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会好好说话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会好好说话了?

“yyds”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图片来源:Pexels-M/W Studios

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每年年底的网络热词盘点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今年也不例外。 

就在上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它们分别为: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以及强国有我。

其中有些是社会热点,有些是俏皮话,还有些是赛博社会下的文字密码,展示着当代语言文学艺术家的创意与“才华”。

在电商主播的直播间,在段子手的笔下,在呼啸而过的弹幕中,在朋友圈与群聊的对话框里——

“厉害”可以是“yyds”,也可以是“一整个绝绝子爱住了”;“悲伤”不再是“悲伤”,而是“我又emo了”;事情不妙的时候,有时“蚌埠住了”,有时“芭比Q了”......想要抽离其中却发现已经被网络热词完全包裹,只能“破防了”。

最后只能问一句:这届年轻人,为啥不会好好说话了?

这些网络热词,你能看懂几个?

2021年,如果你还在用“老铁666”“加油奥利给”,那说明你已经离当代电子文坛很远了。

而即使是5G高强度冲浪,有时也很难理解这些网络热词的全貌。

例如如今被很多官媒使用的“YYDS”,是“永远滴神”的拼音缩写,用于表达对某人的高度敬佩和崇拜,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屡屡刷屏。

而这个网络流行语最早则是来源于一位因开设网络赌场入狱的游戏主播山泥若之口,原话是“乌兹,永远滴神”,用来夸赞电竞选手Uzi(该选手被粉丝称为“下路的神”)。

“绝绝子”的发展历程更为神奇,是“xx子”文学的衍生体

所谓“xx子”文学最早来源于百度乡村天后吧(即Taylor Swift)的古早梗。

该贴吧前吧主“马七匹”是位男扮女装骗取钱财的奇人,说话喜欢在句尾加一个“子”字,后来吧友便学习他的口头禅用来讽刺马七匹本人。

这个陈年老梗在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播出后重新流行。粉丝们把选手名字缩写成“XX子”,来表达狂热的欣赏与喜爱。

后来,“子”的前缀由名词发展成了形容词,“绝了”变成了“绝绝子”。

“emo”的兴起和网抑云息息相关。这个词本为产生于90年代末00年代初的音乐名词。

emo/ˈiːməʊ/,也叫emocore/ˈiːməʊkɔː/,全称是Emotional Hardcore,即情感硬核,或情感核音乐。

即一种与朋克相似的摇滚乐,但包含更为复杂的改编曲,歌词更多触及情感主题。

emo乐迷常追随情感核时尚,典型形象是穿紧身牛仔裤,蓄黑色长发,以冲动、敏感、忧郁、丧为特征。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没错,不过是穿越到2021年的杀马特之魂罢了。

不懂就问,你们那好好说中文要判几年?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网络流行语像是一种“接头暗号”,默契心照不宣。而对于一些与网络距离较远的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头雾水。今年年中,就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出灵魂拷问——

“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得判几年?”

实际上,如今越来越丰富的网络热词、流行语正是当今时代环境的产物,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

短平快、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加速梗传播

从技术背景上看,网络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加速了语言文字的传播,也让全球各地的人可以跨越空间,居住在同一个虚拟空间下的“地球村”。

所以,一件事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可以迅速了解到相关情况,并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与我有关”,继而,那些有趣的、具有话题性的东西便成为了大家得以进行交流和编排的基础,然后随着参与人数的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大,就在某个群体或者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文化符号,也可以说是一个“梗”。

年轻人寻求差异化、个性化的社交需求是孵化器

此外,当代年轻人寻求差异化、个性化的社交需求正是网络热词和流行语的孵化器。

在过去,地方方言的差异划分着不同地域民族,而如今的网络热词也扮演着识别归属、划分圈层的潜在角色。新媒介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缔结从现实生活向网络平台蔓延,在虚拟空间中建构起新的共同体。

“yyds”和“emo”逐渐变为虚拟文化空间的独特方言,年轻人以此培养默契又借此相识通行,是认同的依据,也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基础。

一方面,全民“造句”、全民“解谜”的“梗”文化符合泛娱乐时代的游戏参与快感。比如“侬是什么垃圾?”“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在编码时巧妙的意义录入、传播时额外的意义赋予、译码时会心的意义读取中,满足了年轻人寻求差异化与个性化的社交需求。

另一方面,看似粗俗白话的网络热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语言系统的解构和反叛。

不管是简写、拼音还是谐音梗,这些与庄严稳重的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符码编译方式,是年轻人表达自我的通道,也体现出他们对于网络话语权的改写、争夺与反哺。

失范的网络狂欢缺乏有效引导控制

虽然所谓的梗与网络热词是时代语境下的正常现象,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种谐音梗无异于“飞来横祸”,是实实在在的误解与伤害。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当网络热词滥用的负面影响呈现出来时,便会导致言语上的暴力、行为上的失范以及道德上的迷失。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会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一旦缺乏有效控制,就会对网络社区的正向风气产生极强的破坏力。

重振汉字荣光,应疏不应堵

回首过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网络热词”自古以来都始终存在。在古代,它们被称为成语和歇后语,而在现代,也演化出了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例如“俗语”、“俏皮话”,甚至是“火星文”。

这正是汉字兼容并包、升级进步的一种体现。

但对于在此过程中伴生的问题,有关部门实应疏不应堵,在管理过程中,要做的不是“消灭”网络流行语,而是在流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保留年轻人对汉字的敬畏感与正确认知。对其施予引导与规勉以营造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让如今的网络环境保持活力,持续发展。

部分资料来源:知鸦、BB姬、Vista看天下、媒体与语言、 青年记者

美编:张童 推广:杨晓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会好好说话了?

