨境业务一向是摩根大通的业务强项。我们目前开展的相关业务包括跨境债券发行、股权融资和并购咨询、金融市场销售、存托凭证业务、全球托管业务、环球贸易服务、美元等外币清算等,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服务。

雄厚的资金实力、审慎的风险管理策略、行业领先的资产质量以及对客户不变的支持为我们在业内赢得了高度评价。2020年,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获得标普信评AAA主体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今年,摩根大通有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拓展了商业银行业务的中国布局。摩根大通凭借领先的业务实力、强大的全球网络以及深厚的市场专长开始为总部在中国的中型企业提供服务。

顺应国际化发展,推进中企“从大变强”

界面新闻:摩根大通在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努力?

邹炼:摩根大通一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道路上坚实可靠的合作伙伴。

从提供融资、贸易结算等具体业务支持,到帮助中国企业适应不同的国际市场,为他们在当地提供国际化、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摩根大通为中国企业的全球拓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以跨境金融领域为例,摩根大通是中国第一家提供全数字化和自动化货物贸易跨境支付解决方案的外资银行。这个方案2019年推出,彻底解决了货物贸易跨境支付中单证处理、流转环节中的各类痛点,大大提高了企业开展跨境贸易的效率。

2020年,摩根大通银行获批成为上海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首家试点银行,为试点企业的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提供更加便利的跨境结算服务。

此外,摩根大通还与阿里巴巴、SWIFT共同合作,让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接入全球金融通信网络的云端数据库,让跨境汇款实现可视化、可追踪、数字化,解决了国际电汇长期以来存在的不透明、不可控、费用高等痛点,获得业内的高度评价。

中国以及亚太区是摩根大通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集团遍布全球的客户最看重的区域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客户走出去,我们的角色、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界面新闻:您对中企全球化、国际化有什么看法?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还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邹炼: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经济规模发展壮大,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中国企业规模和大公司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1995年,《财富》杂志第一次发布“世界500强”排行榜时,世界贸易组织(WTO)刚刚建立,中国也开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1997年,这个排行榜上只有4家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年,进入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为12家。

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排行榜中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20年的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已经位列第一,共133家,占500强总数的超过1/4。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能够如此迅速地增加在排行榜中的数量。

从企业实力上看,根据《财富》杂志披露的数据,在世界500强公司的横向比较中,中国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和平均净资产两项指标都达到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多年,前20年中国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加入WTO以来的20年,中国现代化企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下一个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大”,转变为真正的强大,出现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当然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上也面临这一些挑战:首先是当地合作方的选择,如何挑选值得信赖的合作方。其次是投资过程中,如何在完全陌生的市场环境中完成尽职调查、了解监管环境、建立政府关系等。还有,当面对不同地域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怎样尽早找到有经验的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提前防范风险。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摩根大通服务超过100个市场的客户,在不同市场里都拥有一支稳定的团队,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市场情况。摩根大通愿意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道路上坚实有力的支持者、合作伙伴,一如既往地通过我们的全球实力、本地专长,更好地支持中国企业全球拓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摩根大通

4.2k
  • 摩根大通据悉提拔48位亚洲高管担任董事总经理
  • 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任命陆芳为董事长、余学勤为总经理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摩根大通邹炼:做中国金融开放的见证者,WTO新阶段推进中企“从大变强”

摩根大通今年恰逢在华运营100年,并正加速拓展中国市场。

记者 | 陈靖

【专访】摩根大通邹炼:做中国金融开放的见证者,WTO新阶段推进中企“从大变强”

自2001年加入WTO时起,中国便大举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金融业务。2021年,中国加入WTO已有二十年,这标志着过渡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已对世界全面开放。

在全球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金融巨头摩根大通,今年恰逢在华运营100年,并正加速拓展中国市场。今年8月,摩根大通宣布已完成备案,将全资控股旗下合资券商,为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券商。

面对巨大的中国机会,摩根大通曾享受到哪些因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如何抓住机会落地在华的各种业务布局?哪些业务在华发展更具优势?

