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的赛道已经开启,各大银行也在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随着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监管逐步规范,为财富管理行业专业化转型及未来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含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1家获批开业。数据上来看,银行理财规模早已企稳回升,目前在稳定增长的轨道上。
财富管理正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蓝海。银行们在这块市场增收的意愿,从来没有像如今这般强烈!
2021上半年,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表现不俗,多家银行私行客户数量和资产规模较年初增幅均超过10%。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的私行客户数量和资产规模均较年初呈现两位数的增幅。
“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保险、资管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正在积极拓展财富管理这片广袤蓝海。
1. 财富管理的全新阶段
如今,“财富管理”已正式成为一个行业的代表,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日益成为主流业务,各国、各区域市场也迈入了财富管理发展的全新阶段。
2. 财富管理的赛道
财富管理业务凭借资金成本低、资产质量高、中间业务收入高的优势,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
2010年以来随着银行表外市场的兴起,银行理财、信托、第三方理财等的高收益率产品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资金开始从房地产和银行储蓄分流。2019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开业,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银行之所以重视财富管理市场:
1)在低利率环境下,息差收窄已不可逆;
2)财富管理需求上升,市场潜力大;
3)财富管理属于轻资本、弱周期业务,是银行轻资本转型的最佳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依赖存贷利差,约80%利润来自利息收入,存在严重的同质性,而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利润的40%以上来自非利息收入,其中财富管理成为维护客户、实现交叉销售的重要渠道,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同时也为其他业务的渗透提供了切入点。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增幅快于净利息收入,财富管理业务规模高增带来的收入贡献,特别是产品代销和理财等业务规模大增,进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招商银行的代理基金收入上半年高达67.19亿元,同比增长39.75%;兴业银行理财业务和零售财富代销类手续费收入86.08亿元,同比增长43.99%;平安银行代理基金收入占其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比例达到51.8%。代销业务已成为银行加码财富管理的“抓手”和轻资本转型的重要赛道。
作为最“年轻”的资管牌照,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财富管理浪潮中备受母行重视。理财子公司具备很多优势:
1)规模经济优势,理财子公司不涉及规模金额,购买起点低,一块钱都可以买,客户群扩大,可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一比高下;
2)产品优势,可以将理财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相结合,产品种类增多。
理财子公司兼具公募及私募能力,同时,代销公募基金也是很重要的供给,能够丰富产品选择,是很多银行财富管理的巨大短板,这也反映出银行服务理念的一种转变。
3. 财富管理的C位
在财富管理中,私人银行——由于兼顾B端中小微企业和C端企业主,也成为各家银行必争之地。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8月31日发布的《全速数字化:构建财富管理新护城河》显示,以个人金融资产计算,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
麦肯锡预计全球财富将在未来五年高质量、可持续增长。其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将成为对全球财富贡献最大的区域。
从2021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表现不俗,多家银行私行客户数量和资产规模较年初增幅均超过10%。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的私行客户数量和资产规模均较年初呈现两位数的增幅。
在私行客户数量方面,截至6月30日,共有5家银行私行客户数超过10万户,从高到低排序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私行客户数分别达19.8万户、17.56万户、16.1万户、14.12万户、11.19万户。
私行资产规模方面,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位列“私行万亿俱乐部”。其中招行的私行AUM和人均AUM 均排所有银行第一名。
伴随着大财富管理时代来临的预期不断升温,私人银行的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截至6月末,招商银行已在81个境内城市和6个境外城市建立了102家私人银行中心和64家财富管理中心,构建起包含私人银行中心、财富管理中心、招商银行APP“私人银行专区”、网络经营服务中心远程私人助理团队的高价值客户立体化服务网络。今年5月,兴业银行、恒丰银行获批筹建私人银行专营机构。
今年上半年,招行联合贝恩发布的《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内地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以上)数量262万人,2018~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5%,预计2021年末,这一数量将接近300万人,而该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约96万亿元。
私人银行创造的价值是其他客户群体无法企及的,这一市场金融机构大有所为。
4. 财富管理的艰难
除了来自银行业相互之间的竞争,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将持续受到基金、券商、保险公司的侵蚀。
随着各家银行加速财富管理业务布局,甚至将其作为全行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跨越周期的重要落子,无论是在资产端还是零售端,市场竞争都变得愈发激烈。
因为这是一项真正考验服务能力的业务。就算是四大行,有品牌,有网点,有种种优势,但在财富管理方面也并不算领先。
从今年河南水灾明星捐赠可见,明星们最喜欢的使用的银行是招商银行。但是从上市银行的半年报可见,作为各家银行财富管理主阵地—手机银行App的月活跃用户人数(MAU)出现增长乏力,甚至减少的现象。招商银行App与掌上生活App的MAU达1.05亿户,较年初微降。平安口袋银行App的MAU为4037.61万户,较上年末微增0.1%。兴业银行App的MAU为1354.7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
APP月活跃用户增长乏力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有银行开始整合多个App,以此打造统一的财富管理平台;另一部分可能是银行“大财富”赛道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
银行要想杀出重围,守住阵地,转型是关键。随着科技和疫情的影响,数字化已经是银行业转型的必然趋势。2021年麦肯锡最新个人金融调研数据显示,89%的客户已经习惯通过数字渠道接受银行服务,而67%的客户乐于使用金融科技APP等服务。近九成受访客户已成为纯数字渠道、全渠道常用用户。过去一年,互联网公司已成为财富管理市场不容小觑的力量。报告认为,中国财富管理机构要应对上述机遇与挑战,打造新的护城河,数字化是关键。
银行、券商、保险、资管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都在积极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多数财富管理机构CEO已经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但转型过程步履维艰,面临种种痛点。
5. 财富管理的“三位一体”
从国外顶尖的三大银行的经验看发展财富管理首先是产品,其次是渠道,再次是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1)打造好的产品。好的产品是造就优秀财富管理银行的重要支点,银行可通过降低产品费率、优化服务模式来拓展代销业务空间;同时,预先做好风险识别与风控审查,以精准选择匹配度较高的金融产品。银行可加大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合作,丰富产品线,做好研究分析,选择好产品,同时优化线上渠道,提高客户的便利性,做好对客户的引导教育,让客户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
2)搭建好的渠道。产品与客户之间是“渠道”,即如何将好的产品输送给合适的客户。这不仅考验了银行的线上和线下客户经营及产品管理能力,也与自身业务优势、市场口碑密不可分。一方面需要金融科技的力量,将线上和线下联动,重点打造线上,以平台化和生态场景实现规模获客和活客,不断提升客户黏着度与价值变现。另一方面,发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优势,提升自身投研能力、完善产品体系、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等,以寻求更多的增长点,推广开放平台,降低代销手续费。
3)淬炼好的服务。对于高净值客户,协同全行资源通过专业团队,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私密性的综合服务,重在精度与深度。对高净值客户的服务能力,也是目前银行财富管理显著区别于互联网公司之处。
很少有高净值客户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互联网平台上,高净值客户使用银行账户是高频的,不会贪图互联网平台的蝇头小利,重要的是享受银行的礼遇。一方面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另一方面,银行提供更多的尊贵礼遇增值产品。
财富管理的赛道已经开启,各大银行也在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随着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监管逐步规范,为财富管理行业专业化转型及未来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财富管理“坡长雪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争夺财富管理业务将是一场激战。
来源:CCB后花园
原标题:银行为什么重视财富管理市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