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疫情的阻隔,
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
联合全球十一家顶尖博物馆藏机构
闪耀CHINA陶瓷技艺
重现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明对话
用艺术连接世界
今晚
小宝带大家一起《看见》了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近60万小伙伴围观了直播
直播中
《看见》栏目主持人潘守永、马琳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馆员、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策展人陈洁
“社区枢纽站 ”发起人、策展人王南溟
亲自在展览现场导览与对谈
带大家走进“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交流”的艺术世界
话不多说
快来重温一遍今天直播的精华
东西汇融,何以得名?
潘守永:这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我们认为它不仅仅是单纯的陶瓷展,而是希望用陶瓷来讲述早期全球的贸易和东西方交流的故事。
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镶嵌鎏金银座
明嘉靖(1522—1566年)
鎏金银座约1583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镶嵌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陈洁:在疫情期间办这个展览实属不易。我们从世界12个博物馆借展,包括大英博物馆、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等等。这也是我们首次和葡萄牙合作,一共有三个葡萄牙博物馆来参展,包括葡萄牙古代艺术博物馆,阿尔梅达和冈卡尔维斯,有许多分量很重的海外博物馆展品汇聚在这个展览当中。为何取名为汇融?因为我们的展览内容是通过陶瓷来讲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碗
明嘉靖(1522—1566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葡萄牙梅德罗·阿尔梅达博物馆
令人惊叹的中国效率
陈洁:这个展览原计划是想在2020年秋天举办的。事实上2019年就开始策展。最初是集美博物馆做了一个关于桑托斯宫的展览,其中一个穹顶的作品跟中国青花瓷器有关。我拿到这个展览以后呢,我认为要做一个更加适合中国观众的展览。因为中国人对于青花瓷器算是相当了解,这样一个内容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不太够。所以我们想从自己的学术研究还有观众角度去做一个能符合我们趣味的一个展览。所以今日这个展览当中桑托斯宫的这个部分可能只占1/10,我们是从中西沟通交融的角度去重新阐释的。
釉下蓝黑彩多头兽拉丁箴言碗
伊朗熔块胎陶器
17世纪中期(1630-1660)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陈洁:原本2020年10月就要开展,由于发生疫情,我们采用这种线上点交和线上布展的方式,这对很多博物馆来说都是第一次(比如荷兰国立,大都会博物馆)。在展品运输过程当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一会儿说欧洲这边封锁了,不上班了,然后那边说我这儿航班熔断,所以整个展览现在能呈现出来既是我们全馆每一个部门的联合作品,大家一起为这个展览付出很多。另一个就是全球博物馆面临疫情考验的当下,我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更要站在一起,一起来呈现。
王南溟:假如疫情短期不能完全消除,上海博物馆做的这样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就变得非常有意义。我们在国际交往过程当中,许多海外博物馆其实蛮“自我中心主义的”,比方原来我们跟英国合作,艺术作品进来我们都不能碰的,他们有专门的布展人员。所以疫情也是一件好事,国际阻断以后,对方的人不能过来,能让我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得到体现。
陈洁:上海博物馆一直是非常专业的博物馆。在这个展览当中我们也创造了一个纪录。像大都会博物馆在布展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会把装箱清单,包括他们装的这个顺序都告诉我们。实体展品布展的时候,他们的人跟我们讲,如果他们做的话可能做好几天。那我们说,我们不太可能,我们必须要尽快做好,预计三个小时。我们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和规划,最后是两小时37分完成了,保质保量还有速度,让同行非常赞叹,也极大提升海外博物馆对我们的信任。
别具一格的陶瓷故事
潘守永:我们觉得一个展览,最重要的点之一就是他的学术支撑,这可能也是一切展览的基础。比方在这个展览中,实物瓷器和绘画瓷器的对比就很有意思。
陈洁:因为国内其实有关贸易瓷的展览已经非常多了,层出不穷的展览也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希望不要再重复,给大家一些全新的叙事脉络,全新的体验。学术上面我们也希望能有一点新的突破,我们会关注油画跟实物瓷器的对比,会关注欧洲带镶嵌的瓷器,也会关注这个世界各地的其他模仿中国的器物,这个是我们进行研究以后诞生出来的新的题目。
静物:水果、玻璃杯与瓷盖碗
威廉·卡尔夫 约1662年
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
青花贴塑八仙盖碗
明崇祯(1628—164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荷兰加彩
英国大英博物馆