近日,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邹炼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分析了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在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业务进展情况,也谈及了摩根大通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桥梁”定位等等。

图: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邹炼

 

邹炼表示,摩根大通的目标是在符合摩根大通全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将更多最具有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来,为本土客户提供更多符合摩根大通全球统一标准的、世界一流的产品与服务。

目前,摩根大通在下一个在华百年开启之际,已实现了在中国业务的全面发展,包括投资和企业银行、环球企业支付、市场业务、证券服务、商业银行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

顺应改革开放历史巨变,加速落地在华金融业务

界面新闻:摩根大通在华的发展史能够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在这个过程中,摩根大通能够享受到哪些因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邹炼:今年摩根大通在中国运营已有一百周年。摩根大通的中国故事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鲜明例证之一。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摩根大通亲身经历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很多里程碑事件。例如:

1973年,中国银行在美国的首家境外业务代理行就是大通银行。

1996年,摩根大通联席牵头了首笔“世纪”债券的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100年期1亿美元债券。

2018年,我们成为全球首家非中资人民币清算行,为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有力支持。

2019年,摩根大通宣布将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摩根大通旗舰指数,帮助国际投资者更加充分地参与了中国的债券市场。我们预计在中国债券被纳入包括摩根大通指数在内的全球三大主要固定收益基准指数后,将为中国带来高达2500亿到3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更多领域逐步对外资开放,摩根大通的业务发展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我们很高兴在下一个在华百年开启之际,实现了在中国业务的全面发展,包括投资和企业银行、环球企业支付、市场业务、证券服务、商业银行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

界面新闻:近20年来,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摩根大通是如何抓住这个机会落地在华的各种业务布局?

邹炼:目前,摩根大通在中国的业务有四大法律实体——本地法人银行、证券、资产管理、期货。

在本地法人银行方面,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是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近年来,摩根大通继续从集团层面不断加强对于本地法人银行的投入,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别增加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和25亿元人民币。2020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重重挑战的时候,摩根大通再次向本地法人银行增资15亿元人民币。这一系列注资,充分体现了摩根大通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以及对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承诺。

在证券领域,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于今年8月正式获批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目前摩根大通也已经完成了增资计划。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立于2019年,总部设立在上海。公司在2020年3月正式展业,为中国以及国际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以及证券承销与保荐。 

在资产管理方面,摩根大通的公募合资公司上投摩根是一家拥有300多名员工、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670亿人民币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品牌知名度、业务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系列。2020年4月,摩根资产管理与合资伙伴初步达成一项商业共识,将拟收购取得上投摩根100%的股权。集团希望,通过全资控股,结合上投摩根的本地优势和摩根大通的全球投资专长,更好地服务中国投资者。

在期货方面,2020年摩根大通的期货业务已获得证监会核准,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未来,摩根大通还将继续加强在华平台,让公司能够更好地协助国内外客户,通过中国的在岸交易所完成上市商品、股权和固定收益衍生品合同的清算。

以上四大法律实体是摩根大通在华业务发展的基础。集团希望通过全资,把摩根大通的运营理念和实体发展相结合,加快把我们全球的产品和服务落地中国。

在更加全面的牌照和全球产品落地之后,摩根大通可以将更多跨境、全球化的产品及平台引入到国内,直接对接在国内的客户。此外,能够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做到更贴近中国国内客户、更加本地化。

同时,摩根大通也希望在合适的情况下与监管共同努力,把集团在海外的风险控制、融资等领域的经验带到中国,探索更多的领域,包括衍生品、融资融券等等,为客户开发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案。

界面新闻:2021年,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获批成首家外商独资券商。在这个过程中,摩根大通做出了哪些努力?此外哪些业务在华发展将更具优势?

邹炼:实现全资控股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对于摩根大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对于摩根大通在中国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同时,此举对于外资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曾经表示,“摩根大通的目标是终有一天能够在中国取得完备的金融牌照、全资控股我们主要的本土公司,在中国实现业务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摩根大通业务在中国发展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就是集团的雄厚实力和非常丰富完备的产品线,保证摩根大通可以充分地发挥桥梁的作用,帮助中国企业全球拓展,支持全球资本和投资者进入中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全球实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摩根大通已经连续十多年蝉联全球投行之首,是债券和股票领域首屈一指的承销商,同时在跨境并购、全球市场研究、分析和交易执行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为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服务。摩根大通的公司规模和全球实力意味着集团具备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中国公司实现全球增长,并助力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日益成熟的资本市场。

其次,是科技投入。科技是摩根大通的重要业务支柱,我们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保持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投资创新型解决方案,改善客户体验。从人力投入上来看,摩根大通全球员工约25万人,科技部门的员工有近5万人,其中3.1万人在技术开发岗位。

