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开设在高墙内的法律课堂:搭建服刑人员重返社会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开设在高墙内的法律课堂:搭建服刑人员重返社会之路

“大部分服刑人员并非天生就是坏人。”南汇监狱民警熊佳明认为,一些服刑人员在“是否犯罪”的节骨眼上,缺少一个正确的引路人告诉他们弃暗投明,而监狱警察就应该成为那个“亡羊补牢”的引路人。

南汇监狱民警。图片来源:上海监狱公众号

实习记者 赵珺

编辑 刘素楠

20217月,上海市南汇监狱来了一批新收服刑人员,其中一名服刑人员七监区一级警员魏雅婷谈话第一句话就是:警官,我认为我的行为并不是犯罪,他们(被害人)都是心甘情愿把钱给我的!

听到这句话,魏雅婷意识到,这名服刑人员之所以不认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因此,在之后的几次谈话中,她认真备课,根据其判决书记载的内容帮她分析诈骗罪的构成,讲解其自身行为的客观结果便是造成被害人的财产损失,而被害人自愿与否并不影响定罪。

终,这名服刑人员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罪行对受害者、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危害。服刑人员悔罪、认罪的时刻,就是魏雅婷最有成就感、最欣慰的时刻。作为法治先锋团队的成员,他们不仅服刑人员进行普法教育,还服刑人员家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决他们面临法律问题,确保服刑人员身服心服

魏雅婷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法律专题授课。受访者供图

监狱民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职业。他们的工作地点在监狱,面对的是被判刑的服刑人员,监狱民警的职责是依法从事管理、执行刑罚、改造服刑人员。

今年,上海司法系统发起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从4月起,上海市南汇监狱办公室政策法制科牵头,围绕以法为教,依法治监的主题,进行法治先锋行动,面向主业、面向民警、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服务实践。

魏雅婷所在的法治先锋团队,目前有10民警,他们都具备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拥有良好的法律、心理等专业知识以及过硬的政治素养。在南汇监狱,普法大课教育每周进行一次,日常管理过程中,民警也会通过谈话和周记对服刑人员的疑问进行解答。

南汇监狱法治先锋行动动员会。受访者供图

相比于不懂法而不认罪,南汇监狱二监区四级警长熊佳明在过去的8年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更为棘手的认罪不服判情况。

一次宪法》主题教育课后,服刑人员孙某利用警官所授的法律知识展开咨询:宪法保不保护罪犯?得到熊佳明肯定的回答以后,孙某又问是否可以引用宪法,在我的申诉材料当中要求法院审查判决是否违宪’?”后,孙某表示自己是罪犯:为什么还要遵守监狱针对服刑改造设定的条条框框?

熊佳明看穿了这三个问题背后的本质:这三个问题其实与知识解答无关,孙某只是借此表明对刑罚执行机关的抗拒、对法律裁判的否定,以及企图用学的法律知识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熊佳明认为,首先要纠正服刑人员的知识性误区,承认宪法保护服刑人员;其次,要纠正服刑人员违宪审查的曲解,理清立法机关或相关部门有权针对法律、规章等文件进行合宪审查的特定法律活动,明确对服刑人员的权利保护;最后,要让服刑人员意识到自己必须履行宪法义务,服刑人员本人是否同意,不影响监狱执行监狱法的管理职能,也不影响国家强制性要求其遵守监规纪律。

熊佳明总结道:服刑人员进行法律教育,不仅是对民警法律知识的考验,更是对职业素养和心理建设能力的挑战。他认为,要想标本兼治,就要以理服人。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进行呵斥和训诫,只能压制服刑人员表面的情绪,却无法让服刑人员内心服气。

这是一场博弈。熊佳明说。民警代表政府执法,在服刑人员管理的过程中,既要保持监狱民警监管者的权威和格局,又要具备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博学和耐心。

毕竟,口服是表象,最终还是要心服嘛。熊佳明认为,民警需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着眼于服刑人员个体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认罪伏法。

