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涵
一国之强,基于教育,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提高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的重要基础。显然,具有城市特色、符合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高校,可为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体系也有不同的要求。进入新时代,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也将步入发展新阶段。
以“三化”促“三高”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曾表示,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是影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素。其中,产业是核心,科技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石。
2020年,山东省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建设省份,青岛成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此外,青岛还是山东省4大省级职业教育试验区之一。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和山东省赋予青岛的重要使命,也是青岛产业发展的需求,青岛职业教育必须当好“排头兵”。
作为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市管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的青岛教育学院,2002年4月与青岛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该校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现有新区、市南、市北三个校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近1.2万人。
2015年底,王金生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校党委书记。曾于青岛市教育局工作的他有十年时间分管职业教育,已与青岛职业教育同行多年。
他表示,“青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中高本一体化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骨干的作用。”
2016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市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和十五所中职院校合作共办,打造中高职一体化五年贯通培养新的教育模式。此外,学校还积极与本科院校合作,申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面向“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王金生表示,“今年学校制定了“十四五”时期自身的发展规划,提出以“三化”促“三高”,即通过融合化、智慧化和国际化的办学来提高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办学和高素质育人,通过文明修身、体质提升、心理健康和技能提升四大工程来真正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持续加强校地互动
实施产教融合行动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2020年9月,山东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规范性文件,鼓励职业院校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形态改革,校地、校企合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坚持多元办学、多样态合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育才方面加速深耕,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校企高度融合。
对接山东、青岛产业地图,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实施校企合作“1+1+N”工程,进一步深化与大企业深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合作,与海尔、海信、海湾集团及商汤科技、京东物流、烟台万华、青岛啤酒集团、万豪集团等近200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产业学院等;建有103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8个。
密集合作的背后,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产教融合行动、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的重要依托,亦是学校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的必由之路。
2021年,面对工业强市的需求,青岛在产业层面重新确立实体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提出了“5+3”的产业格局,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五大一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品牌特色和办学方向。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走向了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企业需求无缝匹配的“新境界”。
学校设有海尔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生物与化工学院(蓝色工程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等10个二级院部。截至2019年,学校有国家级专业19个,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15个。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国际时尚)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秉承“专业群与产业动态对接”的理念,学校跨界构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服装服饰、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海洋化工、学前教育”7大专业群,最大限度释放高质量服务动能。
据2021年5月公开发布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显示,2019年学校共录取新生4063人,录取考生高考成绩超本科线1173人,占录取总数的30%。2020届毕业生3797人,总体就业率97%。
面对青岛新经济、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搭建专业人才定位中,针对城市对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产业所急需的职业技能人才输出、培养做出贡献。
坚持“人才强校”
全面推进开放办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人才雁阵行动,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创新实施人才引进“三百工程”(即百名博士人才引育工程、百名大师进青职工程、百名教学名师培养工程),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高水平人才;落实政策红利,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构建与国家、省市人才支持计划衔接互补的人才支持体系。
据了解,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职教职工8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人才523人,正高级职称46人、副高级职称187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国字号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教师)团队、技能技艺传承平台16个,省市级教学名师45人次,聘任周勇、郭锐、张连钢等大国工匠、专家学者百余名。
此外,坚持“立足区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办学定位,为更好地推进专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结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
学校先后与德国、新西兰、荷兰、美国、加拿大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3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聘600余位境内外专家为顾问、德育导师或产业教授,组建了包含40余位国内外专家的海外职业教育实训研发团队。
经省政府批准,学校与德国比勒菲尔德合作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青德学院;在两国教育部门指导下,挂牌成立中国-新西兰职教示范项目教师培训基地,中新专家合作开展国内外师资培训;与平度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城乡建设学院”,培育青岛职教“德国特色”,打造中德合作办学“桥头堡”。
随着近期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由曾在青岛工信、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作过的秦青松担任院长,学校班子成员也成功实现了“产”“教”融合。面向未来,奋进再出发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有望在校企合作、专业群深度融入青岛优势产业集群、搭建共同发展平台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从而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山东省、青岛市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培养具有国际化、高素质型技术技能人才贡献新力量。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