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人存出行障碍,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怎么做?

出行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已经深入到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公共交通、私家车以外,网约车、出租车等也是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然而,还有一些人群,由于视力问题或者不熟悉手机等科技产品,难以像普通人那样享受网约车、出租车、公共交通带来的便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11月1日起,《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正式施行,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保障,该条例从公共出行设置建设到移动无障碍互联网设计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意见。

此外,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专班办公室近日也公布了北京无障碍出行建设的最新紧张,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地铁和公交为骨干、连贯畅通的无障碍交通出行体系,尽可能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可以独立出行。

除了公共交通以外,老年人、残疾人士对网约车的需求也十分大,为了改善打车市场,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指导网约车平台增加“一键叫车”功能,方便老年人使用。国内多家网约车企业也不断调整自身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出行需求。

无障碍建设取得新进展

随着冬残奥会开幕的临近,北京冬残奥会和冬残奥会各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同时,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走向更广泛的群体。

据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专班办公室透露,经过三年整治,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新成效,除了冬奥赛事和服务保障相关区域实现无障碍化外,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也基本实现了无障碍化,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0.7万个,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

交通出行方面,北京城区共1.2万辆公交车升级为“无障碍车辆”,改造公交站台1200个,地铁1、2号线等老线进行无障碍提升,配置无障碍出租车500余辆,新建交通枢纽、地铁站全面无障碍化,形成以地铁和公交为骨干的无障碍交通出行体系,保障更多残疾人、老年人可以独立出行。

另外,从11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施行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其中也提到了如何让移动互联网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提供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便利。条例指出,支持无障碍地图产品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推进社交通讯、生活购物、旅游出行等领域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障碍设计。

而针对冬残奥会的相关部署,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公科介绍称,交通设施无障碍升级改造12月完成。同时,截至11月22日,北京市交通委已完成冬场道路排查,涉及1000处盲、坡道和10处公交站台。地铁老线车站无故障设施、59部爬楼车、142部电梯平台改造后期将全部完成。智能公交导乘系统建设方案制定完成,“北京交通APP”上添加了无基础信息,并将逐步调整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确保年底前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率达80%。

随着上述公共出行设施无障碍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法完善、老年人群、残疾人群等的出行也得到了保障。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指出,北京2022年冬残奥布里继北京2008年残奥会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无障碍意识、提升城市无障碍设施水平、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中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则从更为实际的角度分析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他指出,无障碍设施与信息建设到位了,就会大大避免后期重复拆、建等浪费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某个地区无障碍环境很完善,可以让一些出行不便的群体,通过无障碍设施安全舒适自如出入,吸引了游客,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无障碍智能产品等蕴含着庞大的市场潜能,只是以前被忽略,尚没有被挖掘,现在应当被转化为效能。”吕世明说道。

实际上,我国具有庞大的现实和潜在障碍人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2.5亿人,而残疾人数量达到8500万,二者总数超3亿人。对他们来说,无障碍正像一个走向出行、康复就业、休闲娱乐等领域的“通票”,只有无障碍建设做好了,这些人群的生活和工作才能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吕世明所预判的市场潜能被挖掘的目标。

带着导盲犬乘坐网约车

出行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无法避免的活动,对一般人来说,现代化的建设为人们日常的出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但对于视障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来说,如何靠自己顺利出门,并不是那么容易。包括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网约车市场,对他们而言,其实是道难题。

在一家专门针对视障人群的有声社区做主播的陈晓,不仅需要常规的上下班,还常常接到活动邀约,或者参加一些视障人群的户外活动、分享会等,这种工作和生活节奏让陈晓必须走出家门,去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对陈晓来说,这才是正常的生活。

另一位在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公司做销售的杨康,每天都要去单位上班,同时他也是一位钢琴调音师,闲暇时间会接到一些上门调音的工作,除此之外,杨康每周还要给小朋友教授钢琴课。因此,杨康几乎每天都需要外出,有时候是自己的母亲开车接送,有时候则做公交或者地铁,遇到不熟悉的目的地时,还是打车更方便一些。

然而,被拒载等情况却时常发生。陈晓此前就因为和司机之间隔了一个栅栏,而导致司机没有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就开车走了,陈晓和他的朋友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等了十多分钟才反应过来。

