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单身狗的自嘲,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单身狗的自嘲,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

每个带1的节日是单身狗的主动求欢,每个带5夹2的日子,则是狗狗们尽情哀嚎中的被动刑虐。

单身狗是一种被动的无奈,孤狼则是一种主动的姿态。

任何日子都能热卖杜蕾斯,因为Social营销做得好啊。然而有品童鞋都在用冈本,为啥?超薄透气体验爽啊

别问我怎么知道?谁没过两年性生活。不知道每天还有空刷公众号的你?是否还在一如既往的哀怨自己手感粗糙?

对于没有此类生活耗费的男男女女们,每次在沃尔玛的收银台等候结账,都会被货架上的装帧精美的气球盒锥心刺肺。

每个带1的节日是单身狗的主动求欢,每个带5夹2的日子,则是狗狗们尽情哀嚎中的被动刑虐。单身的人儿就像丧家狗,似乎人人都能虐一口。被同学同事嘲笑,被父母长辈数落,加班的活儿你来做,福利的事儿你错过。

我单身?我活该?

看过SK-II 广告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除了感同身受泪眼潮湿以外,你应该更加确信,更多常年保持单身的人,其实和你一样,是主动选择单身的姿态。对爱情、对婚姻的不将就,愿意用青春用时间做换取幸福后半生的博弈。

二三十岁终于走过了王子公主的童话幼稚,终于明白自己不是故事的主角,这个世界上也并非有个人要注定和你在一起。对唯美爱情的执念简化为能和自我相融的生活伴侣的找寻。有的人可能早早求得肋骨,也有可能早早步入围城,当大多数人面对来自舆论绑架之下的急于求成,爱情、婚姻就完全物化为一种商品,或者说单纯完成一种仪式。

从“孩”到“人”的进化,社会给予了过度地美化,家庭的组建并非一蹴而就,经济压力、精神压力的过早堆砌并不适合每个人。当然,独身者或暂时独身者也并非生活中的loser.

很多时候,人们不自量力地认为,单身就必然孤独,单身就意味着失败。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是否过得有意义,和单身与否其实没有直接关联。 那些终身拥抱艺术、科学的人找到他们恋爱的独特对象,而对于大多数一无所有的人,只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肋骨,以合体为所谓“完整的人”。

我想,单身只是一种状态。有的人人觉得舒适自然选择了它,它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这就类同与,有的人为了生活而活着,有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前者唯物,后者唯心。我们总是试图寻找高效的、易得的一切事物,以极低的成本去获取。有些人很幸运,在不怎么费力的情况遇到了感情,这当然是好,但还有一部分却没有那么幸运,但他们也不可能随便找一个凑合。为此被定义为“感情洁癖”的他们,不是饥不择食,而是选择在搭建的爱情乌托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构建自身,同时等待合适的另一半。

爱情、婚姻其实也并非人人要做的必选题。在日渐宽适的社会生活环境里,既然丁克、同性能逐渐被包容,独身者就更理由被尊重,大多数短暂独身者的相对生存空间应该予以保护。而且更多的独身者在本质上并非彻底的独身者,他们只是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尊重自己当下的生活选择,暂时性认为更适合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单身又是个伪命题。

清教徒、性冷淡、爱无能……这些标签字眼不应该成为一种冷嘲热讽的人生攻击,他们应该是作为从非洲走出的人类几百万年自我选择的多样性,是正常的人类现象,更是高级成熟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自主分裂选择。

商业活动过度“单身狗”营销,是否考虑过在读单身人士营销策略上的适得其反?有多少独身者会在这些莫名其妙的单身节日里隐身躲藏,任何环境里的现身都成为尴尬,哪怕是宅在家叫一次外卖。

"单身狗" 的自嘲也该消停,身份认同不应该成为大多数的通病。既然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应该理直气壮的正视自我以及从中找到其体验过程的优越感。

如果说,单身狗是一种被动的无奈,你就应该选择一种主动的姿态。像孤狼,独立自主,无须倚傍便能很好的参与社会生活。而且,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在更为成熟的社会,经济和精神独立的人更愿意保持单身状态。

所以,我觉得单身狗的自嘲,其实是缺乏自我认同。而被过度营销的单身标签,则是商业社会对目标客群以痛刺痛的畸形虐待。

新周刊在去年十一月做过一次单身狗的专题,在提纲挈领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总结:

孤独的真正来源并非无人陪伴,而是不完整的内心、贫乏的个人世界、狭隘而短浅的视界以及无边无际难以控制的欲望,所以,真正的问题永远是:你能否勇敢而独立地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标准,去开创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

祝所有的过客,会因为自己的纯粹、才华、眼界,而得到一个与你同样精致而疯狂的人,而不用为了满足可耻的肉欲,征服一具愚蠢、诱人的肉体,被迫屡屡扮演庸俗和正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单身狗的自嘲,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

每个带1的节日是单身狗的主动求欢,每个带5夹2的日子,则是狗狗们尽情哀嚎中的被动刑虐。

单身狗是一种被动的无奈,孤狼则是一种主动的姿态。

任何日子都能热卖杜蕾斯,因为Social营销做得好啊。然而有品童鞋都在用冈本,为啥?超薄透气体验爽啊

别问我怎么知道?谁没过两年性生活。不知道每天还有空刷公众号的你?是否还在一如既往的哀怨自己手感粗糙?

