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施政:好奇心、燃料与太空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施政:好奇心、燃料与太空人

从施政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即使形式、媒介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仍然都起源于童年最纯真的某个时刻。

撰文 | YIFANG

来源 | 界面艺术

涂鸦艺术家施政(MAX-GPS)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墙上画画了。现在他依然记得儿童时期的自己喜欢用指甲在床沿边缘的墙壁上划出图案、记得用粉笔把楼道的步梯画满之后被邻居找上门的情形,记得夏天空中的蜻蜓、草地里的蚂蚱,以及布满星星的夜幕。童年时期的施政爱幻想,脑海中一直有位宇航员在漆黑的宇宙中漂游。后来施政毕了业、开始上班,成为了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资深记者、成为《上海电视》周刊明星摄影师,但脑海中的那位宇航员依然没有返航,他还在无限的深空里漂游,既简单又深邃,即孤独也自由。

策展人Rori Menchin在施政的个展《探星计划》展览导言中写道:宇航员不仅仅是一个好玩的符号,它成为我们自己的个人容器,朝向新的视角。透过他(她)的头盔玻璃向外看,我们被允许第一次看到世界,做为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奇迹、想象力和无限潜力的地方。

在施政打造的幻想空间,有座用五彩缤纷的木头拼成的漂亮木屋,它处于一个空旷的、微暗的空间,灯光从房子中间裂开的缝隙里照射出来,里面是温馨的室内场景,一张小桌上放着纸、笔和颜料,之前来玩的孩子在纸上画下了蓝绿色的星星。这是“装得下梦想的家”,它令人联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个梦想开启的地方。而从施政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即使形式、媒介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仍然都起源于童年最纯真的某个时刻。

界面艺术:施政老师,您是资深记者和摄影师,也作为艺术家进行创作,其中身份的转换是怎样发生的?

施政: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两种身份,拍照或者是画画,但在我看来这两者是交替进行的,我一直在不停地画画,摄影方面的话,我一直在拍照片,也有一些展览展出。在我看来这些创作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样,两者区隔并不大。

界面艺术:您在媒体的经历对创作产生过哪些影响?

施政:之前觉得绘画纯粹属于个人,我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开始做媒体之后,产出的作品必须要面对大众,作品的好坏也不是由你个人来断定,是需要经过大众评判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和大家互动、 得到检验和信息反馈,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界面艺术:宇航员元素经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创作中,大家都会对它有自己的情感投射。那么对于您来说,您的宇航员最特别的一点是什么?

施政:现在大家非常关注中国航天技术,对航天题材特别感兴趣,用宇航员这个意象做作品的人也非常多,我看到过国内外的一些艺术创作,灵感正是源于高速发展的科技。但我画宇航员的原因可能还是源于小时候的幻想,脑海里一直会有宇航员在太空中自由翱翔的画面。宇航员在真空中、在没有重力的地方漂浮,很自由、很舒缓。我对科幻作品、科技方面的信息其实了解得并不多,只是感觉这种遨游的状态特别吸引人。

界面艺术:您画作中的宇航员身边经常会出现一只动物,它有怎样的含义?

施政:宇航员在空中遨游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自在、没有束缚,但同时在无边无际的星空里,他也是很孤独,这种状态其实和追求艺术的状态蛮像。孤独的人需要陪伴,所以在我的想象中,画面里经常会有一只小动物,有时候是一只狗,有时候是一只猫,画到后来其实我也分不清了,我自己也养狗、养猫,最初画面里小动物的原型是自己的宠物,但到后来已经分不清了,我想这只穿着宇航服的动物也可能是宇航员自己,或者作为同伴,它甚至比宇航员更有可能主宰这个太空,它反过来是要给宇航员一些帮助。有时候人是这样的,不管是宠物也好还是同伴也好,都是相互给予力量的。

