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懒鬼每次提笔都殊为不易,大家记得多夸夸洒家,顺手转几篇文章去朋友圈炫耀一下你的品位。
在不更新的日子,时常有不少人在后台向老徐留言表达仰慕,一个个相见恨晚挖到了宝似的,恨不得马上给俺来柱香拜拜。
但,老徐你这么牛逼,咋不见你火呐?
咳咳,今天就满足各位爷,继续深扒一下火的内在肌理。
火是个什么玩意儿
火最直观的的表现就是有很多人知道你,人气旺。
为什么要火呢?
可以带来实在的好处比如钱,可以满足你精神层次的需要,如获得满足感。
怎么来钱呢?根据你“粉丝”跟你的粘度可以卖广告,卖货,卖服务。怎么获得精神层次享受呢?吸引你想吸引的受众并与之互动。
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千万别瞎几把乱火,以下叙述完全从流量多多益善的角度出发,望周知。
决定火不火的两大要素
渠道+内容
针对网红飞升,俺之前整过一篇渠道方面的文字,指出具备社会范围内影响力的网红必定借助微博微信这样具备社交裂变的大平台进行内容分发,而其他的平台只能作为一个导流渠道。
所谓一个人很红,本质是个人通过信息传播渠道输出内容(文字,视频,音频等介质)尽可能大的范围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了一个立体形象成为人们意识的一部分,这一形象的存在可以触发众人情绪、行为等各方面的互动。
人这东西无非就是硬件(肉体)+软件(意识)的组合,一个人影响其他人的途径也必须从这两处着手,从硬件上不大可取效率太低,极少数人受得了你动手动脚,剩下的途径就只能是通过内容“侵入”人们的心智。
那怎样的内容才能最大范围内收割流量呢?此间学问较多,远非所谓好内容就能通吃,不明晰其间门道,很容易掉坑里。
深扒内容的几个门道
什么是内容
人借助声音,文字,图片,气味等介质散发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内容的本质是信息,内容的传播靠介质(渠道)。
内容的分类
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是人意识的基底,这些可以称之为元内容,数理化物各类细分学科门类是其衍生品。
元内容的广博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出产内容的质地,但是不能否认傻逼也能出产有价值的内容。从全能全知上帝视角来看,二货的内容起码可以承载有价值的信息,如一个流浪汉给你画个路线图。从内容消费者角度来看,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价值判断本身就是完完全全是主观的,在屎壳郎眼里翔最香。
什么是优质内容
站在全人类的最高智识点开个上帝视角来看,衡量一个内容是否是优质的,维度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内在承载的信息,如一张藏宝图的标注;另一个是内容组织的形式,如电影的叙事手法,文章的文笔。
任何一个内容都可以放在以信息量和形式美分别为XY轴的第一象限内。
站在内容受体角度来看,满足其需求的就是优质内容。
配得上崇高一词的个体一般以第一种为内容生产尺度,混世主义以第二种为尺度。
90%的内容生产者没得选,必须靠第二种尺度才能生存,玩第一个尺度的基本是天才型代表了人类的前途是探索人类无限可能性的一批人。
两者无所谓贵贱,分工不同罢了,用混世主义形容一拨人只不过指出的是一种事实,恪守为人的边界,就算卑微对社会也是一种财富。
内容客观上的优质与否跟其传播力不成正比。
传播力取决于受众的认可,而非客观的内容质量。
观众对内容优劣的评判基于其价值判断,你恰好挠到他们痒处的才是“好内容”。受众觉得好内容才具备传播的可能,这本质上是由观众的欣赏能力和喜好决定的,脱离了内容好坏的客观评价维度。
要想红必须生产迎合观众喜好的具有传播力的内容,切勿自嗨。
怎样炮制具备传播力的内容?
结合自身优势以受众体量定内容门类,如娱乐八卦,搞笑综艺,天生就有海量用户群,全国都没几个人玩的冷僻门类就交给砖家吧,譬如梵文,甲骨文研究。
用户画像,对症下药,了解你的用户群,弄清楚他们的欣赏水平及其喜好,针对性组织内容生产套路。
收集同行案例,依葫芦画瓢先上路,再精进,可建立自己的一套情报案例收集体系,如搞个微信专门加同行。
最后泼一盆冷水,这一波套路下来你还玩不来内容,只能说你不适合这一行,拍拍屁股挪过一个坑吧。
最后玩两把深度
1, 周杰伦,穆旦都是垃圾
谁都不是全能全知的上帝,每个人各有所长,这不但意味着你的内容生产类目有限,你能欣赏的领域也极其有限。
如果从这个维度评判高下就会变成这个情况——
在写诗这块,周杰伦就是垃圾。换写歌,穆旦就是垃圾。
欣赏周杰伦流行乐,陈年就是垃圾;欣赏穆旦的诗歌,喷陈年的杰伦粉就是垃圾。
人人都有“垃圾”的维度,没有什么比跨维度去比对更傻逼了。
就算开上帝视角也会陷入尴尬,举个栗子,拿马云跟贝佐斯比,马云彻彻底底一个商人,整天炮制鸡汤打打太极拳五迷三道,人家贝佐斯都在射火箭探索太空为人类开拓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马云也实实在在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啊,他不直接探索太空,但是他服务的人可以探索。只要一深入思考,人与人环环相扣,社会就是一锅粥,每个人活着不作恶就是一种财富。
作恶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侵犯他人人身,二是侵犯他人合法财产。从自由主义角度来看,陈年和杰伦粉都没犯法,别说对掐,造谣都无可指摘。
人要发达得靠长处,内容要火就搞自己拿手的。
2,矜持的大师们之所以万古流芳基本是他们徒弟的功劳。
不管是默罕默德,还是耶稣,佛陀,生前真没几个人知道。孔子号称门徒三千还没很多人公众号粉丝多。各种科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在世名利双收的极少。
万一自己不幸恰恰是个大神该怎么火起来捏?
主动降维,亲自收割
人都有自己的欣赏力上限而处于不同智识层次(金字塔状)。不从形式上兑水,越是高深的内容单个节点能吸的粉越少,因为看得懂的人少,所以高深的理论一般都要通过人去传导,去解释才会逐渐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影响力。
欣赏能力跟内容层级生产上限是正相关的,一般一个人能欣赏的东西越深入,起能生产的内容往往也越高深,据此内容生产者在各自领域构也呈金字塔状的层垒结构。
大神们要想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撸袖子亲自上,主动降维扩大收割的受众群,如用高深的理论来解读现实中的案例。
他山之石,隔层渗透
高层级的内容可以滋养任何一个比其低层级的内容,只要受众欣赏得来。
-
大师
-
大知识分子
-
小知识分子
-
普通民众
而每个节点不降维向低层次渗透是需要时间的,有的甚至长过内容生产者本身的寿命,这就是很多大师活着的时候不红,经过一些有广大受众的知识分子一传播就火了起来的原因。
举个隔层渗透成功的例子——
孔子目前几乎无人不知,但几千年前他一辈子也就给了三千左右弟子授了课,这点量肯定不足以撑起他的盛名。但是他的弟子们还会收弟子啊,每人收3就裂变成9000,再裂变就以万数了。
内容足够牛逼经得起兑水,通过门徒裂变几次世代沿袭他老人家就持续火了。
名气大到一定程度基本就位列仙班了,你说了啥甚至都没人去计较。
隔层渗透的吸粉方式时间太漫长而且对功力的要求极高,作为互联网人,这种高冷的玩法看看热闹就好了。
最后老徐语重心长地说一句,要想火千万别端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