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生态环境“十大关键词” | 回望2021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生态环境“十大关键词” | 回望2021㊴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上海生态环境建设有哪十大“关键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杨舒鸿吉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上海生态环境建设有哪十大“关键词”?

一、“十四五”规划

2021年8月18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三大类20项指标。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六成以上的主要河流断面水体水质达到或好于III类,95%以上的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得到安全利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4%左右。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聚焦污水污泥和固废处置、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污染治理能力。

《规划》明确,上海将实施竹园四期、泰和二期、白龙港三期污水厂及郊区14座污水处理厂的扩建,推进污水二三级管网新建工程及污水泵站新建、改扩建工程,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并以街镇为单元,推进5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幸福河”样板,4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固体废物系统治理方面,上海将打造全国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示范城市,到“十四五”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4.5万吨/日,转运能力达2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规划提出,上海将加强企业责任制度建设,强化企业环境治理信息公开,推进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并健全区域协作体系,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专项规划,建设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碳达峰、碳中和

2021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市,上海环交所正式升级为全国碳交易市场,推动“碳中和”“碳达峰”落地。启动初期,2225家发电企业将参与碳排放交易。

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挂牌协议交易日均成交量均大幅上涨。截至11月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3722.82万吨,累计成交额15.97亿元。

2021年10月1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为建成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海城镇供热蒸汽管网两项团体标准日前发布实施,首次引入蒸汽管网平均热效率不低于92%等指标,显著高于目前上海蒸汽管网平均不足85%的热效率,首批已有6家制造企业率先承诺执行新标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实际行动。

2021年7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以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为引领、加快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

到2025年,上海的公园与城市更加开放融合,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上海市公园城市基本建成,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生态空间占比达到60%以上,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基本建成。

10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体系完善、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绿化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到2021年底,上海将全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林长制责任体系。

全面推行林长制,将给社会公众参与林业绿化资源保护提供一个快捷通道。据悉,上海各区、镇将公布林长责任区域,在责任区域显著位置设置林长公示牌,并公布投诉电话和邮箱,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上海正以绣花功夫盘活空间为居民创造幸福。

2021年10月4日,上海,市民在醉白池公园游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四、长江禁渔

2021年是长江实行“十年禁渔”的第一年,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施行,今年4月1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共同发布《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长江流域禁捕成效逐渐显现。全社会“不捕、不卖、不做、不吃”长江野生鱼类的氛围基本形成。

坐落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生态岛,作为上海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持续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大型湖泊等高能级生态资产,成为全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最强的区域。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必经之地,崇明生态岛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水鸟物种数增加至11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五、PM2.5、PM10历史新低

2021年6月4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0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上海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再创“历史新低”,分别为32微克/立方米、6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这是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结果。

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大气六项常规污染物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其中,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

上海南京东路的蓝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六、花博会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于2021年5月21日至7月2日在上海市崇明区举办,为期42天。

本届花博会有189个参展单位、180个室外展园和64个室内展区,展示展品2万多件,近3000个花卉品种登台亮相,共吸引国内外2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2408万人次在网上观展,是历届花博会中展园规模最大、展园数量最多、展期时间最长、展出质量最高的一届花博会。

本届花博会是首次在岛屿上、乡村里、森林中举办的花博盛会,首次开放了“花博夜场”,同步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花卉交易大会、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以及15个省区市主题日等900余场各类文化活动。

花博会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草以及设计大师的奇妙作品,展示了我国花卉园艺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国内外现代花卉业发展的新成就、新潮流、新趋势。

花博会闭幕后,花博园区暂定位为花博文化园,其部分室内展区、室外展园将按照“能留尽留”的原则,做好部分室内展区展品保留、部分室外花卉景观维护和游览线路优化工作。

崇明区已开展多轮研究讨论,规划拟围绕以花美境、以花兴业、以花惠民、以花强基、以花协同等方面,充分谋划东平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环境友好的示范性项目,努力放大花博溢出效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七、限塑

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全市范围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全市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这是推行十余年的“限塑令”后,上海正式向“白色污染”发起的“攻坚战”。在多策并举,多部门形成合力之下,一次性塑料袋已经逐渐淡出上海市民的生活。在商超、便利店,价格更贵的无纺布袋已经取而代之。

至2021年3月9日,上海市消保委对外发布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根据报告显示,禁限塑新规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基本实现零售餐饮市场(限定业态)不同规模企业的全面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消费体察了1640家企业,禁限塑新规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8.6 %,超市为 77.5 %,药店为58.8%,书店为73.0%,大型饭店为90.1%,中型饭店为82.5%,小型餐饮店为64.3%,外卖为75.6%。长三角受访者中对“禁限塑”的知晓度达到了92.9%。

七分甜(闵行区天街1000号天街店)外送使用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摄影:赵兰溪

