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用AED救人还得先扫码下个APP,这样做合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用AED救人还得先扫码下个APP,这样做合理吗?

救命的AED,下载APP后扫码才能使用?

图片来源:图虫

实习记者 朱欣欣

编辑 谢欣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称,发现使用AED需要扫码。根据网友拍摄的图片,取用AED步骤为:打开爱心急救APP,点击扫码开箱,再扫描右侧二维码,然后打开仓门取出AED。在文字提示的最后一行标注了:特殊情况可砸碎面板拿取设备。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在心脏骤停时,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

根据AED的使用场景,不难发现使用AED一定是情况紧急,在与死神赛跑的时间里,还要拿出手机、下载APP扫码才能拿到AED,这么设置合理吗?

根据界面新闻记者查询,提供扫码AED的是浙江本珍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珍”)根据公司介绍,本珍成立于2016年10月,计划在城市公共区域内铺设配备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安全急救桩。而使用AED需要联合爱心急救APP,根据APP的介绍,在紧急情况下,打开APP即可使用一键呼救,附近的救助员都将收到急救通知并且提供帮助;救助员接到急救通知后,可通过APP查看求救人所在位置、过往病史等信息,并且与求救人取得联系;当求救人需要使用AED设备时,救助员可通过APP界面查看并通过扫码获得AED设备。

这款APP在应用商场的下载量只有9次,评分为2.2,仅有的五条评论都只打出了一星,差评的原因均是认为在宝贵的救援时间内还要下载APP并不合理。

而实际上,扫码取用AED也并非这一起孤例,仅在微博上就能看到不少网友对此晒图进行质疑。

那么,这事儿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是否会耽误宝贵的救人时间呢?

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网络协调部部长田建广教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扫码取出AED可能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设备管理问题,以防设备的丢失和破损;二是扫码这一动作本身也是整个救治流程中的信息记录之一,包括什么时间点取用,谁启用等信息都将被记录,“救治本身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但是每一个环节能不能记录到,哪些环节我们做了些什么,对于后面的分析管理或是提升是有帮助的”。

不过,田建广也强调,“扫码的过程应该要非常友好、便捷,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包括一些改善,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做到,也不一定会影响到救治的过程。”

AED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繁忙紧张的工作正在成为猝死的重要诱因,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年统计数据,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公共场所每十万人口拥有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数量,日本为接近394台,美国为317台,而中国大陆只有0.2台,中国心源性猝死救援的成功率为1%,西方发达国家在10%左右,而AED可以将挽救率提高到50%

就在今年11月21日,中山大学校园内一位阿伯突发心脏骤停,校内医生使用AED为其除颤,经过持续抢救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根据中国红十字会2021年5月公开的信息,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公共场所已设置AED1.1万余台,使用AED施救67例,其中成功施救35例。

然而,堪称“急救神器”的AED投放之路却并不顺利。

2020年10月,北京地铁公司开始进行AED的实地安装,并预计到2022年底北京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但其背后却是从2016年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站猝死以来,多名乘客在北京地铁站中突发疾病身亡。就在此次AED设备普及的一个月前,一名45岁男子在北京地铁站内发生心源性猝死事件引发各界对公共场所设置AED的呼吁。

根据《南方日报》的报道,每购入一台AED设备需要花费2-3万元,每两到三年需要更换一次电池,这其中还有检修和维护成本。谁来出资、怎样维护成为现实问题。

中国红十字会官网此前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为确保AED在紧急关头随取即用,还存在售后管理及运营维护等问题有待解决。比如采购人及管理者需掌握设备的实时状态,如电池剩余电量、电极片是否有效、设备状态是否良好等;现场第一目击者需要查找导航获取离事发地点最近的AED的准确位置,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拿到AED。因此,AED的管理与维护责任主体涉及牵头设置的机构、供货商、设置地点所在机构、其他职能部门、有关公益组织,甚至公众。

此外这篇文章还提到,因AED设备均被安装在公共场所,有些甚至在室外,所以要有必要防盗装置。界面新闻记者搜索时发现,此前广东省韶关市确实发生过AED被盗事件。

界面新闻记者同时也观察到,并非所有地方的AED都需要扫码使用,各地AED的投放管理并不相同。对此,田建广认为,目前AED投放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或者大家考虑的角度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措施可能会有差异。这反映出我们确实需要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规范”。

在田建广看来,虽然存在干扰、破坏、移动AED的情况,但给AED上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比如随着5G技术发展,可以有视频监控,或者其他的手段来保护AED”。

他认为,AED不只是一个设备,而是一个体系,其投放牵涉到设备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包括和120的对接等问题。“因为这个体系架构还不完善,所以可能在某些节点上大家考虑的比较多一些,跟其他的环节之间的联系方面可能考虑的还不是那么完美,所以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便利。”

“有问题不可怕,大家可以去反映,比如使用的不便利、应该利用一些更友好的技术手段来弥补和完善等等。能够把这个问题及时反映出来,本身就是促进AED救治体系的发展的动力。”田建广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AED的布置并能果断使用已经是一个进步,而未来如何使用好、管理好AED,包括如何从中收集信息,完善救治体系,提升救治效率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用AED救人还得先扫码下个APP,这样做合理吗?

