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奥运年·奥运人】叶诗文:四年蜕变 坎坷的路更适合成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奥运年·奥运人】叶诗文:四年蜕变 坎坷的路更适合成长

四年坎坷,这个20岁的姑娘开始体会到人生和运动生涯一样,一切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距离里约奥运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叶诗文说:“伦敦之后,我一度觉得自己不拿金牌就等于失败。但是过去的这四年,我经历了很多,学会去面对低谷。也正因为如此,面对里约,我只想拼尽全力,不留遗憾。其实,坎坷的路比顺风顺水更适合成长。”

从伦敦一鸣惊人,到这四年中的诸多起起伏伏,里约在即,叶诗文却慢慢地淡出了大众的视线。四年里,这个浙江姑娘鲜有初亮相时的惊艳,对于即将到来的里约奥运,也不再有一定能夺金的期待。但人们忘记了,四年过去了,她其实也只不过20岁——所谓年少成名之后的纷纷扰扰,叶诗文也没有躲过去,只是现在的她,依然年轻,依然可以放肆青春。

2012年伦敦当地时间7月28日晚,奥运会游泳比赛第一天,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初登奥运赛场的叶诗文在上午预赛中以第二名的身份进入决赛,谁都不曾想到这个看起来稚气十足的小姑娘凭借着决赛最后100米自由泳的惊人冲刺拿下了中国游泳军团在伦敦的第二枚金牌,并以4分28秒43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那一夜,叶诗文的名字如惊雷般家喻户晓。几天之后,叶诗文又赢得了200米个人混合泳的金牌并打破奥运会赛会纪录。奥运金牌、世界纪录、奥运纪录,这些光鲜亮丽的名词成了叶诗文最美丽的衣裳,而那个时候,她只有16岁。

事实上,2011-12年是叶诗文的巅峰,那两年时间里她包揽了所有世界大赛的冠军,成为了中国游泳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金满贯选手。

年少成名让很多人对叶诗文充满期望。然而,一切却从2013年的巴萨罗那游泳世锦赛开始急转直下。

叶诗文说:“我在伦敦奥运会后心态很糟糕,当时老怕输,甚至觉得,第二、第三名对于我来说,就是失败。”这样的心里压力使她透不过气。最终,在2013年的巴萨罗那世锦赛上,因为心态、伤病等多种原因,叶诗文只获得了200米个人混合泳第四名和400米个人混合泳第七名。

叶诗文不想理会这些批评,她只是继续坚持训练,希望自己能重振起来。但这一次,运气也没站在她这一边:2014年中的一次训练中,叶诗文不慎脚踝受伤,当时不知伤病严重性的她咬牙继续训练比赛。硬撑了近一年,疼痛难忍的叶诗文去医院检查,才得知伤势不轻,脚踝有碎骨头必须手术。然而,当时世锦赛迫在眉睫,叶诗文选择了坚持参加8月的喀山游泳世锦赛。在喀山世锦赛上,她的第一个项目是200米个人混合泳,因身理原因仅获第八名。当时,人们还期待着最后一天的400米混合泳,但脚伤持续加重的叶诗文连决赛都没进。

喀山世锦赛后,叶诗文很快地进行了脚踝手术,经过治疗和恢复,她在今年初得以重新投入正式训练。然而,此时,又一个考验在等待着她,她的教练徐指导,因个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执教。好在叶诗文天赋和理解力都极高,很快适应了新教练的训练方式。

叶诗文说:“刚开始可能不太适应,因为我属于比较依赖自己教练的运动员,长时间的训练已经习惯徐导的训练方式。起初,影响还是会有一点的,但现在自己也在慢慢调整,渐渐地开始适应了和李教练的训练,我们现在配合的越来越默契,觉得对奥运会的影响不是很大。”

2016年,进入里约奥运年,叶诗文也开始渐渐走入正轨。4月3日—10日的奥运选拔赛上叶诗文成功取得了200米混合泳冠军,顺利拿到里约奥运会入场劵。选拔赛后,稍作调整的叶诗文和队友们一同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海外训练。

