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丁文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个好品种可以支撑一个产业,海南椰子种业发展如何?”12月22日,在“2021三棵树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研究员、海南省热带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耀东现场分享了《椰子种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主旨演讲。

据了解,“2021三棵树产业高峰论坛”由界面新闻海南频道发起主办,文昌市人民政府、椰树集团特别支持,海南自贸区一号财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论坛现场,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领袖、业内人士等齐聚2021三棵树产业高峰论坛,共话海南“三棵树”产业发展热点话题,建言献策“三棵树”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为“三棵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风向。
众所周知,海南是我国椰子的主产地,椰子是海南热带经济作物重要的“三棵树”之一。据海南省林业局统计,目前海南省椰子种植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陵水、万宁、海口、三亚等东部沿海市县。
“海南全省椰子种植面积不足60万亩,占全国的99%,但在全球的占比却不足一成,仅占0.29%。海南省椰子的年产量约为2.5亿个,但国内椰子产业市场年需求量在25-30亿个,相差10倍不止。”杨耀东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

椰子是热区典型的木本油料作物和热带水果,有“生命之树”之称。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椰子分布。那么,中国椰子种植现状如何?杨耀东介绍:“我国椰子主要分布在北纬16—22°区域,集中在海南、台湾、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河口地区、广东南部和东南部、广西西部等地区。海南是我国椰子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海南椰子种植历史已有2000多年,主要以本地高种为主,辅以文椰2号、3号、4号等矮种椰子新品种。海南椰子主要种植在东部沿海地带,文昌、琼海和陵水的椰子收获面积占海南省总量的70%。近5年来,海南椰子总产量基本维持在2.2亿个以上。海南本土椰子主要供给了旅游、鲜果市场。而椰子加工业的原材料九成以上都需要依靠进口。从市场趋势可以看出,产业的需求推动种植业的发展,种植业的发展又可以提出对种业的需求,我们需要种植什么样的椰子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是要加工还是用来喝水?”
椰子种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遗传资源总体不足,需要长期坚持引进、收集和创新;生产中急需符合多元化需求的新品种;亟待建立基础研究及综合产业技术体系;繁育周期长,繁殖系数低,导致种苗价格高;种果体积大,无休眠期,无法长期保存,难以大批量远距离运输……”杨耀东分析,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椰子种业面临的问题。未来椰子种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将来椰子种业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加工业需求来设定一些育种目标,比如矮化,为什么矮化?如果椰子树很高,要采摘的话还要找人爬上去摘,如果可以矮化,就不用爬树了。针对单一现状我们还有个目标是高产,为了适应各个地区环境的需要,还需要培育抗寒、抗旱的品种,还有抗风、抗病虫害。除了这个单一现状,我们还要开展多种性状聚合在一起的新品种培育,比如把矮化的、早结的跟香味的聚合在一起,这个工作比较复杂,要经过很多的技术手段,我们怎么实现这个目标?椰子组培是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发现一个好的品种、好的现状,通过组培技术就可以扩繁。第二个技术,我们可以用一些分子标记对相关的现状进行跟踪,可以在苗期进行鉴定,另外通过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法进行筛选。”
椰子生长周期长,占地面积大,传统育种周期非常长,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15-20年。海南岛土地面积有限,加工业面临原材料不足,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杨耀东认为应该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增加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二,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国家建立椰子种植基地和初加工工厂,解决国内原料缺乏困局;三,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建立产业技术体系支撑椰子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