“yyds”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图片来源:Pexels-M/W Studios

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每年年底的网络热词盘点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今年也不例外。 

就在上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它们分别为: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以及强国有我。

其中有些是社会热点,有些是俏皮话,还有些是赛博社会下的文字密码,展示着当代语言文学艺术家的创意与“才华”。

在电商主播的直播间,在段子手的笔下,在呼啸而过的弹幕中,在朋友圈与群聊的对话框里——

“厉害”可以是“yyds”,也可以是“一整个绝绝子爱住了”;“悲伤”不再是“悲伤”,而是“我又emo了”;事情不妙的时候,有时“蚌埠住了”,有时“芭比Q了”......想要抽离其中却发现已经被网络热词完全包裹,只能“破防了”。

最后只能问一句:这届年轻人,为啥不会好好说话了?

这些网络热词,你能看懂几个?

2021年,如果你还在用“老铁666”“加油奥利给”,那说明你已经离当代电子文坛很远了。

而即使是5G高强度冲浪,有时也很难理解这些网络热词的全貌。

例如如今被很多官媒使用的“YYDS”,是“永远滴神”的拼音缩写,用于表达对某人的高度敬佩和崇拜,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屡屡刷屏。

而这个网络流行语最早则是来源于一位因开设网络赌场入狱的游戏主播山泥若之口,原话是“乌兹,永远滴神”,用来夸赞电竞选手Uzi(该选手被粉丝称为“下路的神”)。

“绝绝子”的发展历程更为神奇,是“xx子”文学的衍生体

所谓“xx子”文学最早来源于百度乡村天后吧(即Taylor Swift)的古早梗。

该贴吧前吧主“马七匹”是位男扮女装骗取钱财的奇人,说话喜欢在句尾加一个“子”字,后来吧友便学习他的口头禅用来讽刺马七匹本人。

这个陈年老梗在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播出后重新流行。粉丝们把选手名字缩写成“XX子”,来表达狂热的欣赏与喜爱。

后来,“子”的前缀由名词发展成了形容词,“绝了”变成了“绝绝子”。

“emo”的兴起和网抑云息息相关。这个词本为产生于90年代末00年代初的音乐名词。

emo/ˈiːməʊ/,也叫emocore/ˈiːməʊkɔː/,全称是Emotional Hardcore,即情感硬核,或情感核音乐。

即一种与朋克相似的摇滚乐,但包含更为复杂的改编曲,歌词更多触及情感主题。

emo乐迷常追随情感核时尚,典型形象是穿紧身牛仔裤,蓄黑色长发,以冲动、敏感、忧郁、丧为特征。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没错,不过是穿越到2021年的杀马特之魂罢了。

不懂就问,你们那好好说中文要判几年?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网络流行语像是一种“接头暗号”,默契心照不宣。而对于一些与网络距离较远的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头雾水。今年年中,就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出灵魂拷问——

“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得判几年?”

实际上,如今越来越丰富的网络热词、流行语正是当今时代环境的产物,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

短平快、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加速梗传播

从技术背景上看,网络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加速了语言文字的传播,也让全球各地的人可以跨越空间,居住在同一个虚拟空间下的“地球村”。

所以,一件事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可以迅速了解到相关情况,并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与我有关”,继而,那些有趣的、具有话题性的东西便成为了大家得以进行交流和编排的基础,然后随着参与人数的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大,就在某个群体或者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文化符号,也可以说是一个“梗”。

年轻人寻求差异化、个性化的社交需求是孵化器

此外,当代年轻人寻求差异化、个性化的社交需求正是网络热词和流行语的孵化器。

在过去,地方方言的差异划分着不同地域民族,而如今的网络热词也扮演着识别归属、划分圈层的潜在角色。新媒介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缔结从现实生活向网络平台蔓延,在虚拟空间中建构起新的共同体。

“yyds”和“emo”逐渐变为虚拟文化空间的独特方言,年轻人以此培养默契又借此相识通行,是认同的依据,也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基础。

一方面,全民“造句”、全民“解谜”的“梗”文化符合泛娱乐时代的游戏参与快感。比如“侬是什么垃圾?”“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在编码时巧妙的意义录入、传播时额外的意义赋予、译码时会心的意义读取中,满足了年轻人寻求差异化与个性化的社交需求。

另一方面,看似粗俗白话的网络热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语言系统的解构和反叛。

不管是简写、拼音还是谐音梗,这些与庄严稳重的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符码编译方式,是年轻人表达自我的通道,也体现出他们对于网络话语权的改写、争夺与反哺。

失范的网络狂欢缺乏有效引导控制

虽然所谓的梗与网络热词是时代语境下的正常现象,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种谐音梗无异于“飞来横祸”,是实实在在的误解与伤害。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当网络热词滥用的负面影响呈现出来时,便会导致言语上的暴力、行为上的失范以及道德上的迷失。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会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一旦缺乏有效控制,就会对网络社区的正向风气产生极强的破坏力。

重振汉字荣光,应疏不应堵

回首过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网络热词”自古以来都始终存在。在古代,它们被称为成语和歇后语,而在现代,也演化出了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例如“俗语”、“俏皮话”,甚至是“火星文”。

这正是汉字兼容并包、升级进步的一种体现。

但对于在此过程中伴生的问题,有关部门实应疏不应堵,在管理过程中,要做的不是“消灭”网络流行语,而是在流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保留年轻人对汉字的敬畏感与正确认知。对其施予引导与规勉以营造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让如今的网络环境保持活力,持续发展。

部分资料来源:知鸦、BB姬、Vista看天下、媒体与语言、 青年记者

美编:张童 推广:杨晓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