熊佳明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法律专题授课。受访者供图

监狱民警在法理之外,也要考虑情感因素。

很多服刑人员很抗拒和民警交流,但他们也渴望倾诉,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把握好服刑人员的倾诉时机,才能让法律教育‘事半功倍魏雅婷在工作中会借助服刑人员的情感羁绊作为突破口,突破其心理防线,从而缓和他们的抗拒态度,进行法律教育。

一位60多岁的服刑人员赵某时寡言少语,清算犯罪危害,清除改造障碍”教育活动中观看监狱服刑人员忏悔的教育片后,她突然痛哭流涕,想起90多岁的老母亲在家无人照料,还要省吃俭用给自己寄钱。想到这里,她心中无比自责。

魏雅婷抓住时机,告诉她可以让老人申请贫困补助,如果要提供什么材料可以与监狱沟通,待她刑满释放后监狱将与司法所联系帮助她寻找工作补贴家用。听到这些建议,赵某恢复了精神,主动向警官表示会好好改造。

蒋志俊在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受访者供图

除了针对服刑人员的法律教育,监狱也会为服刑人员家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南汇监狱政策法制科四级警长蒋志俊介绍:通过狱务公开,能让家属更理解并支持服刑人员在监狱中的改造,另一方面,也能让家属持续关注监狱公正执法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反馈,推动依法治监更加高效。

截至1116日,南汇监狱法治先锋团队已开展服刑人员一对一法律咨询25人次,主要涉及离婚财产分割、民间借贷、遗产继承、赠与协议等方面;家属会见日法律咨询活动上,南汇监狱目前已接受54人次咨询,主要涉及离婚处理、房屋拆迁等方面。此外,法治先锋”团队每月还会组织1节法宣课堂,对《民法典》、《反食品浪费法》、《禁毒法》等进行解读,覆盖服刑人员1500人次。

除了直接涉及到执法内容的部分,一般我们都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做出咨询建议。熊佳明还曾为一名服刑人员家属提供房产过户建议。为了保护服刑人员的民事权利,他不仅为家属进行了政策解读,考虑到房产在外地,建议家属先去当地房产登记机关咨询,节约操作时间。

事后家属告诉我,如果没有我的提醒,可能会耽误交易周期。这名服刑人员也向我表示,以前只是觉得监狱就是管束服刑人员的地方,没有想到监狱还会在制度设计上对服刑人员和监狱外的家属体现温情熊佳明说。

要处理好服刑人员行使权利与监禁服刑之间的矛盾,往往体现在细节上,这次咨询促进了警囚关系进一步健康发展,也让服刑人员群体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让他们感受到服刑人员可以以公民身份获得法律保护,为今后他们正确认识法律权威打下了的基础。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熊佳明,还是工作不久的魏雅婷,最初与服刑人员接触时,都免不了带有刻板印象。接触久了,他们对服刑人员有了更立体、全面的认知。

严不过人,宽不过囚是监狱民警入职培训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即对待服刑人员要以为本,与此同时不能突破的界限。

无论是诉诸法理还是情感,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服刑人员知错认错改错,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去解决问题,更好地重返社会。蒋志俊说,用情感唤醒他们的良知,用法律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能让服刑人员切身实地认识到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熊佳明认为,对服刑人员而言,宪法教育如果要入脑入心,最深刻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回望8年的服刑人员教育经历,他坦言:大部分服刑人员并非天生就是坏人。他认为,一些服刑人员是否犯罪的节骨眼上,缺少一个正确的引路人告诉他们弃暗投明,而监狱警察就应该成为那个亡羊补牢的引路人。

熊佳明是一个清醒的乐观主义者。他认为犯罪不会消失,但相信正义和公平会一直存在。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是监狱民警的工作宗旨。服刑人员将来能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家庭生活,曾经犯罪的人能改掉危害社会的恶习,就是对公平、正义、法治最好的诠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开设在高墙内的法律课堂:搭建服刑人员重返社会之路