界面艺术:您的画作中常出现昆虫、小鸟、蝴蝶、蚂蚱,还有儿童玩具、小风车、捕虫网等元素,看起来充满童趣,这些元素在您的记忆当中是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施政:我画的宇航员虽然戴着面罩,看不清脸,但是从身形上看,他们其实都是小孩子体型,我画的其实也都是我的童年记忆,像我小时候玩的游戏或者夏天经常见到的昆虫等等。童年时期我们对世界充满友善的幻想,我觉得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保持到成年,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事情,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很难做到,所以我在画中描绘的是回到童年时光、充满了好奇心的那种状态。其实说到底艺术也好,科技也好,终极原因就是好奇。

我们处在这个时代,遭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画画本身是能够解压的。很多人希望回到最单纯、最本真的时代,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是回不去了,但是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愿望。

界面艺术:在一切都电子化、数据化的当下,您还是坚持用很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创作,包括您所用的材料,有的画作是用喝剩的咖啡画的,也有在手提包上、在调色板上画的,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材料去做创作。

施政:其实在我看来艺术没有什么界限,不管是用的材料也好,画在什么东西上面也好,都不该有任何界限。

界面艺术:您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句话:“曾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太空人,后来,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我只是一名星球之间的寂寞舞者”,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太空人”和“寂寞舞者”这两个意象?

施政:这句话的原话是前苏联宇航员说的,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就像我最初画宇航员一样,宇航员在太空中没有了重力的束缚,自由自在,这种状态是很诱人的,但是你在漆黑的太空里面,必须承受别人难以承受的孤独。就像你追求自由,但是自由的终极可能就是孤独。我有一点可以感受到他话里的那种感觉。

界面艺术:您曾表达过涂鸦可以为内心的孤独感破冰,您最开始意识到这点是在大概什么时候?

施政:在画室里面闷着,看到你作品的人也只是你的朋友、同行或者来看展览的人。而在外面涂鸦的话,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你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和你交流,有时候能听到一些夸奖,就更愿意继续画下去了。

界面艺术:您有过在没有邀约的情况下涂鸦吗?

施政:我九几年的时候在自己家楼下拿颜料画过,然后居委会就来找我了。后来我在电视剧《壮志雄心》里面看到了我画过的那面墙。他们当时拍摄就在那附近,很巧地把那面墙拍进去了,再后来我采访陆毅的时候还跟他提过,但时间过去太久,他也不记得了。

界面艺术:您在上海和世界各地做涂鸦创作,您觉得涂鸦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施政:我觉得如果一座城市有很多涂鸦,会让人感觉到这个城市很有活力、包容性很强,也侧面反映了城市的管理水平比较高,比如在澳洲旅游时,你可以申请一个合法的街头涂鸦证。

界面艺术:您如何思考画作的内容和地标的关系?通常当您确定要在一个地标建筑或一面墙上创作之后,您怎样去思考画作的主题?

施政:其实我没这么理性,我觉得所谓地标都是人为给设置的,我到一个地方去画画,在我眼里它就是一块画布,我希望我画的东西能尽量融入这里的风景,所以必须要兼顾环境,不能格格不入。我会考虑画面怎样和周围的景象协调、让人看得舒服。

界面艺术:您在户外创作的时候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施政:如果在户外画就需要特别注意天气。我有一些很大的设备比如升降车是按天租用的,所以要看未来几天的天气,如果都是晴天、可以画画,就赶紧租,不然下雨的时候我不能画,干着急,租金也还是要付的。在外面画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光荣的农民。

界面艺术:您在户外涂鸦的时候是否会被围观?在不同的城市做创作的时候,大家的话题是否也会有所不同?

施政:有的,围观是好事。在国外画的话,可能别人会问我从什么地方来、画的什么东西、是怎样的想法等等,然后在国内画的时候,别人经常会问在这边画是被允许的吗?画这个给多少钱?还有人觉得,画这么大面积的图,是不是就要用很多颜料?要自己花钱吗?他们对艺术家也比较关心,怕我破产了嘛。比如说他们知道我被允许在这边画画之后,有时候他们会讲一讲自己的看法,我也会和他们聊一聊。现在在上海,涂鸦也比较常见了,这是一个好的信号,说明大多数人对这种形式接受度很高了。

界面艺术:从您的观察来看,如今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互联网原住民)创作者们的思维方式与前辈们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施政:他们对新事物、新材料的接受度很高,信息来源也更丰富。虽然我一直说我内心比较年轻,但我很多时候还是惯性地用老办法做事,比如想要获取某个信息、某种经验,哪怕要费好大劲,我也想真实地去经历、去体验。

界面艺术:自闭症儿童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和您画作中宇航员的形象似乎有着相似的孤独感,您的展览标题也常和星星有关,如“与星星对话”和本次的“探星计划”,这个群体和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关联?

