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业余到职业,一个成熟自行车联赛任重道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业余到职业,一个成熟自行车联赛任重道远

中国自行车联赛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年的时间,整体来看中自联比赛的魅力逐渐显现,现在已然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业余自行车赛事。

环青海湖、环中国、环海南、环平潭等赛事现在都依靠自己的赛事IP推出了各自的系列联赛,加上这两年也日臻成熟的中国自行车联赛,整个国内的业余自行车赛事出现了井喷式地增长。接下来包括智美体育、乐视体育、野兽骑行等据说都在准备打造自己的自行车赛事IP。

虽然,我是说虽然,很多人对此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耸耸肩:这些都是泡沫,何况登上领奖台的永远都是那么几支车队和几个人。好吧,好吧,我们暂且不说如今汗牛充栋的比赛有什么问题,难道我们就不能向好的方面去看看?笔者相信随着比赛数量的增多,质量的提高(注意,我是我说相对的提高,比起前几年,现在的比赛组织确实在一点点改善中)会让更多人(奖金或许也是一定的因素)关注和参与这项运动。量变引起质变,如果连量都没有了,那这项运动真的要玩完了。

五月二十九号这一天,全国各地稍微有点名气的自行车赛事共有13场——这还不是最多的一天,五月的最后一周据统计有超过22场赛事,这可难坏了骑乐网的记者和编辑,尤其是在中国自行车联赛新沂站和环赛里木湖自行车赛两者我们纠结了半天,有限的人力最终决定调往新沂,毕竟这个顶着国字号的赛事(或许是主流运动中唯一官方承认,由民间举办的“国字号”赛事。)已经成为骑乐网重要的新闻源热点,并且集中了国内业余/专业自行车赛那些最熠熠生辉的角色,从胡浩、张利、孔文生到王美银、马光通、黄恩、赵京彪,无疑他们是中国公路自行车运动的明星。那么作为媒体自然而然的就会跑到产生有明星话题效应的比赛中进行报道。

中国自行车联赛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年的时间,从单一的业余组别设置到现在加入专业组;从入门级的赛道设置到现在具有较高水准的线路规划;从流动性极大的赛事安排到现在日趋固定职业的模式设置;从选手最初玩票性质的参与到现在愈发的重视,整体来看中自联比赛的魅力逐渐显现,现在已然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业余自行车赛事。对此骑乐网采访了中自联赛事的负责人之一的马小田,这位从起初对自行车并不感冒,到如今成为专业车迷的北京男人直言: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打造中国最职业的自行车比赛。着大概也是他们去设置专业组的初衷之一吧。

诚然,中国自行车联赛还未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我们媒体还是车队、车手都有这样那样的吐槽,比如之前骑乐网采访烈风-凯路仕车队曾庆龙时他提的很多意见:“我们希望中自联比赛会更好,我们甚至愿意为中自联比赛牺牲其它的比赛。不过,其实这几天我和车队反馈了一些中自联的信息,我认为中自联赛事有些地方需要再改善。比如后勤器材车的缺乏,比如希望设置冲刺积分、爬坡积分等。”对此赛事主办方也有他们的苦衷,毕竟这个比赛还是很年轻,他们的团队无论从执行还是到磨合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有些东西因为客观原因他们也需要斟酌再三,好在各种意见他们还是听的进去,马小田就表示他们会在车队、车手提供的反馈与主办方的实际能力范围以内去逐步完善中自联比赛,笔者不能说就相信他们百分百做到,但乐见其成。

作为曾经组织过许多自行车比赛的业内人,笔者还是能理解他们的情况,就以公路赛为例:一条线路的选择不但要考虑竞技层面,还要考虑所在地的政治、文化、安全层面,如此大的运动范围是其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一两百公里,尤其举办地一般还是在人口稠密区,他们要考虑的问题的确很多。之前千岛湖站就曾发生安全问题,到了新沂站整个中自联团队如临大敌,骑乐网记者26号来到新沂的当天,就能感受到他们团队为了比赛进行各种忙碌的准备,比赛的两天又是雨天,更让他们团队成员从上到下时刻紧绷着一根线。骑乐网记者私下询问中自联团队的工作人员:你们最担心什么?她叹了一口气,“当然是安全啦。”这大概也是民间赛事最大的桎梏吧——因为安全问题,所以任何在我们外人看来应该具备的条件却不能百分百满足,比如队车跟车。