“大部分服刑人员并非天生就是坏人。”南汇监狱民警熊佳明认为,一些服刑人员在“是否犯罪”的节骨眼上,缺少一个正确的引路人告诉他们弃暗投明,而监狱警察就应该成为那个“亡羊补牢”的引路人。

南汇监狱民警。图片来源:上海监狱公众号

实习记者 赵珺

编辑 刘素楠

20217月,上海市南汇监狱来了一批新收服刑人员,其中一名服刑人员七监区一级警员魏雅婷谈话第一句话就是:警官,我认为我的行为并不是犯罪,他们(被害人)都是心甘情愿把钱给我的!

听到这句话,魏雅婷意识到,这名服刑人员之所以不认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因此,在之后的几次谈话中,她认真备课,根据其判决书记载的内容帮她分析诈骗罪的构成,讲解其自身行为的客观结果便是造成被害人的财产损失,而被害人自愿与否并不影响定罪。

终,这名服刑人员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罪行对受害者、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危害。服刑人员悔罪、认罪的时刻,就是魏雅婷最有成就感、最欣慰的时刻。作为法治先锋团队的成员,他们不仅服刑人员进行普法教育,还服刑人员家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决他们面临法律问题,确保服刑人员身服心服

魏雅婷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法律专题授课。受访者供图

监狱民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职业。他们的工作地点在监狱,面对的是被判刑的服刑人员,监狱民警的职责是依法从事管理、执行刑罚、改造服刑人员。

今年,上海司法系统发起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从4月起,上海市南汇监狱办公室政策法制科牵头,围绕以法为教,依法治监的主题,进行法治先锋行动,面向主业、面向民警、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服务实践。

魏雅婷所在的法治先锋团队,目前有10民警,他们都具备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拥有良好的法律、心理等专业知识以及过硬的政治素养。在南汇监狱,普法大课教育每周进行一次,日常管理过程中,民警也会通过谈话和周记对服刑人员的疑问进行解答。

南汇监狱法治先锋行动动员会。受访者供图

相比于不懂法而不认罪,南汇监狱二监区四级警长熊佳明在过去的8年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更为棘手的认罪不服判情况。

一次宪法》主题教育课后,服刑人员孙某利用警官所授的法律知识展开咨询:宪法保不保护罪犯?得到熊佳明肯定的回答以后,孙某又问是否可以引用宪法,在我的申诉材料当中要求法院审查判决是否违宪’?”后,孙某表示自己是罪犯:为什么还要遵守监狱针对服刑改造设定的条条框框?

熊佳明看穿了这三个问题背后的本质:这三个问题其实与知识解答无关,孙某只是借此表明对刑罚执行机关的抗拒、对法律裁判的否定,以及企图用学的法律知识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熊佳明认为,首先要纠正服刑人员的知识性误区,承认宪法保护服刑人员;其次,要纠正服刑人员违宪审查的曲解,理清立法机关或相关部门有权针对法律、规章等文件进行合宪审查的特定法律活动,明确对服刑人员的权利保护;最后,要让服刑人员意识到自己必须履行宪法义务,服刑人员本人是否同意,不影响监狱执行监狱法的管理职能,也不影响国家强制性要求其遵守监规纪律。

熊佳明总结道:服刑人员进行法律教育,不仅是对民警法律知识的考验,更是对职业素养和心理建设能力的挑战。他认为,要想标本兼治,就要以理服人。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进行呵斥和训诫,只能压制服刑人员表面的情绪,却无法让服刑人员内心服气。

这是一场博弈。熊佳明说。民警代表政府执法,在服刑人员管理的过程中,既要保持监狱民警监管者的权威和格局,又要具备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博学和耐心。

毕竟,口服是表象,最终还是要心服嘛。熊佳明认为,民警需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着眼于服刑人员个体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认罪伏法。

