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南海或成美日潜艇“死海”,中国在南海建海底观测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南海或成美日潜艇“死海”,中国在南海建海底观测网

在南海地区的潜艇战斗力比较中,中国潜艇战斗力将优于美国及日本等盟国。

毫无疑问,中国把南海变成“内湖”是大概率事件。除了在南海填海造岛,派遣军事力量进驻南海岛礁之外,中国正在建造三套军民两用型的科研技术系统建设:南海海啸预警系统、南海气象观测网络及南海海底观测网建设。除了科研用途之外,中国也能够凭借这三套系统在南海地区建立有效的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可以对空中、水面、水下目标进行实时、无死角立体监控。一旦南海有事,敌方空中战机、水面作战舰船、水下潜艇都会暴露在解放军侦测视野内。

6月8日,第九个世界海洋日当天,新华社及美国彭博新闻社同时曝出两条消息,将中国在南海地区的科研系统建设进驻展露在世界面前。

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国南海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和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可实时获取全球800余个潮位站、60个海啸浮标数据和我国沿岸、岛屿112个分钟级验潮站的数据。

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消息称,中国计划在南海水下3000米深处建设深海空间站。而深海空间站只是中国计划在南海地区打造的水下观测网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6月10日,上海《文汇报》报道称,中国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即将完成立项,海底长期观测系统的顶层框架设计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海底观测网将铺设于东海和南海的关键区域。英国简氏防务信息集团将此成为中国的“水下长城”,可以美日潜艇在相关海域活动。

事实上,中国海底观测网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1996年开始,中国将海洋监测高技术纳入863计划;2005年,中国在青岛附近海域布建完成了“水下光纤综合探测系统”项目实验;2009年,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建设成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海声学与海洋综合观测实验站”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中国启动“南海深部计划”,同年中科院南海海洋观测站成功完成“岸基光纤线列阵水声综合探测系统”布放;2013年4月,中国在海南省陵水县建成了国家级海洋声学研究基地;2014年,东海海底观测网进行布放,同年,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

目前在“南海深部计划”下已基本完成了对南海海底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的探测并完成三维成像。此外,“南海深部计划”在南海北部布放深层环流观测潜标计100多套,初步构建了深层环流观测网。海底地貌及水文情况将大大有利于中国潜艇活动。

随着中国在南海地区海洋观测网络建设完成,中国将组成由岸基光纤线列阵水声综合探测系统、陆地地面卫星接收站,以及空天探测卫星编织成的一张循天、遁地、潜海的网,形成大纵深方式涵盖整个被探测区域的各个角度新格局。

这种系统由分布在关键海域的多个固定水声感应器阵组成水下侦查网络,它们分别将自己侦测到的声音数据通过海底光纤传输到基地的中央电脑处理器上,有专门的经验丰富的声呐分析人员进行认真地分析比对,从而精确确定水下目标的方位、型别、国别和各类动态参数,随后就可以通知己方的反潜力量执行准确的跟踪或者攻击任务。

这套系统能够精确锁定在南海及其附近海域水下秘密运行的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的行踪,如果这套系统再结合中国海军近年专门建立的至少五个海岸远程和中程海洋监视雷达站组成的水面情报系统,以及中国前几年发射的海洋监视卫星组成海洋监视网络,则中国海军对于南海地区的敌方潜艇的监测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相对于中国而言,南海周边国家越南、菲律宾在反潜能力上将大大落后于中国,同样,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反潜能力也将落后于中国,美国必须靠空中反潜侦察机进行侦察,但无法做到全天候24小时进行侦察行动,并且其容易受到攻击,而中国能够做到24小时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在南海地区的潜艇战斗力比较中,中国潜艇战斗力将优于美国及日本等盟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南海或成美日潜艇“死海”,中国在南海建海底观测网

在南海地区的潜艇战斗力比较中,中国潜艇战斗力将优于美国及日本等盟国。

毫无疑问,中国把南海变成“内湖”是大概率事件。除了在南海填海造岛,派遣军事力量进驻南海岛礁之外,中国正在建造三套军民两用型的科研技术系统建设:南海海啸预警系统、南海气象观测网络及南海海底观测网建设。除了科研用途之外,中国也能够凭借这三套系统在南海地区建立有效的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可以对空中、水面、水下目标进行实时、无死角立体监控。一旦南海有事,敌方空中战机、水面作战舰船、水下潜艇都会暴露在解放军侦测视野内。

6月8日,第九个世界海洋日当天,新华社及美国彭博新闻社同时曝出两条消息,将中国在南海地区的科研系统建设进驻展露在世界面前。

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国南海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和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可实时获取全球800余个潮位站、60个海啸浮标数据和我国沿岸、岛屿112个分钟级验潮站的数据。

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消息称,中国计划在南海水下3000米深处建设深海空间站。而深海空间站只是中国计划在南海地区打造的水下观测网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6月10日,上海《文汇报》报道称,中国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即将完成立项,海底长期观测系统的顶层框架设计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海底观测网将铺设于东海和南海的关键区域。英国简氏防务信息集团将此成为中国的“水下长城”,可以美日潜艇在相关海域活动。

事实上,中国海底观测网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1996年开始,中国将海洋监测高技术纳入863计划;2005年,中国在青岛附近海域布建完成了“水下光纤综合探测系统”项目实验;2009年,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建设成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海声学与海洋综合观测实验站”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中国启动“南海深部计划”,同年中科院南海海洋观测站成功完成“岸基光纤线列阵水声综合探测系统”布放;2013年4月,中国在海南省陵水县建成了国家级海洋声学研究基地;2014年,东海海底观测网进行布放,同年,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

目前在“南海深部计划”下已基本完成了对南海海底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的探测并完成三维成像。此外,“南海深部计划”在南海北部布放深层环流观测潜标计100多套,初步构建了深层环流观测网。海底地貌及水文情况将大大有利于中国潜艇活动。

随着中国在南海地区海洋观测网络建设完成,中国将组成由岸基光纤线列阵水声综合探测系统、陆地地面卫星接收站,以及空天探测卫星编织成的一张循天、遁地、潜海的网,形成大纵深方式涵盖整个被探测区域的各个角度新格局。

这种系统由分布在关键海域的多个固定水声感应器阵组成水下侦查网络,它们分别将自己侦测到的声音数据通过海底光纤传输到基地的中央电脑处理器上,有专门的经验丰富的声呐分析人员进行认真地分析比对,从而精确确定水下目标的方位、型别、国别和各类动态参数,随后就可以通知己方的反潜力量执行准确的跟踪或者攻击任务。

这套系统能够精确锁定在南海及其附近海域水下秘密运行的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的行踪,如果这套系统再结合中国海军近年专门建立的至少五个海岸远程和中程海洋监视雷达站组成的水面情报系统,以及中国前几年发射的海洋监视卫星组成海洋监视网络,则中国海军对于南海地区的敌方潜艇的监测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相对于中国而言,南海周边国家越南、菲律宾在反潜能力上将大大落后于中国,同样,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反潜能力也将落后于中国,美国必须靠空中反潜侦察机进行侦察,但无法做到全天候24小时进行侦察行动,并且其容易受到攻击,而中国能够做到24小时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在南海地区的潜艇战斗力比较中,中国潜艇战斗力将优于美国及日本等盟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