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明一
12月14日,全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在临沂市兰陵县召开。
推进会采取观摩与会议并行的方式,当日上午,与会人员到苍山街道压油沟村、南码头村、宅基地改革审批监管系统大厅、西大埠村,卞庄街道代村等地进行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兰陵县宅基地改革工作经验。在下午召开的会议上,与会人员观看《兰陵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宣传片》,随后,兰陵、平度、寒亭、汶上、禹城五个试点县依次上台做汇报交流。
对于“东道主”兰陵县而言,这是一次学习兄弟县区经验、推进工作的难得机遇。
2020年9月,兰陵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是全省5个试点县之一。承担试点改革以来,兰陵县坚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抵押制度、审批制度,以及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监管机制等7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累计完成闲置宅基地综合利用1430余亩,有偿退出295.36亩,使用权流转157.78亩,实现农村宅改质量与速度双赢的新局面。

因地制宜,稳妥推进改革试点
在深入推进宅改事业中,试点改革看似是一项具体业务工作,但实际上非常复杂、敏感,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工作推进过程中,兰陵县把宅改作为年度改革“头号工程”,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县委常委主抓、分管农业副县长具体抓,在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行政审批、综合行政执法、农业农村等部门抽调12名骨干人员组建了县级工作专班,指导有关镇街、社区(村居)成立推进专班,形成了完整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兰陵县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指导意见、暂行办法等文件,推动建立完备的宅基地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确保改革有章可循。针对宅改工作离不开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工作开展以来,兰陵县先后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聘请专业技术公司开展了基础信息调查、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并开展了闲置宅基地综合利用,每亩补贴1万元,推动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事实上,宅改工作本质在于需要在亲近群众中赢得群众,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是稳妥推进改革试点的关键,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了解宅改工作在农村的真实情况和政策反馈情况。
为此,兰陵县锚定“三个坚持”(坚持村民自治,因地制宜,公开公正),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资格权认定、有偿使用费收取、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采取“一事一议”解决方式,重大事项全部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商讨、研究、决定,不搞包办代办。比如,对有偿使用费用的分配,兰陵县要求必须全部用于本村自愿有偿退出的资金补偿、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惠民事项。
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兼顾农民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特别是对一户多宅、超面积占用、违法建房等问题深入分析、分类处置,确保改革稳慎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实践中,兰陵县建立了“多方会审”制度,由乡镇宅改办、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和第三方专业技术团队对村集体宅基地情况逐户认定,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会审过程中,鼓励村民参会旁听,主动参与村庄事务管理,凸显村民在宅改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做到认定源头从严把关、认定结果公开透明。
多部门协同,稳定宅改公正公平
宅改试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单靠一个部门难以有效推进,必须整合力量,全面凝聚工作合力。兰陵县建立了数据共享机制,充分整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公安、农业农村等各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料,由技术单位以村为单元形成初步调查数据结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村级档案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图、村级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成果册等,高质量守好了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第一道关口”。
同时,兰陵县指导有关镇街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一窗受理、联审联办”的审批管理机制,明确审批中各部门工作职责,实行“一站式”办理,为农民群众在宅基地审批上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将《宅基地批准书》《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两证合一,推出新的《兰陵县农村宅基地(规划许可)批准书》。目前,全县17个乡镇(街道)均在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宅基地审批窗口、配备了专职审批人员(共计56名)。
值得一提的是,兰陵县通过组织多次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农村宅基地执法座谈会,探索宅基地执法新路径,将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相关执法权下放乡镇政府,并建立完善宅基地执法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探索推进执法下沉,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执法办案水平。
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管理薄弱,面积超标准、私下转让等违规违法现象比较普遍,不仅造成农村土地资源浪费,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兰陵县坚持依法依规管理,用制度规范流程、用流程规范行为,努力推动宅改向规范化发展。
近年来,县宅改办制定印发了资格权认定流程、宅基地有偿(无偿)退出等规范性文件,指导镇街、社区(村庄)在制度制定、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接受群众监督。
根据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宅基地相关技术标准,兰陵县在全省率先建立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包括:三权信息管理、联合审批、综合监管、宅基地管理一张图、综合利用、政策发布等功能模块),通过宅基地审批APP程序完成宅基地线上申请审批,推动了宅基地申请、审批、流转、退出等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这里探索建立了487人的村级宅基地管理员队伍,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各村设置2名宅基地监督管理员,对发现的疑似违建,立即记录取证、及时制止,并上报镇宅改办进行调查核实,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创新举措,积极拓宽工作路径
事实上,宅改亦是一项需要在探索创新中实现创新的工作。对兰陵县而言,宅改工作是新事,也是难事,必须找准创新突破点。
一直以来,兰陵县聚焦为群众拓宽融资路径,释放农村闲置土地价值,积极探索农民抵押贷款新路子。诸如,制定出台了《兰陵县农村“宅急贷”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构建政府主导、金融参与、风险共担的“政银担”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民能够以其合法拥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向银行机构申请贷款,用于生产经营。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授信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105户、955万元,用信25户、176万元。
漫步在兰陵县乡村,这里将天眼瞭望系统、鹰眼监控系统融入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线上监管,与村级宅基地监督管理员线下监管相结合,形成全程监控、闭环监管。天眼瞭望系统,通过实时远程监管,对于发现可疑的违规建房点,及时通知宅基地管理员到现场确认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查处。鹰眼监控系统,通过对农户住宅建设全程监管,有效防止依法审批的宅基地不按既定规划、标准建设;对违法建设的,进行实时监控,防止违法行为扩大化。
立足集成创新、融合创新,将宅改效能充分释放,融入乡村振兴各方面、全过程,兰陵县形成了“必选+自选+创新”的融合推进模式——
将盘活的闲置宅基地1430余亩,应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唤醒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推行青年社区建设,全县规划建设27处,已建成5处、1264户,节约土地468亩,实现用地节约集约、人口有效集聚、城乡融合发展,加速“空心村”治理;探索农村集中养老,建成农村集中养老新型幸福院200套、先后入住老年人160余户,解决农村老人居住困难、生活孤独等问题;盘活利用128户、74亩闲置宅基地发展小微企业12家,拉动乡村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立于沂蒙革命老区,兰陵县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立足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努力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自愿有偿退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举措,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兰陵思路、贡献兰陵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