有位车队赞助商私下和笔者说,他们还是很认可这项比赛的。笔者问为什么?因为它有极强的媒体效应啊,“比如我们没给过骑乐网广告费,但是你们文章里却少不了我们的名字。”他略显得意地说道。是啊,笔者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明星和规模效应,所以从央视这种“巨无霸”到我们这种“小不点”都会去报道中国自行车联赛,所以现在笔者周围很多朋友都会问:烈风是国产品牌吗?高士特的车怎么样?鑫振发是干嘛的?智美是电视做广告的那个?快客不是便利店吗(上海的便利店品牌)?不知道这对我们媒体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对于中自联,对于品牌方,对于车手无疑这是好事,一个覆盖全年的赛事,从全国到地方到细分行业的各个领域媒体都会关注他们,有了更多关注,才会有更多的参与基数,才能真正的发展好这项运动。

回过头我们要认真思忖一番,职业化的赛事应该是怎样的?最起码要建立一套车队(俱乐部)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与标准,目前这是中自联比起其它自行车赛事做的好也是她不足的一个关键点。说她做的比其它自行车赛事做的好,那是因为,拜托,其它比赛有稳定的车队(俱乐部)运作模式吗?是的,我知道没有固定的赞助商,任何车队的组建都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赛事真的只能称为“业余玩票”赛,中自联这点还是要好于国内其它业余联赛;说她不足,那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这么一套规范化的体系。虽然笔者知道有些困难,但还是希望中自联以及国内其它赛事能学习UCI或者英超、中超、NBA那样建立真正的联赛制度。无论是中自联还是其它比赛,不能为了单纯迎合别人或拉人气、凑人数就放弃自己的初心——做真正职业化的自行车赛。

中自联第三站比赛将会在新疆天山举行,因为路途遥远,成本较高,所以本次主办方还拿出一笔费用作为补贴,根据官方现在释出的预告片来看,天山的赛道设置挺能激发车手奔驰地欲望,加上一定程度的高海拔,不知道这次对于传统豪强会不会产生一定冲击。总之中自联的比赛已经成为骑乐网最为关注的国内赛事之一,我们将会持续关注这项赛事的未来发展情况,如果不出意外我们也会出现在7月份的天山,亲睹这项赛事与壮美西域风情是如何的结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业余到职业,一个成熟自行车联赛任重道远

中国自行车联赛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年的时间,整体来看中自联比赛的魅力逐渐显现,现在已然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业余自行车赛事。

环青海湖、环中国、环海南、环平潭等赛事现在都依靠自己的赛事IP推出了各自的系列联赛,加上这两年也日臻成熟的中国自行车联赛,整个国内的业余自行车赛事出现了井喷式地增长。接下来包括智美体育、乐视体育、野兽骑行等据说都在准备打造自己的自行车赛事IP。

虽然,我是说虽然,很多人对此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耸耸肩:这些都是泡沫,何况登上领奖台的永远都是那么几支车队和几个人。好吧,好吧,我们暂且不说如今汗牛充栋的比赛有什么问题,难道我们就不能向好的方面去看看?笔者相信随着比赛数量的增多,质量的提高(注意,我是我说相对的提高,比起前几年,现在的比赛组织确实在一点点改善中)会让更多人(奖金或许也是一定的因素)关注和参与这项运动。量变引起质变,如果连量都没有了,那这项运动真的要玩完了。

五月二十九号这一天,全国各地稍微有点名气的自行车赛事共有13场——这还不是最多的一天,五月的最后一周据统计有超过22场赛事,这可难坏了骑乐网的记者和编辑,尤其是在中国自行车联赛新沂站和环赛里木湖自行车赛两者我们纠结了半天,有限的人力最终决定调往新沂,毕竟这个顶着国字号的赛事(或许是主流运动中唯一官方承认,由民间举办的“国字号”赛事。)已经成为骑乐网重要的新闻源热点,并且集中了国内业余/专业自行车赛那些最熠熠生辉的角色,从胡浩、张利、孔文生到王美银、马光通、黄恩、赵京彪,无疑他们是中国公路自行车运动的明星。那么作为媒体自然而然的就会跑到产生有明星话题效应的比赛中进行报道。