八、垃圾分类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经过两年的努力,在上海全市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全体上海市民的共同推动、积极参与下,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已基本建成,市民分类习惯已初步养成。

上海已基本实现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中,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达到95%。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增一减”上。2020年,上海“四分类”垃圾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三增一减”趋势更加显著。其中,可回收物回收量达6375吨/日,同比增长57.5%;有害垃圾日收运量达2.57吨/日,同比增长3倍多;湿垃圾日收运量9504吨/日,同比增长27.5%;干垃圾处置量约1.42万吨/日,同比减少20%。

截至2021年6月,上海湿垃圾收运量达11290吨/日,可回收物回收量达7550吨/日,有害垃圾收运量达2.26吨/日,相比两年前分别增加了64.8%、89.6%、7.4倍;干垃圾处置量为15978吨/日,减少了17.5%。

据悉,“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还将搭建再生资源回收与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的互联互通平台。

摄影:刘素楠

九、审批改革

2021年1月26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宣布,上海已实现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排摸5.2万家排污单位,将3.8万家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包括持证单位5600多家,登记单位3.2万余家。

2021年上海在多个领域推出便利措施,跑出环保“加速度”。

其中,上海临港新片区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环评文件、水保方案、排污许可证“两评一证”合一的改革措施。这一方案不仅将原先环评文件、水保方案分开办理审批至少需要30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限,直接压缩至7个工作日;而且通过这次综合审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环评、水保、排污许可证“两评一证”合一,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凸显了临港的速度。

2021年7月7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该局受理的全部37项行政许可事项,涉及绿化、林业、建筑垃圾、户外招牌等,已率先在上海一网通办门户网站上实现全程网办。

图片来源:图虫

十、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批3项技术规范于2021年3月19日发布,并将于6月1日起实施。作为第一批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标准统一项目,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其中,《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技术规范》由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起草。该标准规范了数据审核方法、监测网络质量保证措施、基本配置仪器运行维护和质控措施,统一了长三角区域大气超级站监测数据质量标准,填补了国内有关标准的空白。

《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规范》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起草。该标准规定了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的管理和技术要求,适用于长三角区域开展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工作,可有助于长三角区域VOCs无组织排放的管控和减排,并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绿色升级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526日,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云开工”方式,共同启动太湖及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9个重大项目建设。

2021年,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正式成立,共推生态绿色一体化。

11月29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联动活动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生态环境厅(局)和媒体代表共同启动长三角宣教联动工作,并通过“云签约”的方式,签署“长江大保护”倡议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生态环境“十大关键词” | 回望2021㊴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上海生态环境建设有哪十大“关键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杨舒鸿吉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上海生态环境建设有哪十大“关键词”?

一、“十四五”规划

2021年8月18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三大类20项指标。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六成以上的主要河流断面水体水质达到或好于III类,95%以上的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得到安全利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4%左右。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聚焦污水污泥和固废处置、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污染治理能力。

《规划》明确,上海将实施竹园四期、泰和二期、白龙港三期污水厂及郊区14座污水处理厂的扩建,推进污水二三级管网新建工程及污水泵站新建、改扩建工程,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并以街镇为单元,推进5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幸福河”样板,4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固体废物系统治理方面,上海将打造全国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示范城市,到“十四五”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4.5万吨/日,转运能力达2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规划提出,上海将加强企业责任制度建设,强化企业环境治理信息公开,推进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并健全区域协作体系,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专项规划,建设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碳达峰、碳中和

2021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市,上海环交所正式升级为全国碳交易市场,推动“碳中和”“碳达峰”落地。启动初期,2225家发电企业将参与碳排放交易。

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挂牌协议交易日均成交量均大幅上涨。截至11月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3722.82万吨,累计成交额15.97亿元。

2021年10月1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为建成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海城镇供热蒸汽管网两项团体标准日前发布实施,首次引入蒸汽管网平均热效率不低于92%等指标,显著高于目前上海蒸汽管网平均不足85%的热效率,首批已有6家制造企业率先承诺执行新标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实际行动。

2021年7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以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为引领、加快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

到2025年,上海的公园与城市更加开放融合,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上海市公园城市基本建成,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生态空间占比达到60%以上,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基本建成。

10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体系完善、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绿化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到2021年底,上海将全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林长制责任体系。

全面推行林长制,将给社会公众参与林业绿化资源保护提供一个快捷通道。据悉,上海各区、镇将公布林长责任区域,在责任区域显著位置设置林长公示牌,并公布投诉电话和邮箱,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上海正以绣花功夫盘活空间为居民创造幸福。

2021年10月4日,上海,市民在醉白池公园游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四、长江禁渔

2021年是长江实行“十年禁渔”的第一年,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施行,今年4月1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共同发布《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长江流域禁捕成效逐渐显现。全社会“不捕、不卖、不做、不吃”长江野生鱼类的氛围基本形成。

