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1年新增近百万架机柜,数据中心投建热潮带来哪些挑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1年新增近百万架机柜,数据中心投建热潮带来哪些挑战?

价格战、减碳节能、出海竞争是三大重点。

图片来源:unsplash

记者 | 徐诗琪

近两年云计算市场火爆,其背后的基础建设——数据中心(IDC)行业同样引起资本关注,越来越多玩家投入风口。《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规划新增机柜总数约99.15万架,而在2019年以前,这个数字几乎不到50万。

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主要由三大电信运营商把控,移动、联通、电信三家的市场份额总计占到一半。近年来运营商们的份额不断缩减,跟在后面的主要是第三方服务商,如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等。

2020年起,大量新兴厂商进入IDC市场,大手笔投入数据中心建设。这背后,一方面是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风向带来的数据量激增,另一方面也是2020年出台的新基建政策鼓励。

云厂商是大张旗鼓的入局者。数据中心是重资产行业,投建周期与回报周期都很长,自建不一定“划算”。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公有云厂商已是传统数据中心最大的客户,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张,它们也已开始大手笔投入数据中心建设,与传统IDC厂商一定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其中也有合作,例如华为数字能源会为其他厂商提供能源解决方案。

就在2020年,国内头部云厂商均喊出了野心勃勃的口号。

阿里云提出,未来三年将投入2000亿元,投入建设“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同时还包括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多个方向,其目标是“冲刺世界最大云基础设施”。腾讯云则表示将在5年内投入5000亿元,用于包含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百度则预计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台数超过500万台。此前一直是阿里云大客户的字节跳动,也称将持续投入数据中心的建设中。

但投建的热潮也对行业带来诸多挑战。

2020年新基建政策发布以后,大量跨行业的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价格也已经到了不理性的情况。今年已经感觉贴到地板上了。”有从业人士这样评价。

价格战是最显而易见的挑战。“原来是成本定价,现在是市场定价。”近期,万国数据设计运营中心高级副总裁梁艳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提到。但梁艳也认为,传统数据中心的优势在于长久的运维与技术经验积累。

“即使是自建数据中心,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完全自己买地自己建是一种,也有BOT(Build-Operate-Transfer)或者是BTS(Build-To-Suit),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万国数据高级总监兼Smart DC交付负责人王海雄表示。

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于减碳。今年“双碳”政策发布,致使耗电量巨大的数据中心行业有所紧缩。目前国内数据中心PUE(能源效率指标)平均在1.5上下,而对政府对绿色数据中心的新要求是PUE达到1.3。

这需要企业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切换使用新能源,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节能属性。万国数据提到,其“Smart DC”产品就是以“多场景适配、节能高效、敏捷交付、智能运营”为目标,未来计划应用到国内外、边缘数据中心等多种场景。

国内激烈的竞争也延续到了出海的战场,许多企业开始“走出去”,首先瞄准了东南亚的蛋糕。例如阿里云已在印尼建设3座数据中心,今年在菲律宾也新增了一座数据中心。

万国数据也在今年于马来西亚、印尼规划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其中马来西亚园区属于超大规模。因为新加坡政府目前已不开放数据中心建设,大多厂商选址在马来、印尼、菲律宾,均是围绕新加坡服务,

对于进入东南亚市场,万国数据方面的看法是,东南亚市场互联网用户较国内更年轻,有能力成长为具有消费力的客群;同时,大量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布局,能够连接已有客户。“今天万国数据出海第一步肯定是跟中国客户绑定,但也会和东南亚本土企业合作,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都有很大的需求。”

艾瑞咨询2020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展望未来,数据中心产业必然进入大鱼吃小鱼的横向整合期。另外,云厂商和传统数据中心运营商的竟合关系越来越明显,不少数据中心运营商将寻求专有云、混合云的转型之路。而数据中心产业链本身,也呈现出更明确的分工(如建设和运营分工)和大厂商向上游延伸(如云计算厂商开始研发芯片、白盒交换机、电源设备等)两种不同的现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万国数据

187
  • 万国数据涨超15%,哔哩哔哩涨超8%,中概互联ETF(513220)、香港科技50ETF(159750)快速拉升涨超2%
  • 万国数据旗下GDSI获5.87亿美元股权融资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1年新增近百万架机柜,数据中心投建热潮带来哪些挑战?