不仅如此,陈晓和杨康都拥有了一只导盲犬,这与盲杖出行比起来,意义更为重要。然而,由于携带了导盲犬,反倒经常被拒载。“司机会担心这是不是导盲犬,或者狗会不会咬人,会不会把车弄脏,影响下一位乘客。”陈晓说道。

像陈晓和杨康这样的视障人士不在少数。根据中国残联数据统计,目前全国视障人群约为1750万。面对日常出行的需求,这类人群通常需要家人朋友陪同,或者代叫出租车、网约车,但这种方式过于麻烦,难以满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条例规定,视力残疾人持视力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相关企业也在采取行动。滴滴从去年9月份上线了“无障碍出行服务”,首期面向导盲犬用户开展服务,帮助携带认证导盲犬的乘客可以找到车、不被拒载、顺利完成出行。为了能够让司机师傅多一分理解,滴滴针对这些用户会优先派单,并通过语音播报和短信形式,提醒司机为携带导盲犬的乘客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了激励司机给视障人群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司机在完成相应订单后还可以获得10元公益奖励。

自此之后,由于滴滴将乘客的信息提前介绍给司机,省去了视障乘客很多麻烦。而在以往,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拒载,陈晓和杨康都选择在上车前提前和司机沟通,告知携带导盲犬的事情,以此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陈晓介绍说,近来自己打车时,司机常常会主动下车找到自己,引导至车上,如果遇到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司机也会主动解决问题。

“我做网约车三年了,之前也碰到过一些视障人群打车的情况,自己心里也是很想帮助他,有的时候遇到恶劣天气,很想捎他们一段路。因此去年滴滴上线了这个服务之后,我就加入了。”滴滴司机常闯林说道。“做了这件事之后,莫名感觉到心里很舒服,感觉为社会尽了一份力。”在他看来,这种技术上的衔接解决了以往面对特殊群体不知道该如何帮助的窘境。

据悉,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80万滴滴司机完成了“无障碍服务”认证,认证后的司机须承诺不拒载携带导盲犬的乘客,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现在比原来好处多很多,希望更多的司机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对视障人群多理解一些,让他们能够看到其实我们的出行能力是很强的,可以和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我们。”杨康说。

互联网不能落下老年人

如今,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老年群体也是现代户出行服务中的边缘群体,数字鸿沟让这些人群没有办法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影响日常的出行。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4298590人,占19.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12060人,占13.3%。

一直在北京开网约车的常闯林介绍说,自己经常碰到老年乘客,可能因为定位不准确、腿脚不便利等问题导致老年人乘车十分不便,这时就需要司机多些耐心,找到老年乘客,或者帮助他们上车、下车。他还表示,在日常的工作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很多时候都是家人代叫,“我100单里可能有7、8单都是老年人。”常闯林说。

面对这些群体的出行,《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作出了相关规定。比如考虑到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比例数量有限,为了优先保障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条例明确公共停车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专门用于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停放。

在打车方面,交通运输部制定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指出,在1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保持巡游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指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方便老年人使用。

实际上,相关企业已经展开了行动。滴滴等各家网约车等也陆续针对老年人推出了“一键叫车”服务,方便老年人使用叫车App。据报道,通过这一新的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叫车热线代叫,也可以联系在线客服代叫。

相应的界面也更加适合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此外,通过提供“一键叫车”服务的小程序,用户可提前输入超市、学校、住宿住址、医院等10个常用地点,让叫车流程更加便捷。如今,随着服务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了这样的服务。

此外,为了方便老年人出行,规划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重要商业区等场所设置出租车候客点、临时停靠点。逐步实现老年人凭身份证、社保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优化道路客运站、轨道交通站点等窗口服务,方便老年人现场购票、打印票证等。加快低地板公交车、无障碍出租汽车应用,完善适老化出行服务标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不仅体现在出行上, 在多个互联网的使用上,“数字鸿沟”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过,近日,中国残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普及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开展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无障碍化评级评价,支持研发生产科技水平高、性价比优的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

一系列的规划完善了老年人所面对的居住环境,“数字鸿沟”也正在被一一打破,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满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3亿人存出行障碍,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怎么做?