坐落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生态岛,作为上海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持续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大型湖泊等高能级生态资产,成为全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最强的区域。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必经之地,崇明生态岛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水鸟物种数增加至11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五、PM2.5、PM10历史新低

2021年6月4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0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上海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再创“历史新低”,分别为32微克/立方米、6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这是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结果。

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大气六项常规污染物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其中,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

上海南京东路的蓝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六、花博会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于2021年5月21日至7月2日在上海市崇明区举办,为期42天。

本届花博会有189个参展单位、180个室外展园和64个室内展区,展示展品2万多件,近3000个花卉品种登台亮相,共吸引国内外2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2408万人次在网上观展,是历届花博会中展园规模最大、展园数量最多、展期时间最长、展出质量最高的一届花博会。

本届花博会是首次在岛屿上、乡村里、森林中举办的花博盛会,首次开放了“花博夜场”,同步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花卉交易大会、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以及15个省区市主题日等900余场各类文化活动。

花博会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草以及设计大师的奇妙作品,展示了我国花卉园艺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国内外现代花卉业发展的新成就、新潮流、新趋势。

花博会闭幕后,花博园区暂定位为花博文化园,其部分室内展区、室外展园将按照“能留尽留”的原则,做好部分室内展区展品保留、部分室外花卉景观维护和游览线路优化工作。

崇明区已开展多轮研究讨论,规划拟围绕以花美境、以花兴业、以花惠民、以花强基、以花协同等方面,充分谋划东平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环境友好的示范性项目,努力放大花博溢出效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七、限塑

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全市范围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全市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这是推行十余年的“限塑令”后,上海正式向“白色污染”发起的“攻坚战”。在多策并举,多部门形成合力之下,一次性塑料袋已经逐渐淡出上海市民的生活。在商超、便利店,价格更贵的无纺布袋已经取而代之。

至2021年3月9日,上海市消保委对外发布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根据报告显示,禁限塑新规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基本实现零售餐饮市场(限定业态)不同规模企业的全面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消费体察了1640家企业,禁限塑新规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8.6 %,超市为 77.5 %,药店为58.8%,书店为73.0%,大型饭店为90.1%,中型饭店为82.5%,小型餐饮店为64.3%,外卖为75.6%。长三角受访者中对“禁限塑”的知晓度达到了92.9%。

七分甜(闵行区天街1000号天街店)外送使用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摄影:赵兰溪

八、垃圾分类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经过两年的努力,在上海全市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全体上海市民的共同推动、积极参与下,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已基本建成,市民分类习惯已初步养成。

上海已基本实现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中,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达到95%。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增一减”上。2020年,上海“四分类”垃圾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三增一减”趋势更加显著。其中,可回收物回收量达6375吨/日,同比增长57.5%;有害垃圾日收运量达2.57吨/日,同比增长3倍多;湿垃圾日收运量9504吨/日,同比增长27.5%;干垃圾处置量约1.42万吨/日,同比减少20%。

截至2021年6月,上海湿垃圾收运量达11290吨/日,可回收物回收量达7550吨/日,有害垃圾收运量达2.26吨/日,相比两年前分别增加了64.8%、89.6%、7.4倍;干垃圾处置量为15978吨/日,减少了17.5%。

据悉,“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还将搭建再生资源回收与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的互联互通平台。

摄影:刘素楠

九、审批改革

2021年1月26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宣布,上海已实现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排摸5.2万家排污单位,将3.8万家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包括持证单位5600多家,登记单位3.2万余家。

2021年上海在多个领域推出便利措施,跑出环保“加速度”。

其中,上海临港新片区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环评文件、水保方案、排污许可证“两评一证”合一的改革措施。这一方案不仅将原先环评文件、水保方案分开办理审批至少需要30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限,直接压缩至7个工作日;而且通过这次综合审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环评、水保、排污许可证“两评一证”合一,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凸显了临港的速度。

2021年7月7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该局受理的全部37项行政许可事项,涉及绿化、林业、建筑垃圾、户外招牌等,已率先在上海一网通办门户网站上实现全程网办。

图片来源:图虫

十、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批3项技术规范于2021年3月19日发布,并将于6月1日起实施。作为第一批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标准统一项目,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其中,《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技术规范》由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起草。该标准规范了数据审核方法、监测网络质量保证措施、基本配置仪器运行维护和质控措施,统一了长三角区域大气超级站监测数据质量标准,填补了国内有关标准的空白。

《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规范》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起草。该标准规定了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的管理和技术要求,适用于长三角区域开展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工作,可有助于长三角区域VOCs无组织排放的管控和减排,并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绿色升级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526日,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云开工”方式,共同启动太湖及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9个重大项目建设。

2021年,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正式成立,共推生态绿色一体化。

11月29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联动活动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生态环境厅(局)和媒体代表共同启动长三角宣教联动工作,并通过“云签约”的方式,签署“长江大保护”倡议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