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迫切渴求的新的区域爆发点,逐渐浮出了水面。
12月23日,青岛召开上合示范区推进实施领导小组会议暨青岛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会上透露了两点重要消息,一,领导小组组长有两位,分别是青岛的书记和市长;二,会上定调:要把上合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市共同的机遇和责任。
这次会议,只是今年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合力推进上合经贸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此前5天,山东省长周乃翔专程来青岛调研上合经贸示范区,提出在在“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上狠下功夫。
省长此行,传递出山东高层对上合经贸示范区的重视。
最重要的是,对这个承载国家战略示范区的扶持政策,正在一一落地——
已正式启用的上合示范区市民服务中心,首批承接了54项省级权力事项和19项青岛市级权力事项,配套承接企业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项目建设立项等胶州市级权力事项,实现“省、市、区(市)”三级事项在示范区融合办理,进一步提升上合示范区政务服务水平。
除了领导站台,这可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1
上合经贸示范区最近接连进行的人事变动,也明确透露出上合示范区如今的地位。
公开报道显示,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刚已履新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如此安排,意味深长。谁都知道,发改委主任这一职位的分量。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商务部以及金融央企的人士“加盟”上合。
商务部欧亚司副司长张栋已挂职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空降而来的干部,对于沟通国家部委与地方,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另一位管委会挂职副主任林长华,来自于巨无霸央企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她曾担任华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
金融开放创新,是上合经贸示范区的重要发力方向。示范区《2021年制度创新工作行动方案》列出了30条创新清单,其中金融领域占据4条。
专业领域的事,最好让专业人士来干。林长华带给上合经贸示范区的,或许不仅仅是来自央企的资源。
2
8月6日,山东省召开了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上肯定了成绩,更指出了问题——
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批复以来,省直有关部门和青岛市做了大量工作,但部分工作抓得不够紧不够实,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示范区建设亟待加速提质增效。
建设上合经贸示范区,从来不只是青岛的事。
国家批复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上合示范区实施主体为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全力支持青岛市建设上合示范区,依托全省资源提升上合示范区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上述会议之后,上合示范区建设明显提速。
9月24日,由一位副省长带队,在上合示范区召开了推进会:深入贯彻省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加快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提质增效。
会上,青岛方面汇报了上合示范区前期工作情况及需要省级层面支持推动事项,与会的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上合示范区需省级层面支持推动事项逐一进行了回应。
如此面对面的沟通、解决问题,此前不多见。
9月底,山东高层调整。短短几天之后,10月8日,山东省委常委会重申了对上合经贸示范区的支持,表示“要全力推进”。
山东应该意识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山东的平台并不多,上合示范区是稀缺资源,必须利用好。
3
上合经贸示范区之变,外界的直观之变是多个重点事项有了实质性进展,并落地了一批大项目。
首先是青岛大学胶州校区(又称上合校区),此前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泄洪区”。
而今年6月,随着大沽河右岸防洪规划线的批复和防洪堤的建设,停滞三年多的青岛大学胶州校区由此破局。
11月1日,胶州市政府答复网友问询时称,经函询上合示范区,青岛大学上合校区正在积极推进中,争取2021年年底开工建设。
不管怎么说,青大胶州校区往前跨出了一大步。
在推进该校建设时,上合示范区传来了另一则好消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中方宣布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而且落地上合示范区。
此外,上合示范区也引入了一批有分量的项目。
比较典型的是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该项目4月6日在上合示范区奠基,总投资超过41亿元,将建设国内首个全球低轨卫星星座。
本月16日,上合示范区透露,已累计引进总投资1715亿元的50个项目,新增印度璐印辣椒除柄机等20个上合元素项目。
与此同时,作为开放平台的上合经贸示范区,开放属性进一步加强。
11月28日,中国俄罗斯中心正式落地上合经贸示范区。总投资约20亿元,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将充分融合现代科技和俄罗斯传统元素,建设形成中国与俄罗斯地方投资合作的信息总部。
上合示范区还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暨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青岛论坛等系列活动,刷“存在感”,提升影响力。
4
上合示范区的起势,青岛本地的行动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共开行中欧班列455列,同比增长42.6%;国际班列货物到发量4.37万标箱,同比增长47.71%。
迅猛增长背后,离不开青岛自身的闯劲。
比如今年5月份,上合示范区“一把手”行程上万公里,先后奔赴乌鲁木齐、霍尔果斯、西安考察,就加快推进班列集结中心联动,深化沿黄流域一体化发展,畅通横贯东西、联通陆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探索上合示范区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有效途径等事宜进行推动。
只有打通“节点”,货物流通才能顺畅。
总体来看,这两年上合的主政者跑企业、进部委的频次明显增加。尤其是进部委,因为上合涉及到外贸、外交等事宜,地方基本无权,只能通过上层进行协调。
上合示范区这两年的蜕变,留个青岛一个鲜活的案例:国家战略给了,关键的关键还是自身的闯劲。坐在家里等、靠,只会浪费时机。
当然,上合示范区虽然变化巨大,但离着“国之重任”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如何真正为中国新一轮开放打造一个全新平台,探索依旧在路上。
来源:青小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