对于没有此类生活耗费的男男女女们,每次在沃尔玛的收银台等候结账,都会被货架上的装帧精美的气球盒锥心刺肺。

每个带1的节日是单身狗的主动求欢,每个带5夹2的日子,则是狗狗们尽情哀嚎中的被动刑虐。单身的人儿就像丧家狗,似乎人人都能虐一口。被同学同事嘲笑,被父母长辈数落,加班的活儿你来做,福利的事儿你错过。

我单身?我活该?

看过SK-II 广告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除了感同身受泪眼潮湿以外,你应该更加确信,更多常年保持单身的人,其实和你一样,是主动选择单身的姿态。对爱情、对婚姻的不将就,愿意用青春用时间做换取幸福后半生的博弈。

二三十岁终于走过了王子公主的童话幼稚,终于明白自己不是故事的主角,这个世界上也并非有个人要注定和你在一起。对唯美爱情的执念简化为能和自我相融的生活伴侣的找寻。有的人可能早早求得肋骨,也有可能早早步入围城,当大多数人面对来自舆论绑架之下的急于求成,爱情、婚姻就完全物化为一种商品,或者说单纯完成一种仪式。

从“孩”到“人”的进化,社会给予了过度地美化,家庭的组建并非一蹴而就,经济压力、精神压力的过早堆砌并不适合每个人。当然,独身者或暂时独身者也并非生活中的loser.

很多时候,人们不自量力地认为,单身就必然孤独,单身就意味着失败。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是否过得有意义,和单身与否其实没有直接关联。 那些终身拥抱艺术、科学的人找到他们恋爱的独特对象,而对于大多数一无所有的人,只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肋骨,以合体为所谓“完整的人”。

我想,单身只是一种状态。有的人人觉得舒适自然选择了它,它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这就类同与,有的人为了生活而活着,有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前者唯物,后者唯心。我们总是试图寻找高效的、易得的一切事物,以极低的成本去获取。有些人很幸运,在不怎么费力的情况遇到了感情,这当然是好,但还有一部分却没有那么幸运,但他们也不可能随便找一个凑合。为此被定义为“感情洁癖”的他们,不是饥不择食,而是选择在搭建的爱情乌托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构建自身,同时等待合适的另一半。

爱情、婚姻其实也并非人人要做的必选题。在日渐宽适的社会生活环境里,既然丁克、同性能逐渐被包容,独身者就更理由被尊重,大多数短暂独身者的相对生存空间应该予以保护。而且更多的独身者在本质上并非彻底的独身者,他们只是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尊重自己当下的生活选择,暂时性认为更适合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单身又是个伪命题。

清教徒、性冷淡、爱无能……这些标签字眼不应该成为一种冷嘲热讽的人生攻击,他们应该是作为从非洲走出的人类几百万年自我选择的多样性,是正常的人类现象,更是高级成熟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自主分裂选择。

商业活动过度“单身狗”营销,是否考虑过在读单身人士营销策略上的适得其反?有多少独身者会在这些莫名其妙的单身节日里隐身躲藏,任何环境里的现身都成为尴尬,哪怕是宅在家叫一次外卖。

"单身狗" 的自嘲也该消停,身份认同不应该成为大多数的通病。既然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应该理直气壮的正视自我以及从中找到其体验过程的优越感。

如果说,单身狗是一种被动的无奈,你就应该选择一种主动的姿态。像孤狼,独立自主,无须倚傍便能很好的参与社会生活。而且,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在更为成熟的社会,经济和精神独立的人更愿意保持单身状态。

所以,我觉得单身狗的自嘲,其实是缺乏自我认同。而被过度营销的单身标签,则是商业社会对目标客群以痛刺痛的畸形虐待。

新周刊在去年十一月做过一次单身狗的专题,在提纲挈领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总结:

孤独的真正来源并非无人陪伴,而是不完整的内心、贫乏的个人世界、狭隘而短浅的视界以及无边无际难以控制的欲望,所以,真正的问题永远是:你能否勇敢而独立地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标准,去开创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

祝所有的过客,会因为自己的纯粹、才华、眼界,而得到一个与你同样精致而疯狂的人,而不用为了满足可耻的肉欲,征服一具愚蠢、诱人的肉体,被迫屡屡扮演庸俗和正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