施政:我一直有关注自闭症群体,他们跟外界的交流比较少,但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的。我自己也是比较内向的人,不太善于和外界交流,尤其是特别小的时候。通常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想得很多、琢磨得很多。那么我在想,人和人的交往、沟通,除了我们平常的社交方式,还有哪些其他方式可以表达自己?我觉得艺术创作对表达是有帮助的。我是比较偶然的通过朋友接触到一些国内的自闭症学校,和他们有了一些互动的尝试,我感到通过绘画、通过艺术可以产生一种比较特别的交流。

夏天的夜晚,我们用肉眼看夜空,有的星星很亮,有的星星很暗,从天文学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太阳的反光,有些星星看起来不亮,原因可能是它们的距离太远,然而我们一直都站在同样的位置去评判,如果这其中的距离可以消除,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是否可以不一样?如果距离可以消除的话,我们是否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们身上的光芒?通过艺术,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种缩短距离的方式。

艺术家介绍

施政,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资深记者,《上海电视》周刊明星摄影师,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参与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共空间的互动艺术创作项目,曾在挪威、丹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2016、2018年受丹麦赫尔辛约艺术节邀请前往驻留创作,2018年参加了英国布里斯托“Upfest-The Urban Paint Festival”欧洲最大的涂鸦艺术节,同年还参加了哥本哈根的“Meeting of Styles Copenhagen”艺术节。多次参与策划上海国际艺术节“慧画无限”的共公空间艺术活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施政:好奇心、燃料与太空人

从施政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即使形式、媒介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仍然都起源于童年最纯真的某个时刻。

撰文 | YIFANG

来源 | 界面艺术

涂鸦艺术家施政(MAX-GPS)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墙上画画了。现在他依然记得儿童时期的自己喜欢用指甲在床沿边缘的墙壁上划出图案、记得用粉笔把楼道的步梯画满之后被邻居找上门的情形,记得夏天空中的蜻蜓、草地里的蚂蚱,以及布满星星的夜幕。童年时期的施政爱幻想,脑海中一直有位宇航员在漆黑的宇宙中漂游。后来施政毕了业、开始上班,成为了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资深记者、成为《上海电视》周刊明星摄影师,但脑海中的那位宇航员依然没有返航,他还在无限的深空里漂游,既简单又深邃,即孤独也自由。

策展人Rori Menchin在施政的个展《探星计划》展览导言中写道:宇航员不仅仅是一个好玩的符号,它成为我们自己的个人容器,朝向新的视角。透过他(她)的头盔玻璃向外看,我们被允许第一次看到世界,做为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奇迹、想象力和无限潜力的地方。

在施政打造的幻想空间,有座用五彩缤纷的木头拼成的漂亮木屋,它处于一个空旷的、微暗的空间,灯光从房子中间裂开的缝隙里照射出来,里面是温馨的室内场景,一张小桌上放着纸、笔和颜料,之前来玩的孩子在纸上画下了蓝绿色的星星。这是“装得下梦想的家”,它令人联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个梦想开启的地方。而从施政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即使形式、媒介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仍然都起源于童年最纯真的某个时刻。

界面艺术:施政老师,您是资深记者和摄影师,也作为艺术家进行创作,其中身份的转换是怎样发生的?

施政: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两种身份,拍照或者是画画,但在我看来这两者是交替进行的,我一直在不停地画画,摄影方面的话,我一直在拍照片,也有一些展览展出。在我看来这些创作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样,两者区隔并不大。

界面艺术:您在媒体的经历对创作产生过哪些影响?