出行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已经深入到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公共交通、私家车以外,网约车、出租车等也是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然而,还有一些人群,由于视力问题或者不熟悉手机等科技产品,难以像普通人那样享受网约车、出租车、公共交通带来的便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11月1日起,《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正式施行,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保障,该条例从公共出行设置建设到移动无障碍互联网设计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意见。

此外,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专班办公室近日也公布了北京无障碍出行建设的最新紧张,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地铁和公交为骨干、连贯畅通的无障碍交通出行体系,尽可能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可以独立出行。

除了公共交通以外,老年人、残疾人士对网约车的需求也十分大,为了改善打车市场,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指导网约车平台增加“一键叫车”功能,方便老年人使用。国内多家网约车企业也不断调整自身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出行需求。

无障碍建设取得新进展

随着冬残奥会开幕的临近,北京冬残奥会和冬残奥会各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同时,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走向更广泛的群体。

据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专班办公室透露,经过三年整治,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新成效,除了冬奥赛事和服务保障相关区域实现无障碍化外,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也基本实现了无障碍化,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0.7万个,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

交通出行方面,北京城区共1.2万辆公交车升级为“无障碍车辆”,改造公交站台1200个,地铁1、2号线等老线进行无障碍提升,配置无障碍出租车500余辆,新建交通枢纽、地铁站全面无障碍化,形成以地铁和公交为骨干的无障碍交通出行体系,保障更多残疾人、老年人可以独立出行。

另外,从11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施行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其中也提到了如何让移动互联网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提供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便利。条例指出,支持无障碍地图产品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推进社交通讯、生活购物、旅游出行等领域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障碍设计。

而针对冬残奥会的相关部署,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公科介绍称,交通设施无障碍升级改造12月完成。同时,截至11月22日,北京市交通委已完成冬场道路排查,涉及1000处盲、坡道和10处公交站台。地铁老线车站无故障设施、59部爬楼车、142部电梯平台改造后期将全部完成。智能公交导乘系统建设方案制定完成,“北京交通APP”上添加了无基础信息,并将逐步调整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确保年底前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率达80%。

随着上述公共出行设施无障碍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法完善、老年人群、残疾人群等的出行也得到了保障。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指出,北京2022年冬残奥布里继北京2008年残奥会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无障碍意识、提升城市无障碍设施水平、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中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则从更为实际的角度分析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他指出,无障碍设施与信息建设到位了,就会大大避免后期重复拆、建等浪费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某个地区无障碍环境很完善,可以让一些出行不便的群体,通过无障碍设施安全舒适自如出入,吸引了游客,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无障碍智能产品等蕴含着庞大的市场潜能,只是以前被忽略,尚没有被挖掘,现在应当被转化为效能。”吕世明说道。

实际上,我国具有庞大的现实和潜在障碍人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2.5亿人,而残疾人数量达到8500万,二者总数超3亿人。对他们来说,无障碍正像一个走向出行、康复就业、休闲娱乐等领域的“通票”,只有无障碍建设做好了,这些人群的生活和工作才能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吕世明所预判的市场潜能被挖掘的目标。

带着导盲犬乘坐网约车

出行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无法避免的活动,对一般人来说,现代化的建设为人们日常的出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但对于视障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来说,如何靠自己顺利出门,并不是那么容易。包括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网约车市场,对他们而言,其实是道难题。

在一家专门针对视障人群的有声社区做主播的陈晓,不仅需要常规的上下班,还常常接到活动邀约,或者参加一些视障人群的户外活动、分享会等,这种工作和生活节奏让陈晓必须走出家门,去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对陈晓来说,这才是正常的生活。

另一位在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公司做销售的杨康,每天都要去单位上班,同时他也是一位钢琴调音师,闲暇时间会接到一些上门调音的工作,除此之外,杨康每周还要给小朋友教授钢琴课。因此,杨康几乎每天都需要外出,有时候是自己的母亲开车接送,有时候则做公交或者地铁,遇到不熟悉的目的地时,还是打车更方便一些。

然而,被拒载等情况却时常发生。陈晓此前就因为和司机之间隔了一个栅栏,而导致司机没有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就开车走了,陈晓和他的朋友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等了十多分钟才反应过来。

