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贝多广:普惠金融的目标就是从“金字塔社会”转型成“橄榄型社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贝多广:普惠金融的目标就是从“金字塔社会”转型成“橄榄型社会”

普惠金融并不仅仅局限在普惠信贷,而是需要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如今5年过去,普惠金融在我国有怎样的发展?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完善?普惠金融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在12月16日举行的“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开幕前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的贝多广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对普惠金融的理解和观察。

界面新闻:您一直在向各界倡导“普惠金融”的正解为“不是既普又惠,而是包容性金融”,近两年,您觉得普惠金融的相关方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回归正轨了吗?具体有哪些表现?

贝多广: 七、八年前,很多人听到普惠金融的概念还是陌生的,但现在走到全国各地,一说到普惠金融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原词字面上是 inclusive finance ,但是我们翻译成了“普惠金融”,那么中国人大多不知道它的来源,就是看到“普惠金融”后望文生义,不少人理解成既要“普及”又要“优惠”。

这种认识带来的一个后果,特别是在“优惠”方面,就理解成对弱势人群、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就是要用优惠的利率。近几年确实也看到,所谓的普惠金融信贷利率逐年下降,而且监管部门也在政策上有所要求。我认为,从大的格局来看,对任何企业或者任何个人来说,利率低总归是好事,但是资金在市场上有供应和需求,两者是相对均衡的。

如果人为压制利率,就会造成供应减少、需求上升,那么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观察到,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实际上对小微企业是过剩的,供应增加以后,资金会流向其它地方,比如小微企业主转给别人赚利差。这些现象在市场经济里还是存在的,所以对于普惠金融的认识,我觉得还是要不断提高。

当然,总体上,我们国家过去5年普惠金融的发展成绩还是巨大的,这个是要充分肯定的。

界面新闻:您认为过去5年里普惠金融在哪几个方面的进步尤为明显?

贝多广:我自己概括大概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国家的动员能力。因为我们国家体制的优势,能把所有银行都全面动员起来,特别是国有的大银行。现在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银行都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全面投入普惠金融发展,全国形成了银行全面开展普惠金融的大格局,效果也非常明显,这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效仿的。

第二个方面是在政策层面。一是国家在各个省市确立了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进行探索,有的试验区侧重于乡村,有的侧重于城市,有的侧重小微企业,各个地方的特点不一样,各地都在探索一些创新的做法。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常规做法,先试点然后再铺开,这也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一些改革试验区确实是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我们国家在短短的5年期间,就将助农取款点覆盖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别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安排,但是他们达不到我们这么快的速度和这么显著的效果。这确实是走到了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的体现。我觉得以上两点在政策层面应该说是可圈可点的。

第三个方面,我们国家对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使得金融科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特别是像数字支付、数字信贷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数字支付、手机银行等技术上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普惠金融触达了原来难以触达的“最后一公里”。金融科技发挥的作用在我们国家是非常突出的,而且也是领先于世界的。

第四个方面,普惠金融理念得到广泛的普及。因为我本人也是一直学金融的,坦率地说我们国家学金融的人较多是对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高端金融领域认识较深。但是早先对于普惠金融对国家、社会的价值的真正理解,是比较缺乏的。经过这几年的普及宣传,全国人民对普惠金融有高度的认可,而且现在整个金融领域都在身体力行地参与普惠金融的发展。除了银行以外,在保险、证券其他金融的子领域里,普惠金融的理念也正在推进,我相信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界面新闻:2017年,您曾提到,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刚刚您也提到普惠金融在某些方面已触达到“最后一公里”。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完善?

贝多广:对于“最后一公里”的认识也要深化一点,因为一般我们理解“最后一公里”是物理上的,比如在偏远乡村、海岛、沙漠里,以前的金融机构,因为成本的关系不愿意去提供服务。现在金融服务点都覆盖到了60多万个行政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形式上、物理上、或者说实体上,“最后一公里”已经有系统的架构。

但是,要进一步深化理解“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在物理上,更多是在心理上。“最后一公里”需要触达的人群可能就在身边,比如个体户、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者。从物理上看,他们并不远,说不定我们每天还能接触,但是实际上这个群体也是被正规的金融体系所排斥的。

所以,要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际上要以服务对象,也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我们国家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就要从理念上转变,真正落到基层,特别是中小微弱的基层,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需求出发去设计产品,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国家能把微弱群体的能力调动起来,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消费能力都能调动起来的话,经济增长还能再增加几个百分点。

界面新闻:大众理财是普惠金融其中一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理财产品,以超低的门槛限制,为大众提了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客户体验,使居民投资资金的收益大幅提高,也推动了个人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但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日趋严格,例如,去年互联网存款产品在各互联网平台的APP上全面下架。您认为这对普惠金融的推行会产生哪些影响?