施政:之前觉得绘画纯粹属于个人,我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开始做媒体之后,产出的作品必须要面对大众,作品的好坏也不是由你个人来断定,是需要经过大众评判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和大家互动、 得到检验和信息反馈,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界面艺术:宇航员元素经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创作中,大家都会对它有自己的情感投射。那么对于您来说,您的宇航员最特别的一点是什么?

施政:现在大家非常关注中国航天技术,对航天题材特别感兴趣,用宇航员这个意象做作品的人也非常多,我看到过国内外的一些艺术创作,灵感正是源于高速发展的科技。但我画宇航员的原因可能还是源于小时候的幻想,脑海里一直会有宇航员在太空中自由翱翔的画面。宇航员在真空中、在没有重力的地方漂浮,很自由、很舒缓。我对科幻作品、科技方面的信息其实了解得并不多,只是感觉这种遨游的状态特别吸引人。

界面艺术:您画作中的宇航员身边经常会出现一只动物,它有怎样的含义?

施政:宇航员在空中遨游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自在、没有束缚,但同时在无边无际的星空里,他也是很孤独,这种状态其实和追求艺术的状态蛮像。孤独的人需要陪伴,所以在我的想象中,画面里经常会有一只小动物,有时候是一只狗,有时候是一只猫,画到后来其实我也分不清了,我自己也养狗、养猫,最初画面里小动物的原型是自己的宠物,但到后来已经分不清了,我想这只穿着宇航服的动物也可能是宇航员自己,或者作为同伴,它甚至比宇航员更有可能主宰这个太空,它反过来是要给宇航员一些帮助。有时候人是这样的,不管是宠物也好还是同伴也好,都是相互给予力量的。

界面艺术:您的画作中常出现昆虫、小鸟、蝴蝶、蚂蚱,还有儿童玩具、小风车、捕虫网等元素,看起来充满童趣,这些元素在您的记忆当中是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施政:我画的宇航员虽然戴着面罩,看不清脸,但是从身形上看,他们其实都是小孩子体型,我画的其实也都是我的童年记忆,像我小时候玩的游戏或者夏天经常见到的昆虫等等。童年时期我们对世界充满友善的幻想,我觉得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保持到成年,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事情,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很难做到,所以我在画中描绘的是回到童年时光、充满了好奇心的那种状态。其实说到底艺术也好,科技也好,终极原因就是好奇。

我们处在这个时代,遭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画画本身是能够解压的。很多人希望回到最单纯、最本真的时代,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是回不去了,但是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愿望。

界面艺术:在一切都电子化、数据化的当下,您还是坚持用很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创作,包括您所用的材料,有的画作是用喝剩的咖啡画的,也有在手提包上、在调色板上画的,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材料去做创作。

施政:其实在我看来艺术没有什么界限,不管是用的材料也好,画在什么东西上面也好,都不该有任何界限。

界面艺术:您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句话:“曾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太空人,后来,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我只是一名星球之间的寂寞舞者”,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太空人”和“寂寞舞者”这两个意象?

施政:这句话的原话是前苏联宇航员说的,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就像我最初画宇航员一样,宇航员在太空中没有了重力的束缚,自由自在,这种状态是很诱人的,但是你在漆黑的太空里面,必须承受别人难以承受的孤独。就像你追求自由,但是自由的终极可能就是孤独。我有一点可以感受到他话里的那种感觉。

界面艺术:您曾表达过涂鸦可以为内心的孤独感破冰,您最开始意识到这点是在大概什么时候?

施政:在画室里面闷着,看到你作品的人也只是你的朋友、同行或者来看展览的人。而在外面涂鸦的话,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你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和你交流,有时候能听到一些夸奖,就更愿意继续画下去了。

界面艺术:您有过在没有邀约的情况下涂鸦吗?