不仅如此,陈晓和杨康都拥有了一只导盲犬,这与盲杖出行比起来,意义更为重要。然而,由于携带了导盲犬,反倒经常被拒载。“司机会担心这是不是导盲犬,或者狗会不会咬人,会不会把车弄脏,影响下一位乘客。”陈晓说道。

像陈晓和杨康这样的视障人士不在少数。根据中国残联数据统计,目前全国视障人群约为1750万。面对日常出行的需求,这类人群通常需要家人朋友陪同,或者代叫出租车、网约车,但这种方式过于麻烦,难以满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条例规定,视力残疾人持视力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相关企业也在采取行动。滴滴从去年9月份上线了“无障碍出行服务”,首期面向导盲犬用户开展服务,帮助携带认证导盲犬的乘客可以找到车、不被拒载、顺利完成出行。为了能够让司机师傅多一分理解,滴滴针对这些用户会优先派单,并通过语音播报和短信形式,提醒司机为携带导盲犬的乘客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了激励司机给视障人群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司机在完成相应订单后还可以获得10元公益奖励。

自此之后,由于滴滴将乘客的信息提前介绍给司机,省去了视障乘客很多麻烦。而在以往,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拒载,陈晓和杨康都选择在上车前提前和司机沟通,告知携带导盲犬的事情,以此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陈晓介绍说,近来自己打车时,司机常常会主动下车找到自己,引导至车上,如果遇到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司机也会主动解决问题。

“我做网约车三年了,之前也碰到过一些视障人群打车的情况,自己心里也是很想帮助他,有的时候遇到恶劣天气,很想捎他们一段路。因此去年滴滴上线了这个服务之后,我就加入了。”滴滴司机常闯林说道。“做了这件事之后,莫名感觉到心里很舒服,感觉为社会尽了一份力。”在他看来,这种技术上的衔接解决了以往面对特殊群体不知道该如何帮助的窘境。

据悉,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80万滴滴司机完成了“无障碍服务”认证,认证后的司机须承诺不拒载携带导盲犬的乘客,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现在比原来好处多很多,希望更多的司机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对视障人群多理解一些,让他们能够看到其实我们的出行能力是很强的,可以和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我们。”杨康说。

互联网不能落下老年人

如今,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老年群体也是现代户出行服务中的边缘群体,数字鸿沟让这些人群没有办法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影响日常的出行。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4298590人,占19.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12060人,占13.3%。

一直在北京开网约车的常闯林介绍说,自己经常碰到老年乘客,可能因为定位不准确、腿脚不便利等问题导致老年人乘车十分不便,这时就需要司机多些耐心,找到老年乘客,或者帮助他们上车、下车。他还表示,在日常的工作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很多时候都是家人代叫,“我100单里可能有7、8单都是老年人。”常闯林说。

面对这些群体的出行,《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作出了相关规定。比如考虑到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比例数量有限,为了优先保障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条例明确公共停车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专门用于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停放。

在打车方面,交通运输部制定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指出,在1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保持巡游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指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方便老年人使用。

实际上,相关企业已经展开了行动。滴滴等各家网约车等也陆续针对老年人推出了“一键叫车”服务,方便老年人使用叫车App。据报道,通过这一新的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叫车热线代叫,也可以联系在线客服代叫。

相应的界面也更加适合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此外,通过提供“一键叫车”服务的小程序,用户可提前输入超市、学校、住宿住址、医院等10个常用地点,让叫车流程更加便捷。如今,随着服务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了这样的服务。

此外,为了方便老年人出行,规划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重要商业区等场所设置出租车候客点、临时停靠点。逐步实现老年人凭身份证、社保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优化道路客运站、轨道交通站点等窗口服务,方便老年人现场购票、打印票证等。加快低地板公交车、无障碍出租汽车应用,完善适老化出行服务标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不仅体现在出行上, 在多个互联网的使用上,“数字鸿沟”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过,近日,中国残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普及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开展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无障碍化评级评价,支持研发生产科技水平高、性价比优的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

一系列的规划完善了老年人所面对的居住环境,“数字鸿沟”也正在被一一打破,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满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