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依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为服务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上海将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2021年10月1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总体目标表示,到2025年,上海绿色金融市场能级显著提升,绿色直接融资主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绿色信贷占比明显提高,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创新更加活跃,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国际一流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对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中的角色更加重要,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
发展格局日益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金融市场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共同构成了上海建成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有力保障。
上海金融市场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票据、信托等多种门类,汇集了众多金融产品登记、托管、结算、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在2021年年初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IC)》报告中,上海位列第三。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2274.8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5.5%。截至2020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位,2020年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筹资额、股票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五位。
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联通交流也在持续扩大。上海是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城市,截至2020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74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在沪开展业务。
在绿色金融实践上,2017年9月,上交所正式加入联合国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是我国首个加入该倡议的证券交易所。2018年6月,上交所主办的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董事会会议中明确了全球交易所应当遵循可持续交易所原则。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效应愈发显著。2020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563家,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2万户,全年实到外资80.03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达409亿美元。2021年12月4日,在第三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暨首届长三角金融科技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证监局共同宣布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上海)启动。
此外,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在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建成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2018年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揭牌成立;同年12月18日,上海首个专门的金融仲裁机构——上海金融仲裁院在浦东新区成立。在信用与消费者保护建设上,在沪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经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界面新闻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独家学术支持的第四届【界面财经年会】将于2021年12月15日上海前滩香格里拉举办。点击报名参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