施政:我九几年的时候在自己家楼下拿颜料画过,然后居委会就来找我了。后来我在电视剧《壮志雄心》里面看到了我画过的那面墙。他们当时拍摄就在那附近,很巧地把那面墙拍进去了,再后来我采访陆毅的时候还跟他提过,但时间过去太久,他也不记得了。

界面艺术:您在上海和世界各地做涂鸦创作,您觉得涂鸦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施政:我觉得如果一座城市有很多涂鸦,会让人感觉到这个城市很有活力、包容性很强,也侧面反映了城市的管理水平比较高,比如在澳洲旅游时,你可以申请一个合法的街头涂鸦证。

界面艺术:您如何思考画作的内容和地标的关系?通常当您确定要在一个地标建筑或一面墙上创作之后,您怎样去思考画作的主题?

施政:其实我没这么理性,我觉得所谓地标都是人为给设置的,我到一个地方去画画,在我眼里它就是一块画布,我希望我画的东西能尽量融入这里的风景,所以必须要兼顾环境,不能格格不入。我会考虑画面怎样和周围的景象协调、让人看得舒服。

界面艺术:您在户外创作的时候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施政:如果在户外画就需要特别注意天气。我有一些很大的设备比如升降车是按天租用的,所以要看未来几天的天气,如果都是晴天、可以画画,就赶紧租,不然下雨的时候我不能画,干着急,租金也还是要付的。在外面画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光荣的农民。

界面艺术:您在户外涂鸦的时候是否会被围观?在不同的城市做创作的时候,大家的话题是否也会有所不同?

施政:有的,围观是好事。在国外画的话,可能别人会问我从什么地方来、画的什么东西、是怎样的想法等等,然后在国内画的时候,别人经常会问在这边画是被允许的吗?画这个给多少钱?还有人觉得,画这么大面积的图,是不是就要用很多颜料?要自己花钱吗?他们对艺术家也比较关心,怕我破产了嘛。比如说他们知道我被允许在这边画画之后,有时候他们会讲一讲自己的看法,我也会和他们聊一聊。现在在上海,涂鸦也比较常见了,这是一个好的信号,说明大多数人对这种形式接受度很高了。

界面艺术:从您的观察来看,如今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互联网原住民)创作者们的思维方式与前辈们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施政:他们对新事物、新材料的接受度很高,信息来源也更丰富。虽然我一直说我内心比较年轻,但我很多时候还是惯性地用老办法做事,比如想要获取某个信息、某种经验,哪怕要费好大劲,我也想真实地去经历、去体验。

界面艺术:自闭症儿童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和您画作中宇航员的形象似乎有着相似的孤独感,您的展览标题也常和星星有关,如“与星星对话”和本次的“探星计划”,这个群体和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关联?

施政:我一直有关注自闭症群体,他们跟外界的交流比较少,但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的。我自己也是比较内向的人,不太善于和外界交流,尤其是特别小的时候。通常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想得很多、琢磨得很多。那么我在想,人和人的交往、沟通,除了我们平常的社交方式,还有哪些其他方式可以表达自己?我觉得艺术创作对表达是有帮助的。我是比较偶然的通过朋友接触到一些国内的自闭症学校,和他们有了一些互动的尝试,我感到通过绘画、通过艺术可以产生一种比较特别的交流。

夏天的夜晚,我们用肉眼看夜空,有的星星很亮,有的星星很暗,从天文学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太阳的反光,有些星星看起来不亮,原因可能是它们的距离太远,然而我们一直都站在同样的位置去评判,如果这其中的距离可以消除,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是否可以不一样?如果距离可以消除的话,我们是否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们身上的光芒?通过艺术,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种缩短距离的方式。

艺术家介绍

施政,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资深记者,《上海电视》周刊明星摄影师,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参与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共空间的互动艺术创作项目,曾在挪威、丹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2016、2018年受丹麦赫尔辛约艺术节邀请前往驻留创作,2018年参加了英国布里斯托“Upfest-The Urban Paint Festival”欧洲最大的涂鸦艺术节,同年还参加了哥本哈根的“Meeting of Styles Copenhagen”艺术节。多次参与策划上海国际艺术节“慧画无限”的共公空间艺术活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