贝多广:首先我觉得数字普惠金融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普惠金融的希望肯定是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我们从数字支付已经尝到了非常大的甜头,后来很多数字化的金融服务也是建立在数字支付这个基础设施上。

在数字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数字信贷,大幅度提高了信贷的效率。当然在数字信贷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互联网存款以外,在互联网贷款方面国家也进行了强监管,因为互联网贷款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

从数字化角度,我相信沿着从数字支付到数字信贷、数字保险、数字理财的路径,在互联网平台上用金融科技的方式去推动数字理财的发展一定势不可挡。只要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起来,数字理财必定会有所发展。

但是,现阶段我们也要注意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数字理财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我们在大力推动普惠金融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注意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保护。因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普罗大众,特别是比较弱势的人群,他们的金融素养、金融能力实际上是比较弱的。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保护他们不要轻易受到伤害。

这要求我们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不能野蛮成长,还是要加强监管,要规范成长。比如互联网平台存款的问题,存款是千家万户的,如果互联网平台用高额的利息进行高息揽存,激发老百姓去抢购存款产品,就会带来一些风险。因为我们国家所谓的对银行要强监管,本质就是因为银行是一个存款机构,千家万户的老百姓,甚至很多人都是弱势人群,拿着养老的钱放在银行。如果老百姓把钱投入到带有投机性的风险平台上,潜在的风险就会比较大。

对于互联网存款产品的严监管,我认为监管部门主要考虑的是,平台本身不是一个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也不是一个存款中介机构,没有受到一定的监管框架制约,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互联网平台上的存款产品多数是来自中小银行,按照现在监管的要求,中小银行只能在本地开展业务,互联网平台实际上就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一旦中小银行变成跨地域经营,就违背了现有的监管宗旨。

另外,从我对中小银行的了解,客观上它们是有动力到互联网平台上展业的,特别是农商行。因为这些银行的客户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农村的人都是农商行的存款客户,但是现在年轻人要么离开了,要么就是手机化了,农商行的储蓄所基本就是老人在那里办理业务。换言之,农商行的客户流失非常严重,特别是欠发达的地区,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客户结构也发生变化。这对这些小银行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因为没客户了,今后要搞贷款业务时存款都没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小银行走向数字化平台也是一种客观的要求,但是现有的监管原则,包括监管对数字平台的认可程度在不断发展中,也不是很明确,所以现在监管比较严格。我觉得在现阶段是很正常的,但是监管也要与时俱进,看到大的发展趋势。怎样在复杂的新现象和新矛盾当中,找到一个既能够支持创新,又能够防范风险的平衡点,这也是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界面新闻:今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主题是“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 您认为普惠金融是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未来又该从哪些方面发力,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贝多广:普惠金融在本质上就是促进共同富裕。之所以会出现普惠金融,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金融对于收入分配、财富分配、资源分配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因为金融就代表了资源,它可能代表货币,但更可能是代表实物的资源。在过去传统的金融体系当中没有普惠金融,传统金融服务是有排斥性的,中小微弱,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是被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

我们现在推广普惠金融,实际上是包容性的金融,就是要把中小微弱人群、低收入人群都包容进来,通过金融服务让他们获得公平正义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普惠金融实际上就是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得他们不再处于弱势的状态,起到了调整财富分配结构的功能。

比如,对于小微企业或者农户,如果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信贷支持,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去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业务、进行创业,这样可以使自己发展起来。如果没有信贷支持,他们就不能扩大再生产,也没有进一步扩大自己财富的机会。

再比如,保险产品可以平衡中小微弱人群的风险,如果没有保险产品,农民种庄稼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可能就会倾家荡产,这一年日子就难过了,但是如果他有保险可以进行理赔,至少能够渡过难关,甚至可以覆盖原来投入的部分成本。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普惠金融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就是让这个金字塔底层的人群能够逐渐往上升,让金字塔社会转型成橄榄型社会。普惠金融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种杠杆的作用,如果普惠金融做得好,就会使得底层的人群有机会通过普惠金融转变成为橄榄型社会的中等收入人群。在我们国家普惠金融发展得非常迅猛,我们到各地去调研也看到了特别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弱势人群,通过金融的支持改变人生的案例。

另外,我特别想说的就是,普惠金融并不仅仅局限在普惠信贷,今年的《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1)》提出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这里就特别强调,除了信贷以外要关注保险,特别还要关注资本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像科创板、中小板、北交所、新三板,实际上都是属于普惠金融,因为它能帮助中小微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进入到普惠金融的领域,所以这些都是在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中非常好的手段。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贝多广:普惠金融的目标就是从“金字塔社会”转型成“橄榄型社会”

普惠金融并不仅仅局限在普惠信贷,而是需要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如今5年过去,普惠金融在我国有怎样的发展?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完善?普惠金融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在12月16日举行的“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开幕前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的贝多广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对普惠金融的理解和观察。

界面新闻:您一直在向各界倡导“普惠金融”的正解为“不是既普又惠,而是包容性金融”,近两年,您觉得普惠金融的相关方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回归正轨了吗?具体有哪些表现?

