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动力电池、光伏之后,新能源还能买什么?| A股2022投资策略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动力电池、光伏之后,新能源还能买什么?| A股2022投资策略⑫

储能是新能源领域未被爆炒的“独苗”。

视觉中国

记者 | 陶知闲

编辑 | 陈菲遐

相较于动力电池、光伏被市场的充分挖掘,作为新能源领域应用端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储能行业的重要性仍未被市场充分认可。以派能科技(688063.SH)为例,在新能源股价动辄翻倍的情形下,2021年公司股价甚至下跌28%。

千亿市场的储能为何不被认可?2022年这些公司能够脱颖而出吗?

千亿市场

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光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253.4GW和281.7GW,同比增长24.1%和34.1%;2020年全年风、光新增装机分别为71.7GW和48.2GW,同比大增177.9%和60.1%。从发电结构来看,2020年风、光发电占比已提升至6.3%和3.5%,但和24.3%的装机量占比相比,极不协调。

储能是“抹平”风光产能产量的“平衡木”。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和电网本身需要瞬时稳定平衡之间存在矛盾,而作为能源“蓄水池”,储能因可以灵活调节电能需求,被视为解决两者矛盾的钥匙。

储能市场空间巨大。2020年全国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15.1%,达到727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0%左右,2025年这一数据有望达到20%。目前,制约风电及光伏发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弃风及弃光率,其中弃风率为3.5%,弃光率为2%。储能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弃风及弃光率,提升风电及光伏发电的销量。此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也对储能拥有大量需求。

未来,随着我国发电向可再生资源特别是新能源发展,以煤炭为主的不可再生发电资源将逐步缩减。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2025年我国煤炭发电占比将从67%下降至49%,风光发电占比将上升至20%。根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保守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储能系统累计装机CAGR有望超60%,2025年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预计为35.5GW至55.9GW,增长空间超过10倍,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元。

面对千亿级市场,储能的发展正处于商业起步阶段,同时政策端不断加码有望加速行业进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储能行业已经走过了实验室研发的初级阶段,开始走向商业化,相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此外,我国多地已出台强制配储政策,对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从鼓励到要求配置,未来各地配储要求将更为严格。2021年上半年,已有25个省发布文件明确新能源配置储能,对储能配置比例和充电小时数有一定要求,青海、新疆等地更是推出了地方性补贴政策。

双电池争锋

技术的不确定性储能暗藏的隐忧。

锂离子电池是储能目前的主流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作为核心件的锂离子电池同样进步迅速,特别是在工艺创新方面。一方面锂电池工业化的进行,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安全性和寿命方面提升迅速。由于行业产业链及技术的成熟,锂电池被视为未来储能主流电池的“大热门”。

钠电池是“二号种子”。钠电池原理与锂电池一致(均为摇椅式二次电池),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同时起步研究。受制于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方面的限制以及锂电池率先商业化,钠电池研发一度陷入停滞。随着近年来研究技术的提升以及锂价高企,钠电池研发被各头部企业重启。

从资源获取来看,钠资源在地壳丰度上达到2.75%,相比锂资源的0.0065%,具有极大的储量优势。更多储量导致更低价格,钠(工业级≥99.7%,国产)价格长期稳定在2万/吨,而碳酸锂(99.5%电池级)价格已经突破12万元/吨,两者相差超过6倍。由于钠电池技术尚不成熟,虽然电池成本将降低,但整个电池系统成本或将提升,总成本和目前锂电池差距不大,工业化方面仍需提升。

2021年7月,宁德时代(300750.SZ)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标志着钠离子电池走出实验室,正式进入量产阶段。目前宁德时代研制的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高达160Wh/kg,为全球最高水平,已进入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范围区间(150-220Wh/kg)。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第二代钠离子电池将突破性地达到200Wh/kg,基本和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相当,此前被行业担心的能量密度短板将消失。

无论是钠电池还是锂电池,宁德时代都具有技术优势。作为全球顶级电池供应商,公司在电池技术及成本领域领先同行。2021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实现营收46.93亿元,同比增长727.36%;同期毛利率为36.6%,超过其核心业务动力电池系统23%的毛利率。