从资金投入上看,近几年来,摩根大通集团每年在技术上的投资高达120亿美元,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向金融科技新战略。摩根大通愿意做行业的先驱者,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基础金融产品将愈加完善,因此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再次,是不同业务条线间的协同效应。凭借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和规模,我们可以打造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境内和境外服务。

例如,通过我们本土法人主体之间以及与摩根大通全球网络的联动,本土客户不仅可以在摩根大通获得交易银行服务,还可以通过在岸或者离岸的股票或者债券市场募集资金,实施国际并购,或者是寻求海外投资机会。此外,其他服务还包括场外以及衍生品的对冲业务,以及证券资产的托管业务等,也是摩根大通全球网络和资源的优势所在。

商业银行本土落地,拓展金融版图的中国布局

界面新闻:今年恰逢中国加入WTO20周年。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是首家将总部设在北京的外资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在华发展如何?

邹炼:一直以来,摩根大通都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

2007年,摩根大通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本地法人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摩根大通也成为首家将本地法人银行总部设在北京的外资银行。

外资本地法人银行获准设立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中积极而重要的一步,外资银行得以开始在境内提供人民币计价的业务和服务。

摩根大通本地法人银行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积极把握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机遇,业务版图和覆盖地区不断扩大。目前我们通过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多家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凭借摩根大通集团的全球网络和实力,跨境业务一向是摩根大通的业务强项。我们目前开展的相关业务包括跨境债券发行、股权融资和并购咨询、金融市场销售、存托凭证业务、全球托管业务、环球贸易服务、美元等外币清算等,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服务。

雄厚的资金实力、审慎的风险管理策略、行业领先的资产质量以及对客户不变的支持为我们在业内赢得了高度评价。2020年,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获得标普信评AAA主体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今年,摩根大通有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拓展了商业银行业务的中国布局。摩根大通凭借领先的业务实力、强大的全球网络以及深厚的市场专长开始为总部在中国的中型企业提供服务。

顺应国际化发展,推进中企“从大变强”

界面新闻:摩根大通在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努力?

邹炼:摩根大通一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道路上坚实可靠的合作伙伴。

从提供融资、贸易结算等具体业务支持,到帮助中国企业适应不同的国际市场,为他们在当地提供国际化、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摩根大通为中国企业的全球拓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以跨境金融领域为例,摩根大通是中国第一家提供全数字化和自动化货物贸易跨境支付解决方案的外资银行。这个方案2019年推出,彻底解决了货物贸易跨境支付中单证处理、流转环节中的各类痛点,大大提高了企业开展跨境贸易的效率。

2020年,摩根大通银行获批成为上海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首家试点银行,为试点企业的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提供更加便利的跨境结算服务。

此外,摩根大通还与阿里巴巴、SWIFT共同合作,让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接入全球金融通信网络的云端数据库,让跨境汇款实现可视化、可追踪、数字化,解决了国际电汇长期以来存在的不透明、不可控、费用高等痛点,获得业内的高度评价。

中国以及亚太区是摩根大通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集团遍布全球的客户最看重的区域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客户走出去,我们的角色、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界面新闻:您对中企全球化、国际化有什么看法?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还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邹炼: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经济规模发展壮大,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中国企业规模和大公司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1995年,《财富》杂志第一次发布“世界500强”排行榜时,世界贸易组织(WTO)刚刚建立,中国也开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1997年,这个排行榜上只有4家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年,进入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为12家。

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排行榜中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20年的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已经位列第一,共133家,占500强总数的超过1/4。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能够如此迅速地增加在排行榜中的数量。

从企业实力上看,根据《财富》杂志披露的数据,在世界500强公司的横向比较中,中国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和平均净资产两项指标都达到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多年,前20年中国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加入WTO以来的20年,中国现代化企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下一个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大”,转变为真正的强大,出现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当然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上也面临这一些挑战:首先是当地合作方的选择,如何挑选值得信赖的合作方。其次是投资过程中,如何在完全陌生的市场环境中完成尽职调查、了解监管环境、建立政府关系等。还有,当面对不同地域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怎样尽早找到有经验的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提前防范风险。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摩根大通服务超过100个市场的客户,在不同市场里都拥有一支稳定的团队,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市场情况。摩根大通愿意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道路上坚实有力的支持者、合作伙伴,一如既往地通过我们的全球实力、本地专长,更好地支持中国企业全球拓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