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近期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汇聚来自法国、葡萄牙、英国、荷兰、美国、瑞士、中国七个国家,包括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十余家世界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的206件/组文物,为观众呈现全新视角的贸易陶瓷和跨文化交流。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博物馆界参与地区最广,参展规格极高的展览项目,是疫情之下全球博物馆力量与国际合作的精彩案例。
在此次展览中,上海博物馆以全新视角和策展理念,讲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汇聚206件(组)重量级中外陶瓷与油画作品,倾力打造兼顾学术脉络与观赏趣味的展览。
16世纪开始,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与成熟,中欧贸易与交流日渐频繁,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源源不断地输入欧美地区。远渡重洋的中国瓷器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发展,也记录了当时图像、设计、技术与观念的交流,是东西文化间对话与互动的载体。展览以陶瓷为媒介,分为“中西交通”“中西交融”“中西交汇”三个篇章,探究当时的世界贸易和跨文化交流。
序章
进入序厅,可以看到“从中东到欧洲”精选的三件瓷器,揭示当时中国器物通过外交、旅行、贸易等不同渠道输入欧洲的方式。四周的墙壁上以镜面来分割,镜面的外形用不同瓷器的样式来呈现,透过镜面可以看到序厅中展览的瓷器,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
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镶嵌鎏金银座
明嘉靖(1522—1566年)
鎏金银座约1583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镶嵌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明永乐(1403—142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明弘治—正德(1488—1521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来自叙利亚
上海博物馆
“中西交通”篇
展览第一单元是“中西交通”篇,通过珍贵的欧洲订制瓷器串联起完整的早期中西贸易史,以外销瓷器面貌的变迁展现16至18世纪中欧贸易与交流的历史发展。那么,这些瓷器是为谁而订制?见证了怎样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史?同时,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海域的7艘沉船材料,在空间维度中铺陈东西航线与交通网络的拓展变迁。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碗
明嘉靖(1522—1566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葡萄牙梅德罗·阿尔梅达博物馆
这件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碗是葡萄牙商人欧维士在1552年订制的,当时葡萄牙人在上川岛、浪白澳等地走私。广东上川岛出土了此瓶残片,证实交易在此完成,这是葡萄牙入居澳门之前在广东外海贸易的历史见证。作为欧洲订制瓷,它们怎么记录了东西方早期图像交流中的误读?
五彩开光盆景花卉图盘
明天启—崇祯(1621—164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广彩十三行图碗
清乾隆后期(1770—1795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广州加彩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只广彩碗的纹饰也与贸易有关,碗外壁描绘的是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场景,高杆上悬挂着荷兰、英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六国国旗,商馆中一派忙碌景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清政府将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中外贸易汇聚于此。
展览还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海域的7艘沉船材料,通过简约的展陈设计营造了一个沉船的空间。沉船是凝固的时空胶囊,而封存其中的瓷器是追索贸易流通轨迹的重要材料,在空间维度中勾勒出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欧贸易航线、转运网络的时空发展。
“中西交融”篇
展览的第二单元是“中西交融”篇,以全新视角呈现以往贸易瓷展未曾关注的问题:比如西方人如何看待、接受、使用远渡重洋的东方器物?瓷器又是如何融入欧洲的生活方式、室内设计以及时尚风潮?东方的器物在西方的油画中又是怎样的表现方式?
威廉·卡尔夫《静物:青花执壶、瓷盘、水果、鹦鹉螺杯》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青花喷泉纹执壶
明嘉靖(1522—1566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静物:水果、玻璃杯与瓷盖碗
威廉·卡尔夫 约1662年
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
青花贴塑八仙盖碗
明崇祯(1628—164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在这部分,展览通过瓷器与相关油画作品进行展示,通过这些油画作品中对瓷器的描绘,带领观众步入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
五彩暗花八宝纹碗镶嵌黄金与红宝石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万历(1573—1620年)
奥斯曼帝国镶嵌,约1570—1600年
英国大英博物馆
东西方的装饰传统、审美趣味并不相同,中国瓷器有时会被欧洲工匠重新装饰,加饰手法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添加彩绘。除了西方纹样,欧洲工匠还会从中国、日本瓷器,以及关于东方的版画、图像中汲取灵感,绘制带有远东风情的图饰,将中、日、欧不同风貌融为一体,极具艺术想象力。
庭院仕女图化妆盒卡地亚巴黎
1928年
卡地亚典藏
欧式的立体烫金、加工玻璃的刻花工艺,也都被用来装饰瓷器,仿若一场极富创意的视觉改造游戏,将东西方元素完美融合。在展厅中有一件创作于1928年化妆盒,内设化妆镜一面,盒盖上的画面由各种珍石宝玉镶嵌成。从画稿和记录看,这件卡地亚工作坊制作的盒盖嵌片图样正来自其掌门人路易·卡地亚私人收藏的一件康熙五彩瓷盘。
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天花板展览现场
在展厅中还有一个沉浸式展厅,把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以3D打印的方式呈现出来。17世纪以后,东方物品逐渐融入欧洲的室内装饰,诞生了许多瓷器宫室。大约1667年至1687年间,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将瓷器用于室内屋顶的装饰。金字塔形的天花板上镶嵌了272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在雕花鎏金的木质顶座上绽放光芒,宛若点点星辰,映照出巴洛克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之美。展览以多媒体方式再现了这一震撼景观,观众通过不同场景的变换领略瓷器变换之美。
“中西交汇”篇
展览的第三单元是“中西交汇”篇。在这部分,展览通过精选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的产品,系统呈现明清时期中国陶瓷的传播与影响,揭示贸易与交往带来的技艺及观念交汇以及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
青花镂空壶
越南瓷器
15世纪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蓝绿彩葡萄纹盘
土耳其伊兹尼克熔块胎陶器
约1585—160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釉下蓝黑彩多头兽拉丁箴言碗
伊朗熔块胎陶器
17世纪中期(1630-1660)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随着工匠的迁徙,欧洲许多地区都开始生产彩陶及软质瓷器,仿烧中国陶瓷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土生产工艺的探索。1708年,迈森成功烧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这些器物酷似中国瓷器,它们究竟来自何方?
彩绘中国乐师像
德国迈森瓷器 约1763—1794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五彩中国夫妇像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彩色釉陶中国与美洲人物图壁砖
约1690—1720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荷兰国立博物馆
17世纪后半,一系列东方见闻录的出版助推了“中国风尚”潮流,瓷器中的图像展现了西方遐想中的中国世界,中国陶工同样在瓷器上展现对欧洲的认识。双方对彼此的塑造都映照出怎样的自身影像与认知定式?
在展览最后,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呈现在展板上,如跨文化交流、融合、探索、大航海时代、传播,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通过展览来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在上海博物馆,《看见》栏目主持人潘守永、马琳将与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馆员、“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策展人陈洁、 “社区枢纽站 ”发起人、策展人王南溟一起带你走进“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交流”的艺术世界!
11月27日晚19:30
登录新华网、宝山汇app
收看由宝山融媒打造的
《看见》第二季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敬请期待
直播时间
2021年11月27日19:30
观看方式
1、新华网直播
扫描或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2、宝山汇“APP”直播
扫描或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联合策划
潘守永
人类学家、博物馆学家,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琳
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行为与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近年来对公共艺术与社区也非常关注,讨论“艺术公共化”、“艺术社区”等话题。
特邀嘉宾
陈洁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古陶瓷研究,学术专攻为贸易陶瓷、窑业交流及官窑制度史,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国内各地窑址调查,赴斯里兰卡考古发掘,“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策展人。
王南溟
“社区枢纽站”发起人,独立策展人,批评家。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