熊佳明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法律专题授课。受访者供图

监狱民警在法理之外,也要考虑情感因素。

很多服刑人员很抗拒和民警交流,但他们也渴望倾诉,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把握好服刑人员的倾诉时机,才能让法律教育‘事半功倍魏雅婷在工作中会借助服刑人员的情感羁绊作为突破口,突破其心理防线,从而缓和他们的抗拒态度,进行法律教育。

一位60多岁的服刑人员赵某时寡言少语,清算犯罪危害,清除改造障碍”教育活动中观看监狱服刑人员忏悔的教育片后,她突然痛哭流涕,想起90多岁的老母亲在家无人照料,还要省吃俭用给自己寄钱。想到这里,她心中无比自责。

魏雅婷抓住时机,告诉她可以让老人申请贫困补助,如果要提供什么材料可以与监狱沟通,待她刑满释放后监狱将与司法所联系帮助她寻找工作补贴家用。听到这些建议,赵某恢复了精神,主动向警官表示会好好改造。

蒋志俊在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受访者供图

除了针对服刑人员的法律教育,监狱也会为服刑人员家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南汇监狱政策法制科四级警长蒋志俊介绍:通过狱务公开,能让家属更理解并支持服刑人员在监狱中的改造,另一方面,也能让家属持续关注监狱公正执法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反馈,推动依法治监更加高效。

截至1116日,南汇监狱法治先锋团队已开展服刑人员一对一法律咨询25人次,主要涉及离婚财产分割、民间借贷、遗产继承、赠与协议等方面;家属会见日法律咨询活动上,南汇监狱目前已接受54人次咨询,主要涉及离婚处理、房屋拆迁等方面。此外,法治先锋”团队每月还会组织1节法宣课堂,对《民法典》、《反食品浪费法》、《禁毒法》等进行解读,覆盖服刑人员1500人次。

除了直接涉及到执法内容的部分,一般我们都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做出咨询建议。熊佳明还曾为一名服刑人员家属提供房产过户建议。为了保护服刑人员的民事权利,他不仅为家属进行了政策解读,考虑到房产在外地,建议家属先去当地房产登记机关咨询,节约操作时间。

事后家属告诉我,如果没有我的提醒,可能会耽误交易周期。这名服刑人员也向我表示,以前只是觉得监狱就是管束服刑人员的地方,没有想到监狱还会在制度设计上对服刑人员和监狱外的家属体现温情熊佳明说。

要处理好服刑人员行使权利与监禁服刑之间的矛盾,往往体现在细节上,这次咨询促进了警囚关系进一步健康发展,也让服刑人员群体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让他们感受到服刑人员可以以公民身份获得法律保护,为今后他们正确认识法律权威打下了的基础。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熊佳明,还是工作不久的魏雅婷,最初与服刑人员接触时,都免不了带有刻板印象。接触久了,他们对服刑人员有了更立体、全面的认知。

严不过人,宽不过囚是监狱民警入职培训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即对待服刑人员要以为本,与此同时不能突破的界限。

无论是诉诸法理还是情感,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服刑人员知错认错改错,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去解决问题,更好地重返社会。蒋志俊说,用情感唤醒他们的良知,用法律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能让服刑人员切身实地认识到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熊佳明认为,对服刑人员而言,宪法教育如果要入脑入心,最深刻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回望8年的服刑人员教育经历,他坦言:大部分服刑人员并非天生就是坏人。他认为,一些服刑人员是否犯罪的节骨眼上,缺少一个正确的引路人告诉他们弃暗投明,而监狱警察就应该成为那个亡羊补牢的引路人。

熊佳明是一个清醒的乐观主义者。他认为犯罪不会消失,但相信正义和公平会一直存在。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是监狱民警的工作宗旨。服刑人员将来能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家庭生活,曾经犯罪的人能改掉危害社会的恶习,就是对公平、正义、法治最好的诠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