贝多广: 七、八年前,很多人听到普惠金融的概念还是陌生的,但现在走到全国各地,一说到普惠金融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原词字面上是 inclusive finance ,但是我们翻译成了“普惠金融”,那么中国人大多不知道它的来源,就是看到“普惠金融”后望文生义,不少人理解成既要“普及”又要“优惠”。

这种认识带来的一个后果,特别是在“优惠”方面,就理解成对弱势人群、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就是要用优惠的利率。近几年确实也看到,所谓的普惠金融信贷利率逐年下降,而且监管部门也在政策上有所要求。我认为,从大的格局来看,对任何企业或者任何个人来说,利率低总归是好事,但是资金在市场上有供应和需求,两者是相对均衡的。

如果人为压制利率,就会造成供应减少、需求上升,那么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观察到,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实际上对小微企业是过剩的,供应增加以后,资金会流向其它地方,比如小微企业主转给别人赚利差。这些现象在市场经济里还是存在的,所以对于普惠金融的认识,我觉得还是要不断提高。

当然,总体上,我们国家过去5年普惠金融的发展成绩还是巨大的,这个是要充分肯定的。

界面新闻:您认为过去5年里普惠金融在哪几个方面的进步尤为明显?

贝多广:我自己概括大概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国家的动员能力。因为我们国家体制的优势,能把所有银行都全面动员起来,特别是国有的大银行。现在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银行都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全面投入普惠金融发展,全国形成了银行全面开展普惠金融的大格局,效果也非常明显,这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效仿的。

第二个方面是在政策层面。一是国家在各个省市确立了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进行探索,有的试验区侧重于乡村,有的侧重于城市,有的侧重小微企业,各个地方的特点不一样,各地都在探索一些创新的做法。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常规做法,先试点然后再铺开,这也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一些改革试验区确实是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我们国家在短短的5年期间,就将助农取款点覆盖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别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安排,但是他们达不到我们这么快的速度和这么显著的效果。这确实是走到了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的体现。我觉得以上两点在政策层面应该说是可圈可点的。

第三个方面,我们国家对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使得金融科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特别是像数字支付、数字信贷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数字支付、手机银行等技术上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普惠金融触达了原来难以触达的“最后一公里”。金融科技发挥的作用在我们国家是非常突出的,而且也是领先于世界的。

第四个方面,普惠金融理念得到广泛的普及。因为我本人也是一直学金融的,坦率地说我们国家学金融的人较多是对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高端金融领域认识较深。但是早先对于普惠金融对国家、社会的价值的真正理解,是比较缺乏的。经过这几年的普及宣传,全国人民对普惠金融有高度的认可,而且现在整个金融领域都在身体力行地参与普惠金融的发展。除了银行以外,在保险、证券其他金融的子领域里,普惠金融的理念也正在推进,我相信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界面新闻:2017年,您曾提到,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刚刚您也提到普惠金融在某些方面已触达到“最后一公里”。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完善?

贝多广:对于“最后一公里”的认识也要深化一点,因为一般我们理解“最后一公里”是物理上的,比如在偏远乡村、海岛、沙漠里,以前的金融机构,因为成本的关系不愿意去提供服务。现在金融服务点都覆盖到了60多万个行政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形式上、物理上、或者说实体上,“最后一公里”已经有系统的架构。

但是,要进一步深化理解“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在物理上,更多是在心理上。“最后一公里”需要触达的人群可能就在身边,比如个体户、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者。从物理上看,他们并不远,说不定我们每天还能接触,但是实际上这个群体也是被正规的金融体系所排斥的。

所以,要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际上要以服务对象,也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我们国家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就要从理念上转变,真正落到基层,特别是中小微弱的基层,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需求出发去设计产品,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国家能把微弱群体的能力调动起来,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消费能力都能调动起来的话,经济增长还能再增加几个百分点。

界面新闻:大众理财是普惠金融其中一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理财产品,以超低的门槛限制,为大众提了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客户体验,使居民投资资金的收益大幅提高,也推动了个人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但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日趋严格,例如,去年互联网存款产品在各互联网平台的APP上全面下架。您认为这对普惠金融的推行会产生哪些影响?