“徐导的计划是有氧偏多,训练量也大一些,最大的特点就是耐乳酸训练多。布朗的计划比较偏向短距离,绝对速度的练习更多,但是相对的恢复计划也很多。他的训练量偏少一些,特点是在穿插冲刺与恢复,并且恢复训练也有一定的成绩要求,目的是让我们在最快的速度下恢复身体从而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冲刺,”叶诗文解释了澳洲教练布朗和国内教练的不同,“虽然两位教练的模式不同,但自己比较开心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我已经能很好的完成布朗的计划,所以也很期待这次的训练效果。”

叶诗文透露,自己现在脚踝的伤恢复得很乐观,现在依然会积极地配合队医和体能教练,确保自己的身体到了里约能够百分百的发挥。

眼下的南半球已经进入冬天,然而寒冷的天气似乎更激发了她对奥运会的热情。“奥运会越来越近了,我的目标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够站上领奖台,最后阶段我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叶诗文说道,“不过,我也不想给自己太多压力,因为我是个敏感的人,控制不好压力会导致失眠,长时间对身体和训练都不好。”

四年一届奥运会,意义非凡。回望这一个周期,叶诗文的成长显而易见。当运动成绩和身体处在低谷时,她也有过迷茫,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叶诗文一直在坚持,想继续拼搏,重回巅峰。而如今,她也已经学会了去面对、去接受可能不尽人意的结果。 “我很想对自己说一声谢谢。谢谢自己能够忍受,坚持这一切,” 叶诗文说道。

这就是四年磨砺的成果,20岁的叶诗文不再只能面对聚光灯,现在的她可以接受自己已经褪去了冠军的光环,甚至摆出新人的姿态,重新去冲击。这样的心态让她轻松了很多。

“这四年使我明白,不是一帆风顺才叫幸运,坷坎也会使人生有趣。我努力,是不想让自己留下遗憾。我不愿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我也不想成功来得太轻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奥运年·奥运人】叶诗文:四年蜕变 坎坷的路更适合成长

四年坎坷,这个20岁的姑娘开始体会到人生和运动生涯一样,一切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距离里约奥运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叶诗文说:“伦敦之后,我一度觉得自己不拿金牌就等于失败。但是过去的这四年,我经历了很多,学会去面对低谷。也正因为如此,面对里约,我只想拼尽全力,不留遗憾。其实,坎坷的路比顺风顺水更适合成长。”

从伦敦一鸣惊人,到这四年中的诸多起起伏伏,里约在即,叶诗文却慢慢地淡出了大众的视线。四年里,这个浙江姑娘鲜有初亮相时的惊艳,对于即将到来的里约奥运,也不再有一定能夺金的期待。但人们忘记了,四年过去了,她其实也只不过20岁——所谓年少成名之后的纷纷扰扰,叶诗文也没有躲过去,只是现在的她,依然年轻,依然可以放肆青春。

2012年伦敦当地时间7月28日晚,奥运会游泳比赛第一天,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初登奥运赛场的叶诗文在上午预赛中以第二名的身份进入决赛,谁都不曾想到这个看起来稚气十足的小姑娘凭借着决赛最后100米自由泳的惊人冲刺拿下了中国游泳军团在伦敦的第二枚金牌,并以4分28秒43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那一夜,叶诗文的名字如惊雷般家喻户晓。几天之后,叶诗文又赢得了200米个人混合泳的金牌并打破奥运会赛会纪录。奥运金牌、世界纪录、奥运纪录,这些光鲜亮丽的名词成了叶诗文最美丽的衣裳,而那个时候,她只有16岁。

事实上,2011-12年是叶诗文的巅峰,那两年时间里她包揽了所有世界大赛的冠军,成为了中国游泳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金满贯选手。