马琳:我们以往说到策展人,往往想到的是当代艺术的展览和策划。那么在博物馆做策展人除了学术研究能力和渊博的基础知识外,它对整个展览的设计,展品挑选的各个细节,要有一种既宏观又微观的总体把控的能力。所以这个展事实上是把多年研究的成果给体现出来了。唯一有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油画作品都是原作,个别因为疫情或者尺寸太大,不能上飞机,用复制品去替代了,因为油画对运输要求实在太高了。
五彩暗花八宝纹碗镶嵌黄金与红宝石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万历(1573—1620年)
奥斯曼帝国镶嵌,约1570—1600年
英国大英博物馆
王南溟:这个展览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研究的视角。从展览学的理论来看,这个展览在叙事上涉及到两个角度,一个是我们经常用的叫“东方学”学科的角度。以往外销瓷一直是放在“东方学”这个门类,就西方人把我们的瓷器当做他们观赏东方主义的一个对象,每每谈到西方的东方主义,瓷是离不开的。中国,CHINA,也是英语里的瓷,代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以前的图像资源很少,真实交往经历也很少,基本都是靠想象。另外这个展也体现了传统图像学理论的范围的拓展,因为我们的陶瓷是和贸易连在一起的,对一个人文学者来说,好像光懂人文学科还要懂外贸,这意味这我们欣赏它的时候多了一个层次。所以这个展览呈现出来的维度,既有贸易的方面,也有艺术史图像史,它有两条线索。
陈洁:是的。比如展览中我们有一些图像,一些定制瓷的纹样,和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当中的订单,当时的书信和甚至有一些装箱单一起做对照,然后我们可以精确的判断它的年代,给到它一个历史支撑。
观音像
约1710—1713年
德国迈森炻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青花博古图笔筒改装盖杯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崇祯(1628—1644年)
英国镶嵌,银镀金,约1660—167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马琳:这个展览的主线是通过瓷器体现明清时期中西方的贸易发展,如果是瓷器的爱好者,他可能会关注瓷器的样式、特征、功用,那么我们可能更关注展览第二部分也就是文化对话的部分。同样的瓷器它到了这个西方之后,它的功能和审美可能就发生了改变,它的这种图像就不再简单作为一种实用瓷器存在,而是和当时的这样一种审美趣味结合了起来。这些视角的挖掘,就改变了我们对于传统博物馆的这样一种概念。
庭院仕女图化妆盒卡地亚巴黎
1928年
卡地亚典藏
马琳:这次展览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有的博物馆展览可能过分强调展陈,而忽视了内容本身。而这个展览从进入这个展厅开始,我们的视线始终是紧紧的盯在文物上面。我看到这个展览的展示其实是做了很多减法的。就像美术家创作作品一样,很多时候,需要有留白,留给观众一个回响,一种发散性的思维。
白釉蓝彩博古仕女图盖罐
约1690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矾红描金加彩人物图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加彩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彩绘中国乐师像
德国迈森瓷器 约1763—1794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陈洁:比方大家会看到这个展览每一个器物其实都有一个小说明,详细的看点在哪里,但它不会出现在干扰大家视觉的地方。还有我们东西方贸易的大事记表,它也会出现旁边,当你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如果不感兴趣也可以径直往前走。然后每一个展柜它的核心内容或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我们都是通过一个后面的展台用简要语言去提供信息,这也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我们设计师非常优秀,把这个展台跟后面这个背景融为一体了,视觉上不会突兀。
陈洁:我们展览也叙述了大航海时代前后,整个世界的格局和秩序发生的巨大改变。在公众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部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都非常得温馨,比如走进展厅会有两套导览系统,有微信号二维码的扫描,也会有语音的导览系统全部整合在展台上。我们这次也做了一个小型的网站,把最核心的内容呈现出来。我们的信息中心还做了一个微信小游戏,大家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把这个展览的核心内容和一些背景知识“破译”。还有相关专业书籍来配合,提供展览的背景知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接下来还会有相关的讲座活动和相关活动设计逐一上线。
彩色釉陶中国与美洲人物图壁砖
约1690—1720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荷兰国立博物馆
策展人特别推荐
三个部分各有千秋,第一部分中非常难得一见、富有传奇色彩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明永乐(1403—142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因为是两次作为外交礼物,见证了明王朝与欧洲、以及中东的交往。第二个部分“中西交融”里,极富创意的欧洲加彩、镶嵌及室内陈设瓷器,展示中西器用、审美和设计的碰撞与交融,个人觉得是这个展览非常好看的部分,也融合了我们团队许多非常棒的创意。第三个部分的吸引力就是世界各地模仿中国的一些器物,伊朗的、葡萄牙的、越南的、日本的……这都是以往比较少关注的,也很值得一看。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