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深入推进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措施,进一步便利群众就近看病用药。2021年12月10日,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隆学文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力争到“十四五”末,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能够达到70%左右。
据介绍,我国从2016年启动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5.29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基本覆盖了所有一至三级定点医院,实现每个县都有一家以上的联网定点医疗机构,累计结算人次已经突破了1000万,直接结算率达到60%左右。
此外,目前,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经覆盖了97.6%的统筹区和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91.7%的县都有一家以上的联网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累计结算也突破了1000万人次。
“经过不懈努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即将实现全统筹区覆盖。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我们老百姓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想从打通堵点、破解难点、消除痛点这三个方面来推动住院、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线上和线下都能够实现跨省通办。”隆学文表示。
隆学文介绍,在打通堵点方面,国家医保局针对跨省政策相对比较分散,住院门诊费用地区差异性比较大这一问题,将出台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管理办法;针对异地就医备案难问题,国家医保局将进一步改革优化参保人异地就医备案有关流程和管理制度,让政策更趋统一,让流程更加简易。
在破解难点方面,国家医保局要全力推进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今年年底前,所有统筹地区作为就医地和参保地都能够开通,也就是说双向开通,让群众看病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到明年底,尽快实现每一个县都能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方便老百姓就近就医。同时,有序开展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今年年底前,每个省至少有一个统筹地区开通试点,明年年底前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
在消除痛点方面,隆学文介绍,由于各地客观上存在异地就医报销时部分参保人还不能实现直接结算的问题,对于这部分不能直接结算的门诊费用,国家医保局正在探索研究通过线上渠道,将相关票据和信息从就医地传回到参保地,这样就可以减少老百姓多跑腿递交材料,同时也能够缩短报销时间。
国家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司长王文君表示,目前跨省异地就医人员越来越多,实时结算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对信息化的支撑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国家医保局近年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助力不断提升医保服务水平,实现异地就医备案结算“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装在口袋里的医保营业厅”“搬到家里的医保服务点”。
王文君介绍,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跨省异地就医服务,国家医保局开发了国家医保服务APP,以及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同时也建设了国家医保服务网厅,并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同时,采用了快速的备案方式,简化了备案材料,改进了备案流程。
除此之外,国家医保局还依托生物特征识别、亲情账户等模块,提供刷脸办理、亲属代办等医保服务,并且对APP进行了大字版的适老化改造。目前,国家医保服务APP实名用户已经达到了1.7亿,其中亲情账户9000万,在线成功办理备案近70万人次,助力打通了群众异地就医备案的堵点。
此外,王文君介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时候,数据信息需要在国家、就医省、就医地、参保省、参保地以及定点的医药机构等多个层级进行流转,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了问题,都容易导致跨省直接结算不畅通。
国家医保局为了搭建跨省直接结算快速通道,坚持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原则,全力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率先升级上线了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目前,统一的平台已经在全国接近95%的地市落地应用,系统运转平稳,结算速度比之前提高了3-5倍。
同时,为了提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国家医保局还发布了相应的接口规范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同步建立了系统报错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和错误问题消号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当中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
王文君介绍,在建设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的同时,国家医保局为每一位参保群众都赋予了电子身份标识——医保电子凭证。这个凭证不依托实体卡,可以全国、全渠道办理所有医保业务,有效提高医保业务的办理效率,进一步打通医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一把“金钥匙”。
王文君介绍,目前,医保电子凭证全渠道激活授权用户已超过9.7亿,接入定点医疗机构超过34万家,定点零售药店超过37万家,为跨省异地就医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身份标识,促进群众就医购药从“卡时代”迈进到“码时代”。
王文君表示,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早日全面建成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强化支撑作用,切实提高跨省直接结算的成功率,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医保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