年少成名让很多人对叶诗文充满期望。然而,一切却从2013年的巴萨罗那游泳世锦赛开始急转直下。

叶诗文说:“我在伦敦奥运会后心态很糟糕,当时老怕输,甚至觉得,第二、第三名对于我来说,就是失败。”这样的心里压力使她透不过气。最终,在2013年的巴萨罗那世锦赛上,因为心态、伤病等多种原因,叶诗文只获得了200米个人混合泳第四名和400米个人混合泳第七名。

叶诗文不想理会这些批评,她只是继续坚持训练,希望自己能重振起来。但这一次,运气也没站在她这一边:2014年中的一次训练中,叶诗文不慎脚踝受伤,当时不知伤病严重性的她咬牙继续训练比赛。硬撑了近一年,疼痛难忍的叶诗文去医院检查,才得知伤势不轻,脚踝有碎骨头必须手术。然而,当时世锦赛迫在眉睫,叶诗文选择了坚持参加8月的喀山游泳世锦赛。在喀山世锦赛上,她的第一个项目是200米个人混合泳,因身理原因仅获第八名。当时,人们还期待着最后一天的400米混合泳,但脚伤持续加重的叶诗文连决赛都没进。

喀山世锦赛后,叶诗文很快地进行了脚踝手术,经过治疗和恢复,她在今年初得以重新投入正式训练。然而,此时,又一个考验在等待着她,她的教练徐指导,因个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执教。好在叶诗文天赋和理解力都极高,很快适应了新教练的训练方式。

叶诗文说:“刚开始可能不太适应,因为我属于比较依赖自己教练的运动员,长时间的训练已经习惯徐导的训练方式。起初,影响还是会有一点的,但现在自己也在慢慢调整,渐渐地开始适应了和李教练的训练,我们现在配合的越来越默契,觉得对奥运会的影响不是很大。”

2016年,进入里约奥运年,叶诗文也开始渐渐走入正轨。4月3日—10日的奥运选拔赛上叶诗文成功取得了200米混合泳冠军,顺利拿到里约奥运会入场劵。选拔赛后,稍作调整的叶诗文和队友们一同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海外训练。

“徐导的计划是有氧偏多,训练量也大一些,最大的特点就是耐乳酸训练多。布朗的计划比较偏向短距离,绝对速度的练习更多,但是相对的恢复计划也很多。他的训练量偏少一些,特点是在穿插冲刺与恢复,并且恢复训练也有一定的成绩要求,目的是让我们在最快的速度下恢复身体从而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冲刺,”叶诗文解释了澳洲教练布朗和国内教练的不同,“虽然两位教练的模式不同,但自己比较开心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我已经能很好的完成布朗的计划,所以也很期待这次的训练效果。”

叶诗文透露,自己现在脚踝的伤恢复得很乐观,现在依然会积极地配合队医和体能教练,确保自己的身体到了里约能够百分百的发挥。

眼下的南半球已经进入冬天,然而寒冷的天气似乎更激发了她对奥运会的热情。“奥运会越来越近了,我的目标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够站上领奖台,最后阶段我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叶诗文说道,“不过,我也不想给自己太多压力,因为我是个敏感的人,控制不好压力会导致失眠,长时间对身体和训练都不好。”

四年一届奥运会,意义非凡。回望这一个周期,叶诗文的成长显而易见。当运动成绩和身体处在低谷时,她也有过迷茫,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叶诗文一直在坚持,想继续拼搏,重回巅峰。而如今,她也已经学会了去面对、去接受可能不尽人意的结果。 “我很想对自己说一声谢谢。谢谢自己能够忍受,坚持这一切,” 叶诗文说道。

这就是四年磨砺的成果,20岁的叶诗文不再只能面对聚光灯,现在的她可以接受自己已经褪去了冠军的光环,甚至摆出新人的姿态,重新去冲击。这样的心态让她轻松了很多。

“这四年使我明白,不是一帆风顺才叫幸运,坷坎也会使人生有趣。我努力,是不想让自己留下遗憾。我不愿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我也不想成功来得太轻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