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机器人产业规划出炉,到2025年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超20%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机器人产业规划出炉,到2025年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超20%

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界面工业

机器人产业迎来重磅政策。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正式对外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大力推动机器人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2025年的具体目标分别是: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规划》还提出到203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方微信平台“工信微报”

当天,工信部发文进行了解读。工信部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集成应用大幅拓展,骨干企业加速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1.2万台(套)。

工信部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加紧谋划布局。

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将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不断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将持续推动生产水平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等。

为推动“十四五”发展目标落实落地,《规划》部署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应用。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动重点研发机构加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鼓励骨干企业协同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

二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建立全国机器人标准化组织,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加快急需标准研究制定及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加强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增强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检测能力,推进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建设。

三是增加高端产品供给。面向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四是拓展应用深度广度。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开发细分领域解决方案。支持搭建应用推广平台,组织产需对接。推进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和产品示范推广。加快医疗、养老、电力、矿山、建筑等领域机器人准入标准制订、产品认证或注册,鼓励企业建立产品体验中心。探索建立新型租赁服务平台,发展智能云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

五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推动企业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进强链固链稳链,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加快短板产品的研发、验证和迭代,推动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打造优势特色集群,推动合理区域布局,培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集群,支持集群聚焦细分领域塑造特色集群品牌。

为强化贯彻实施,《规划》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推进。统筹各部门资源和力量,支持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各地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加强产业动态监测并及时反馈问题建议。

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机器人研发应用的支持。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发挥政府采购作用,促进机器人创新产品应用。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推动各类产业基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加大对机器人企业的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

三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行业规范条件,加大实施和采信力度。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规范市场招标采购,禁止设立歧视性条款。开展机器人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研究。

四是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推进新工科建设,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支持举办各类机器人大赛,加大青少年科普工作力度。

五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技术、标准、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国外企业与机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教育培训中心等,支持国内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推进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走出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机器人产业规划出炉,到2025年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超20%

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界面工业

机器人产业迎来重磅政策。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正式对外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大力推动机器人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2025年的具体目标分别是: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规划》还提出到203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方微信平台“工信微报”

当天,工信部发文进行了解读。工信部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集成应用大幅拓展,骨干企业加速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1.2万台(套)。

工信部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加紧谋划布局。

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将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不断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将持续推动生产水平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等。

为推动“十四五”发展目标落实落地,《规划》部署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应用。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动重点研发机构加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鼓励骨干企业协同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

二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建立全国机器人标准化组织,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加快急需标准研究制定及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加强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增强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检测能力,推进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建设。

三是增加高端产品供给。面向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四是拓展应用深度广度。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开发细分领域解决方案。支持搭建应用推广平台,组织产需对接。推进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和产品示范推广。加快医疗、养老、电力、矿山、建筑等领域机器人准入标准制订、产品认证或注册,鼓励企业建立产品体验中心。探索建立新型租赁服务平台,发展智能云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

五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推动企业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进强链固链稳链,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加快短板产品的研发、验证和迭代,推动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打造优势特色集群,推动合理区域布局,培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集群,支持集群聚焦细分领域塑造特色集群品牌。

为强化贯彻实施,《规划》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推进。统筹各部门资源和力量,支持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各地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加强产业动态监测并及时反馈问题建议。

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机器人研发应用的支持。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发挥政府采购作用,促进机器人创新产品应用。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推动各类产业基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加大对机器人企业的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

三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行业规范条件,加大实施和采信力度。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规范市场招标采购,禁止设立歧视性条款。开展机器人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研究。

四是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推进新工科建设,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支持举办各类机器人大赛,加大青少年科普工作力度。

五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技术、标准、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国外企业与机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教育培训中心等,支持国内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推进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走出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