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爱奇艺播出的网络剧《余罪》讲述了警校学员余罪在一次选拔中成为卧底,潜伏在大毒枭身边侦破案件的故事。张一山饰演的警察余罪性格乖张、痞气十足,与以往刑侦类电视剧中塑造的正义凛然的警察形象完全不同。
导演张睿说,十年了,中国都没有再出现过有影响力的刑侦剧,2006年出品的《重案六组》已经成为刑侦剧的一个标杆。
几年前,当时还在新丽传媒担任制片人的春晓很早就看中了《余罪》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潜力。“《余罪》这个小说本身非常适合做影视改编。”
在一个制片人看来,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剧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比如偏内心抒情的小说就不适合改编,而故事情节冲突量大,人物性格刻画丰满的故事更容易改编,小说《余罪》就属于后者。
《余罪》是常书欣推出的刑侦系列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警察与毒贩、悍匪、黑帮交锋的故事,由于小说本身适合做影视改编,当拿到小说版权时,春晓的职业预感这会是一个好故事。“看过小说之后,就知道《余罪》的影视改变难度没那么大,因为它故事本身的精彩度是够的,故事量丰富。”
之所以把《余罪》做成网络剧播出,除了审查方面的问题,制片人春晓介绍称这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剧,“把《余罪》做成网剧主要考虑到故事本身比较年轻”。
从故事形态上,它本身是个群戏,这个群戏是里两大群体,一大群体是年轻人,学渣这帮孩子他们是一个群体。另外一个群体其实是毒枭这个群体。在这两群人里面,贯穿始终的是这一帮学渣的孩子。
他们二十来岁,说话的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观众生活的写照。更重要的一点来自于故事的叙事结构。
“整个的故事结构上是那种传统的游戏式结构,就是团队作战升级打怪这种模式,网民会比较喜欢这样的方式。”所以,这个剧天然地适合互联网。
导演张睿在拍摄《余罪》之前,虽然拍过很多影视剧,但真正被观众记住的也只有江苏卫视播出的《刑警队长》,也正是因为这部电视剧,制片人春晓注意到导演的手法与传统的拍摄方式不太一样,有一些新鲜的想法,于是她力邀张睿担任《余罪》的导演。
尽管网剧《余罪》在许多刑侦情节上的漏洞依然被网友吐槽,但评论也多是毁誉参半。
2014年11月份开始把剧本改了7个月,改到2015年。其实在开机之前还最终改了一次,是导演带着所有的演员通读了一遍剧本,当时是30集的剧本,把30集都读了一遍,又做了一次最终的修改,主要是修补情节上的漏洞。
电视剧是在夏天的深圳拍摄的。剧中的洋城抹去了现实城市的印记,但由于故事涉及到贩毒题材,选择南方城市作为拍摄地更为合适。
夏天的深圳湿度大,一旦遇到台风天气,剧组只得停工。在长达三个月的拍摄过程中,《余罪》剧组曾遇到过两次台风过境。刑侦题材的影视剧为了增加戏剧性效果,常常会选择瓢泼大雨或者大风天气中拍摄。
“所以类似于这样的极端环境其实会比普通的感情戏多很多。”刑侦剧拍摄的隐性成本相对更高。
其次,导演在调教演员上有着一套常规的办法。导演推荐年轻演员没事就看《绝命毒师》《国土安全》,给演员们提出来的要求,让他们自己去琢磨角色。
“启用年轻演员就这点好,他们愿意去打开,真心的去感受角色,去活在那个里面。”在拍戏的那几个月里,张一山已经把余罪带到了他自己的生活里。
选择张一山出演余罪这个角色源于俩人身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定下来他演之后,他几乎天天跟剧组的人混在一块。导演说“其实就是为了建立一种信任感。”因为导演和主演之间的信任感很重要。演员信任导演,然后才能够在镜头前完全打开自己,才能完全以余罪的人物性格去生活。
“这个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新颖的做法,国外的演员大部分都是能做到这一点。只不过国内环境造成现在的演员恨不得明天开机,我今天晚上才进组,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情况。”导演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演员。“其实张一山演技的爆发,也是因为前期的努力做的很充分。”
在制片人和导演刚见张一山的时候,他比演余罪那时候还要瘦,考虑到他特别瘦,主创还针对“瘦”的问题讨论过一番。因为余罪毕竟是一个警校生,是在警校训练了四年的。如果真的是瘦成猴,理论上是不合理的,还是要尽量靠近这个角色。
有武术功底的张一山看起来瘦,但也没有余罪里面看起来那么有肌肉线条。导演要求张一山增肌。在电视剧开拍前几个月,张一山就天天待在健身房里,等到电视剧开拍时,“确实长肉了”。
在《余罪》最初谈演员的时候,导演对演员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全程都在剧组里。“如果演员中间去串一个戏,他的感情马上就跳出去了,他回来要重新建立。”
导演张睿认为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其实都是业内最基本的规则,只不过因为现在的社会媒体环境扰乱了很多规则。“资本积累的阶段一定是混乱的,没有规矩的。”但是不管怎样,导演依然坚定的相信这个行业会越来越正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