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力铸核心竞争力 通灵股份IPO将于12月2日公布网上摇号中签结果

12月1日消息,江苏通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通灵股份”、股票代码“301168”)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网上申购情况及中签率公告》,公告显示,通灵股份与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中信建投于2021年12月1日(T+1日)上午在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5号深业中心308室进行摇号抽签,并将于2021年12月2日(T+2日)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日报》上公布网上摇号中签结果。

资料显示,通灵股份主营业务为太阳能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其他配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光伏接线盒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具有着相对较大的生产规模、技术及质量等优势,公司凭借多年经营形成的良好品牌和口碑,处于一定的市场优势地位。

近年来,受政府鼓励政策影响和光伏技术发展推动,全球及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新增装机量保持在高位,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2021年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的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66GW,相当于光伏组件市场销量约为6.65亿件,相当于光伏接线盒需求量为6.65亿套。

产品力方面,众所周知,太阳能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其他配件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组件中,在光伏发电系统中起连接和旁路保护作用,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必不可少的配套产品。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对光伏接线盒配件的抗老化、防渗透、耐高温、耐紫外线等方面均有严格要求。一般来说,光伏组件上游配件供应商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且相当严格的认证后,才能进入下游客户的配套体系,且进入其合格供应商名录后,通常合作关系也较为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通灵股份接线盒产品质量已得到众多国内外大型组件制造商认可。目前,公司的接线盒产品通过了国内外行业权威机构的测试认证,包括德国莱茵TUV、南德TUV、美国UL、德国VDE、欧盟RoHS、欧盟CE、日本JET等认证,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公司高度重视接线盒技术的研发,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多项接线盒的核心技术,公司自主研发并推出芯片类接线盒产品,芯片接线盒可显著增加电流承载能力,提升散热性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此外,公司持续重视对智能接线盒等前沿产品的研发,随着公司生产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逐步转型升级,对应地,公司也在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682.66万元、2,877.17万元、2,915.51万元和1,654.76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55%、3.48%、3.46%和2.87%。为相关产品未来的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了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研发体系;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并已取得58项专利,其中7项为发明专利。而公司客户更是涵盖韩华新能源、无锡尚德、隆基乐叶、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等国内外知名光伏组件优质客户,客户实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营业收入亦实现了持续增长,2018-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55亿元、8.26亿元、8.43亿元。

此次IPO,公司拟募资进一步投入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此项目将对芯片浇注式光伏接线盒、智能光伏接线盒、微型逆变器等课题进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研发,保证公司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智能光伏接线盒成为近期的一个重点研发方向。

智能接线盒是未来接线盒的发展方向,能减少光伏电站因失配带来的损耗。串联系统架构下的智能接线盒可以直接针对单个组件做最大功率追踪,使每块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最大化,而出现故障时,智能接线盒能彼此协调电压电流分配,将失配损失降到最小。研究新型接线盒目前已经成为光伏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当前智能接线盒受其质量和成本等两大因素的制约,尚未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为了克服当前遇到的问题,公司急需加大对智能接线盒的研发力度,为相关产品未来的市场推广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若成功实施,将有利于公司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次品率,提升产品品质,为公司产品在市场推广中积累口碑和竞争力;还将提高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为公司光伏接线盒产品的研发和现有产品的技术升级提供完善的研发平台和研发环境,提高公司产品的技术延续性。更将为公司打造统一高效的综合性研发平台,可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科研开发项目的实施力度,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公司的研发实力,为公司发展不断开发新技术、新材料,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并为公司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通灵股份

  • 通灵股份(301168.SZ):公司对无锡尚德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占总应收账款的60%
  • 通灵股份(301168.SZ):2024年前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578万元,同比下降3.77%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技术实力铸核心竞争力 通灵股份IPO将于12月2日公布网上摇号中签结果

12月1日消息,江苏通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通灵股份”、股票代码“301168”)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网上申购情况及中签率公告》,公告显示,通灵股份与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中信建投于2021年12月1日(T+1日)上午在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5号深业中心308室进行摇号抽签,并将于2021年12月2日(T+2日)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日报》上公布网上摇号中签结果。

资料显示,通灵股份主营业务为太阳能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其他配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光伏接线盒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具有着相对较大的生产规模、技术及质量等优势,公司凭借多年经营形成的良好品牌和口碑,处于一定的市场优势地位。

近年来,受政府鼓励政策影响和光伏技术发展推动,全球及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新增装机量保持在高位,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2021年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的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66GW,相当于光伏组件市场销量约为6.65亿件,相当于光伏接线盒需求量为6.65亿套。

产品力方面,众所周知,太阳能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其他配件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组件中,在光伏发电系统中起连接和旁路保护作用,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必不可少的配套产品。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对光伏接线盒配件的抗老化、防渗透、耐高温、耐紫外线等方面均有严格要求。一般来说,光伏组件上游配件供应商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且相当严格的认证后,才能进入下游客户的配套体系,且进入其合格供应商名录后,通常合作关系也较为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通灵股份接线盒产品质量已得到众多国内外大型组件制造商认可。目前,公司的接线盒产品通过了国内外行业权威机构的测试认证,包括德国莱茵TUV、南德TUV、美国UL、德国VDE、欧盟RoHS、欧盟CE、日本JET等认证,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公司高度重视接线盒技术的研发,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多项接线盒的核心技术,公司自主研发并推出芯片类接线盒产品,芯片接线盒可显著增加电流承载能力,提升散热性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此外,公司持续重视对智能接线盒等前沿产品的研发,随着公司生产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逐步转型升级,对应地,公司也在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682.66万元、2,877.17万元、2,915.51万元和1,654.76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55%、3.48%、3.46%和2.87%。为相关产品未来的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了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研发体系;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并已取得58项专利,其中7项为发明专利。而公司客户更是涵盖韩华新能源、无锡尚德、隆基乐叶、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等国内外知名光伏组件优质客户,客户实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营业收入亦实现了持续增长,2018-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55亿元、8.26亿元、8.43亿元。

此次IPO,公司拟募资进一步投入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此项目将对芯片浇注式光伏接线盒、智能光伏接线盒、微型逆变器等课题进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研发,保证公司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智能光伏接线盒成为近期的一个重点研发方向。

智能接线盒是未来接线盒的发展方向,能减少光伏电站因失配带来的损耗。串联系统架构下的智能接线盒可以直接针对单个组件做最大功率追踪,使每块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最大化,而出现故障时,智能接线盒能彼此协调电压电流分配,将失配损失降到最小。研究新型接线盒目前已经成为光伏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当前智能接线盒受其质量和成本等两大因素的制约,尚未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为了克服当前遇到的问题,公司急需加大对智能接线盒的研发力度,为相关产品未来的市场推广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若成功实施,将有利于公司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次品率,提升产品品质,为公司产品在市场推广中积累口碑和竞争力;还将提高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为公司光伏接线盒产品的研发和现有产品的技术升级提供完善的研发平台和研发环境,提高公司产品的技术延续性。更将为公司打造统一高效的综合性研发平台,可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科研开发项目的实施力度,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公司的研发实力,为公司发展不断开发新技术、新材料,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并为公司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