不确定中的确定

全面商业化是储能行业潜在的风险。目前行业内存在锂电池、钠电池等电池技术,未来究竟哪种技术最有经济性、最有竞争力无法确定,行业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也同样并无定论。

技术方面,目前主流电池的寿命为10年左右,而风、光伏电站的寿命在20年以上,这其中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此外储能产品良品率和系统可靠性、稳定性方面同样存在问题,这也限制了目前行业的发展。

储能业务中,目前只有海外家用储能业务最为市场化。由于海外电价高企叠加电力供给不稳定,随着家用储能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2015年以来成本降幅超过40%),2019年起海外家用储能装机量增长迅速。IHS Markit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户用储能4.44GWh,同比增长44.2%,其中欧洲1.79GWh,美国1.05GWh,日本0.79GWh。

在家用储能领域,派能科技具有优势。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2.95亿元,同比增长60.15%;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28%。派能科技的基本盘在国外。公司在欧美市占率较高,特别是家用储能业务。2019年公司自主品牌家用储能产品出货量约占全球出货总量的8.5%,位居全球第三名,仅落后特斯拉(15%)和LG化学(11%)。需要指出的是,派能科技具有垂直整合产业链能力,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业务也基本全部为储能相关,是A股中最纯粹的储能公司。

电池端的不确定性使得逆变器的确定性更显“珍贵”。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管理系统(BMS)(包含电池组)、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以及其他软硬件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其中PCS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是三大核心元件之一。目前逆变器赛道在储能领域确定性强,又由于其单瓦价值量是光伏的两至三倍,因此虽然业务总量不及光伏,但对企业利润仍贡献较多。

作为逆变器领域的行业龙头,阳光电源(300274.SZ)是国内最早涉足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储能业务今年上半年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267.38%,占其营业总收入比例已升至11.2%。公司储能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在国内外,在北美的工商业储能市场份额就超过了20%。根据CNESA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储能变流器、系统集成市场出货量均位列中国第一,同时也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冠军,已连续第五年登上储能系统集成商榜首。需要指出的是,储能和光伏一般共同建设,因此可以共享销售渠道,构成协同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派能科技

193
  • 中兴旗下派能科技等成立能源技术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
  • 派能科技(688063.SH):2023年全年实现净利润5.16亿元,同比下降59.49%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动力电池、光伏之后,新能源还能买什么?| A股2022投资策略⑫

储能是新能源领域未被爆炒的“独苗”。

视觉中国

记者 | 陶知闲

编辑 | 陈菲遐

相较于动力电池、光伏被市场的充分挖掘,作为新能源领域应用端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储能行业的重要性仍未被市场充分认可。以派能科技(688063.SH)为例,在新能源股价动辄翻倍的情形下,2021年公司股价甚至下跌28%。

千亿市场的储能为何不被认可?2022年这些公司能够脱颖而出吗?

千亿市场

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光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253.4GW和281.7GW,同比增长24.1%和34.1%;2020年全年风、光新增装机分别为71.7GW和48.2GW,同比大增177.9%和60.1%。从发电结构来看,2020年风、光发电占比已提升至6.3%和3.5%,但和24.3%的装机量占比相比,极不协调。

储能是“抹平”风光产能产量的“平衡木”。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和电网本身需要瞬时稳定平衡之间存在矛盾,而作为能源“蓄水池”,储能因可以灵活调节电能需求,被视为解决两者矛盾的钥匙。

储能市场空间巨大。2020年全国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15.1%,达到727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0%左右,2025年这一数据有望达到20%。目前,制约风电及光伏发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弃风及弃光率,其中弃风率为3.5%,弃光率为2%。储能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弃风及弃光率,提升风电及光伏发电的销量。此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也对储能拥有大量需求。

未来,随着我国发电向可再生资源特别是新能源发展,以煤炭为主的不可再生发电资源将逐步缩减。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2025年我国煤炭发电占比将从67%下降至49%,风光发电占比将上升至20%。根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保守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储能系统累计装机CAGR有望超60%,2025年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预计为35.5GW至55.9GW,增长空间超过10倍,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元。