救命的AED,下载APP后扫码才能使用?

图片来源:图虫

实习记者 朱欣欣

编辑 谢欣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称,发现使用AED需要扫码。根据网友拍摄的图片,取用AED步骤为:打开爱心急救APP,点击扫码开箱,再扫描右侧二维码,然后打开仓门取出AED。在文字提示的最后一行标注了:特殊情况可砸碎面板拿取设备。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在心脏骤停时,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

根据AED的使用场景,不难发现使用AED一定是情况紧急,在与死神赛跑的时间里,还要拿出手机、下载APP扫码才能拿到AED,这么设置合理吗?

根据界面新闻记者查询,提供扫码AED的是浙江本珍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珍”)根据公司介绍,本珍成立于2016年10月,计划在城市公共区域内铺设配备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安全急救桩。而使用AED需要联合爱心急救APP,根据APP的介绍,在紧急情况下,打开APP即可使用一键呼救,附近的救助员都将收到急救通知并且提供帮助;救助员接到急救通知后,可通过APP查看求救人所在位置、过往病史等信息,并且与求救人取得联系;当求救人需要使用AED设备时,救助员可通过APP界面查看并通过扫码获得AED设备。

这款APP在应用商场的下载量只有9次,评分为2.2,仅有的五条评论都只打出了一星,差评的原因均是认为在宝贵的救援时间内还要下载APP并不合理。

而实际上,扫码取用AED也并非这一起孤例,仅在微博上就能看到不少网友对此晒图进行质疑。

那么,这事儿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是否会耽误宝贵的救人时间呢?

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网络协调部部长田建广教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扫码取出AED可能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设备管理问题,以防设备的丢失和破损;二是扫码这一动作本身也是整个救治流程中的信息记录之一,包括什么时间点取用,谁启用等信息都将被记录,“救治本身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但是每一个环节能不能记录到,哪些环节我们做了些什么,对于后面的分析管理或是提升是有帮助的”。

不过,田建广也强调,“扫码的过程应该要非常友好、便捷,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包括一些改善,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做到,也不一定会影响到救治的过程。”

AED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繁忙紧张的工作正在成为猝死的重要诱因,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年统计数据,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公共场所每十万人口拥有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数量,日本为接近394台,美国为317台,而中国大陆只有0.2台,中国心源性猝死救援的成功率为1%,西方发达国家在10%左右,而AED可以将挽救率提高到50%

就在今年11月21日,中山大学校园内一位阿伯突发心脏骤停,校内医生使用AED为其除颤,经过持续抢救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根据中国红十字会2021年5月公开的信息,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公共场所已设置AED1.1万余台,使用AED施救67例,其中成功施救35例。

然而,堪称“急救神器”的AED投放之路却并不顺利。

2020年10月,北京地铁公司开始进行AED的实地安装,并预计到2022年底北京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但其背后却是从2016年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站猝死以来,多名乘客在北京地铁站中突发疾病身亡。就在此次AED设备普及的一个月前,一名45岁男子在北京地铁站内发生心源性猝死事件引发各界对公共场所设置AED的呼吁。

根据《南方日报》的报道,每购入一台AED设备需要花费2-3万元,每两到三年需要更换一次电池,这其中还有检修和维护成本。谁来出资、怎样维护成为现实问题。

中国红十字会官网此前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为确保AED在紧急关头随取即用,还存在售后管理及运营维护等问题有待解决。比如采购人及管理者需掌握设备的实时状态,如电池剩余电量、电极片是否有效、设备状态是否良好等;现场第一目击者需要查找导航获取离事发地点最近的AED的准确位置,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拿到AED。因此,AED的管理与维护责任主体涉及牵头设置的机构、供货商、设置地点所在机构、其他职能部门、有关公益组织,甚至公众。

此外这篇文章还提到,因AED设备均被安装在公共场所,有些甚至在室外,所以要有必要防盗装置。界面新闻记者搜索时发现,此前广东省韶关市确实发生过AED被盗事件。

界面新闻记者同时也观察到,并非所有地方的AED都需要扫码使用,各地AED的投放管理并不相同。对此,田建广认为,目前AED投放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或者大家考虑的角度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措施可能会有差异。这反映出我们确实需要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规范”。

在田建广看来,虽然存在干扰、破坏、移动AED的情况,但给AED上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比如随着5G技术发展,可以有视频监控,或者其他的手段来保护AED”。

他认为,AED不只是一个设备,而是一个体系,其投放牵涉到设备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包括和120的对接等问题。“因为这个体系架构还不完善,所以可能在某些节点上大家考虑的比较多一些,跟其他的环节之间的联系方面可能考虑的还不是那么完美,所以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便利。”

“有问题不可怕,大家可以去反映,比如使用的不便利、应该利用一些更友好的技术手段来弥补和完善等等。能够把这个问题及时反映出来,本身就是促进AED救治体系的发展的动力。”田建广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AED的布置并能果断使用已经是一个进步,而未来如何使用好、管理好AED,包括如何从中收集信息,完善救治体系,提升救治效率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