价格战、减碳节能、出海竞争是三大重点。

图片来源:unsplash

记者 | 徐诗琪

近两年云计算市场火爆,其背后的基础建设——数据中心(IDC)行业同样引起资本关注,越来越多玩家投入风口。《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规划新增机柜总数约99.15万架,而在2019年以前,这个数字几乎不到50万。

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主要由三大电信运营商把控,移动、联通、电信三家的市场份额总计占到一半。近年来运营商们的份额不断缩减,跟在后面的主要是第三方服务商,如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等。

2020年起,大量新兴厂商进入IDC市场,大手笔投入数据中心建设。这背后,一方面是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风向带来的数据量激增,另一方面也是2020年出台的新基建政策鼓励。

云厂商是大张旗鼓的入局者。数据中心是重资产行业,投建周期与回报周期都很长,自建不一定“划算”。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公有云厂商已是传统数据中心最大的客户,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张,它们也已开始大手笔投入数据中心建设,与传统IDC厂商一定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其中也有合作,例如华为数字能源会为其他厂商提供能源解决方案。

就在2020年,国内头部云厂商均喊出了野心勃勃的口号。

阿里云提出,未来三年将投入2000亿元,投入建设“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同时还包括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多个方向,其目标是“冲刺世界最大云基础设施”。腾讯云则表示将在5年内投入5000亿元,用于包含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百度则预计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台数超过500万台。此前一直是阿里云大客户的字节跳动,也称将持续投入数据中心的建设中。

但投建的热潮也对行业带来诸多挑战。

2020年新基建政策发布以后,大量跨行业的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价格也已经到了不理性的情况。今年已经感觉贴到地板上了。”有从业人士这样评价。

价格战是最显而易见的挑战。“原来是成本定价,现在是市场定价。”近期,万国数据设计运营中心高级副总裁梁艳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提到。但梁艳也认为,传统数据中心的优势在于长久的运维与技术经验积累。

“即使是自建数据中心,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完全自己买地自己建是一种,也有BOT(Build-Operate-Transfer)或者是BTS(Build-To-Suit),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万国数据高级总监兼Smart DC交付负责人王海雄表示。

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于减碳。今年“双碳”政策发布,致使耗电量巨大的数据中心行业有所紧缩。目前国内数据中心PUE(能源效率指标)平均在1.5上下,而对政府对绿色数据中心的新要求是PUE达到1.3。

这需要企业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切换使用新能源,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节能属性。万国数据提到,其“Smart DC”产品就是以“多场景适配、节能高效、敏捷交付、智能运营”为目标,未来计划应用到国内外、边缘数据中心等多种场景。

国内激烈的竞争也延续到了出海的战场,许多企业开始“走出去”,首先瞄准了东南亚的蛋糕。例如阿里云已在印尼建设3座数据中心,今年在菲律宾也新增了一座数据中心。

万国数据也在今年于马来西亚、印尼规划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其中马来西亚园区属于超大规模。因为新加坡政府目前已不开放数据中心建设,大多厂商选址在马来、印尼、菲律宾,均是围绕新加坡服务,

对于进入东南亚市场,万国数据方面的看法是,东南亚市场互联网用户较国内更年轻,有能力成长为具有消费力的客群;同时,大量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布局,能够连接已有客户。“今天万国数据出海第一步肯定是跟中国客户绑定,但也会和东南亚本土企业合作,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都有很大的需求。”

艾瑞咨询2020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展望未来,数据中心产业必然进入大鱼吃小鱼的横向整合期。另外,云厂商和传统数据中心运营商的竟合关系越来越明显,不少数据中心运营商将寻求专有云、混合云的转型之路。而数据中心产业链本身,也呈现出更明确的分工(如建设和运营分工)和大厂商向上游延伸(如云计算厂商开始研发芯片、白盒交换机、电源设备等)两种不同的现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