中国自行车联赛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年的时间,从单一的业余组别设置到现在加入专业组;从入门级的赛道设置到现在具有较高水准的线路规划;从流动性极大的赛事安排到现在日趋固定职业的模式设置;从选手最初玩票性质的参与到现在愈发的重视,整体来看中自联比赛的魅力逐渐显现,现在已然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业余自行车赛事。对此骑乐网采访了中自联赛事的负责人之一的马小田,这位从起初对自行车并不感冒,到如今成为专业车迷的北京男人直言: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打造中国最职业的自行车比赛。着大概也是他们去设置专业组的初衷之一吧。

诚然,中国自行车联赛还未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我们媒体还是车队、车手都有这样那样的吐槽,比如之前骑乐网采访烈风-凯路仕车队曾庆龙时他提的很多意见:“我们希望中自联比赛会更好,我们甚至愿意为中自联比赛牺牲其它的比赛。不过,其实这几天我和车队反馈了一些中自联的信息,我认为中自联赛事有些地方需要再改善。比如后勤器材车的缺乏,比如希望设置冲刺积分、爬坡积分等。”对此赛事主办方也有他们的苦衷,毕竟这个比赛还是很年轻,他们的团队无论从执行还是到磨合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有些东西因为客观原因他们也需要斟酌再三,好在各种意见他们还是听的进去,马小田就表示他们会在车队、车手提供的反馈与主办方的实际能力范围以内去逐步完善中自联比赛,笔者不能说就相信他们百分百做到,但乐见其成。

作为曾经组织过许多自行车比赛的业内人,笔者还是能理解他们的情况,就以公路赛为例:一条线路的选择不但要考虑竞技层面,还要考虑所在地的政治、文化、安全层面,如此大的运动范围是其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一两百公里,尤其举办地一般还是在人口稠密区,他们要考虑的问题的确很多。之前千岛湖站就曾发生安全问题,到了新沂站整个中自联团队如临大敌,骑乐网记者26号来到新沂的当天,就能感受到他们团队为了比赛进行各种忙碌的准备,比赛的两天又是雨天,更让他们团队成员从上到下时刻紧绷着一根线。骑乐网记者私下询问中自联团队的工作人员:你们最担心什么?她叹了一口气,“当然是安全啦。”这大概也是民间赛事最大的桎梏吧——因为安全问题,所以任何在我们外人看来应该具备的条件却不能百分百满足,比如队车跟车。

有位车队赞助商私下和笔者说,他们还是很认可这项比赛的。笔者问为什么?因为它有极强的媒体效应啊,“比如我们没给过骑乐网广告费,但是你们文章里却少不了我们的名字。”他略显得意地说道。是啊,笔者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明星和规模效应,所以从央视这种“巨无霸”到我们这种“小不点”都会去报道中国自行车联赛,所以现在笔者周围很多朋友都会问:烈风是国产品牌吗?高士特的车怎么样?鑫振发是干嘛的?智美是电视做广告的那个?快客不是便利店吗(上海的便利店品牌)?不知道这对我们媒体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对于中自联,对于品牌方,对于车手无疑这是好事,一个覆盖全年的赛事,从全国到地方到细分行业的各个领域媒体都会关注他们,有了更多关注,才会有更多的参与基数,才能真正的发展好这项运动。

回过头我们要认真思忖一番,职业化的赛事应该是怎样的?最起码要建立一套车队(俱乐部)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与标准,目前这是中自联比起其它自行车赛事做的好也是她不足的一个关键点。说她做的比其它自行车赛事做的好,那是因为,拜托,其它比赛有稳定的车队(俱乐部)运作模式吗?是的,我知道没有固定的赞助商,任何车队的组建都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赛事真的只能称为“业余玩票”赛,中自联这点还是要好于国内其它业余联赛;说她不足,那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这么一套规范化的体系。虽然笔者知道有些困难,但还是希望中自联以及国内其它赛事能学习UCI或者英超、中超、NBA那样建立真正的联赛制度。无论是中自联还是其它比赛,不能为了单纯迎合别人或拉人气、凑人数就放弃自己的初心——做真正职业化的自行车赛。

中自联第三站比赛将会在新疆天山举行,因为路途遥远,成本较高,所以本次主办方还拿出一笔费用作为补贴,根据官方现在释出的预告片来看,天山的赛道设置挺能激发车手奔驰地欲望,加上一定程度的高海拔,不知道这次对于传统豪强会不会产生一定冲击。总之中自联的比赛已经成为骑乐网最为关注的国内赛事之一,我们将会持续关注这项赛事的未来发展情况,如果不出意外我们也会出现在7月份的天山,亲睹这项赛事与壮美西域风情是如何的结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