贝多广:首先我觉得数字普惠金融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普惠金融的希望肯定是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我们从数字支付已经尝到了非常大的甜头,后来很多数字化的金融服务也是建立在数字支付这个基础设施上。

在数字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数字信贷,大幅度提高了信贷的效率。当然在数字信贷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互联网存款以外,在互联网贷款方面国家也进行了强监管,因为互联网贷款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

从数字化角度,我相信沿着从数字支付到数字信贷、数字保险、数字理财的路径,在互联网平台上用金融科技的方式去推动数字理财的发展一定势不可挡。只要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起来,数字理财必定会有所发展。

但是,现阶段我们也要注意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数字理财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我们在大力推动普惠金融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注意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保护。因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普罗大众,特别是比较弱势的人群,他们的金融素养、金融能力实际上是比较弱的。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保护他们不要轻易受到伤害。

这要求我们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不能野蛮成长,还是要加强监管,要规范成长。比如互联网平台存款的问题,存款是千家万户的,如果互联网平台用高额的利息进行高息揽存,激发老百姓去抢购存款产品,就会带来一些风险。因为我们国家所谓的对银行要强监管,本质就是因为银行是一个存款机构,千家万户的老百姓,甚至很多人都是弱势人群,拿着养老的钱放在银行。如果老百姓把钱投入到带有投机性的风险平台上,潜在的风险就会比较大。

对于互联网存款产品的严监管,我认为监管部门主要考虑的是,平台本身不是一个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也不是一个存款中介机构,没有受到一定的监管框架制约,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互联网平台上的存款产品多数是来自中小银行,按照现在监管的要求,中小银行只能在本地开展业务,互联网平台实际上就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一旦中小银行变成跨地域经营,就违背了现有的监管宗旨。

另外,从我对中小银行的了解,客观上它们是有动力到互联网平台上展业的,特别是农商行。因为这些银行的客户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农村的人都是农商行的存款客户,但是现在年轻人要么离开了,要么就是手机化了,农商行的储蓄所基本就是老人在那里办理业务。换言之,农商行的客户流失非常严重,特别是欠发达的地区,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客户结构也发生变化。这对这些小银行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因为没客户了,今后要搞贷款业务时存款都没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小银行走向数字化平台也是一种客观的要求,但是现有的监管原则,包括监管对数字平台的认可程度在不断发展中,也不是很明确,所以现在监管比较严格。我觉得在现阶段是很正常的,但是监管也要与时俱进,看到大的发展趋势。怎样在复杂的新现象和新矛盾当中,找到一个既能够支持创新,又能够防范风险的平衡点,这也是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界面新闻:今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主题是“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 您认为普惠金融是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未来又该从哪些方面发力,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贝多广:普惠金融在本质上就是促进共同富裕。之所以会出现普惠金融,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金融对于收入分配、财富分配、资源分配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因为金融就代表了资源,它可能代表货币,但更可能是代表实物的资源。在过去传统的金融体系当中没有普惠金融,传统金融服务是有排斥性的,中小微弱,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是被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

我们现在推广普惠金融,实际上是包容性的金融,就是要把中小微弱人群、低收入人群都包容进来,通过金融服务让他们获得公平正义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普惠金融实际上就是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得他们不再处于弱势的状态,起到了调整财富分配结构的功能。

比如,对于小微企业或者农户,如果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信贷支持,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去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业务、进行创业,这样可以使自己发展起来。如果没有信贷支持,他们就不能扩大再生产,也没有进一步扩大自己财富的机会。

再比如,保险产品可以平衡中小微弱人群的风险,如果没有保险产品,农民种庄稼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可能就会倾家荡产,这一年日子就难过了,但是如果他有保险可以进行理赔,至少能够渡过难关,甚至可以覆盖原来投入的部分成本。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普惠金融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就是让这个金字塔底层的人群能够逐渐往上升,让金字塔社会转型成橄榄型社会。普惠金融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种杠杆的作用,如果普惠金融做得好,就会使得底层的人群有机会通过普惠金融转变成为橄榄型社会的中等收入人群。在我们国家普惠金融发展得非常迅猛,我们到各地去调研也看到了特别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弱势人群,通过金融的支持改变人生的案例。

另外,我特别想说的就是,普惠金融并不仅仅局限在普惠信贷,今年的《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1)》提出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这里就特别强调,除了信贷以外要关注保险,特别还要关注资本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像科创板、中小板、北交所、新三板,实际上都是属于普惠金融,因为它能帮助中小微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进入到普惠金融的领域,所以这些都是在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中非常好的手段。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