面对千亿级市场,储能的发展正处于商业起步阶段,同时政策端不断加码有望加速行业进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储能行业已经走过了实验室研发的初级阶段,开始走向商业化,相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此外,我国多地已出台强制配储政策,对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从鼓励到要求配置,未来各地配储要求将更为严格。2021年上半年,已有25个省发布文件明确新能源配置储能,对储能配置比例和充电小时数有一定要求,青海、新疆等地更是推出了地方性补贴政策。

双电池争锋

技术的不确定性储能暗藏的隐忧。

锂离子电池是储能目前的主流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作为核心件的锂离子电池同样进步迅速,特别是在工艺创新方面。一方面锂电池工业化的进行,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安全性和寿命方面提升迅速。由于行业产业链及技术的成熟,锂电池被视为未来储能主流电池的“大热门”。

钠电池是“二号种子”。钠电池原理与锂电池一致(均为摇椅式二次电池),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同时起步研究。受制于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方面的限制以及锂电池率先商业化,钠电池研发一度陷入停滞。随着近年来研究技术的提升以及锂价高企,钠电池研发被各头部企业重启。

从资源获取来看,钠资源在地壳丰度上达到2.75%,相比锂资源的0.0065%,具有极大的储量优势。更多储量导致更低价格,钠(工业级≥99.7%,国产)价格长期稳定在2万/吨,而碳酸锂(99.5%电池级)价格已经突破12万元/吨,两者相差超过6倍。由于钠电池技术尚不成熟,虽然电池成本将降低,但整个电池系统成本或将提升,总成本和目前锂电池差距不大,工业化方面仍需提升。

2021年7月,宁德时代(300750.SZ)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标志着钠离子电池走出实验室,正式进入量产阶段。目前宁德时代研制的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高达160Wh/kg,为全球最高水平,已进入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范围区间(150-220Wh/kg)。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第二代钠离子电池将突破性地达到200Wh/kg,基本和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相当,此前被行业担心的能量密度短板将消失。

无论是钠电池还是锂电池,宁德时代都具有技术优势。作为全球顶级电池供应商,公司在电池技术及成本领域领先同行。2021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实现营收46.93亿元,同比增长727.36%;同期毛利率为36.6%,超过其核心业务动力电池系统23%的毛利率。

不确定中的确定

全面商业化是储能行业潜在的风险。目前行业内存在锂电池、钠电池等电池技术,未来究竟哪种技术最有经济性、最有竞争力无法确定,行业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也同样并无定论。

技术方面,目前主流电池的寿命为10年左右,而风、光伏电站的寿命在20年以上,这其中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此外储能产品良品率和系统可靠性、稳定性方面同样存在问题,这也限制了目前行业的发展。

储能业务中,目前只有海外家用储能业务最为市场化。由于海外电价高企叠加电力供给不稳定,随着家用储能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2015年以来成本降幅超过40%),2019年起海外家用储能装机量增长迅速。IHS Markit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户用储能4.44GWh,同比增长44.2%,其中欧洲1.79GWh,美国1.05GWh,日本0.79GWh。

在家用储能领域,派能科技具有优势。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2.95亿元,同比增长60.15%;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28%。派能科技的基本盘在国外。公司在欧美市占率较高,特别是家用储能业务。2019年公司自主品牌家用储能产品出货量约占全球出货总量的8.5%,位居全球第三名,仅落后特斯拉(15%)和LG化学(11%)。需要指出的是,派能科技具有垂直整合产业链能力,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业务也基本全部为储能相关,是A股中最纯粹的储能公司。

电池端的不确定性使得逆变器的确定性更显“珍贵”。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管理系统(BMS)(包含电池组)、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以及其他软硬件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其中PCS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是三大核心元件之一。目前逆变器赛道在储能领域确定性强,又由于其单瓦价值量是光伏的两至三倍,因此虽然业务总量不及光伏,但对企业利润仍贡献较多。

作为逆变器领域的行业龙头,阳光电源(300274.SZ)是国内最早涉足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储能业务今年上半年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267.38%,占其营业总收入比例已升至11.2%。公司储能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在国内外,在北美的工商业储能市场份额就超过了20%。根据CNESA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储能变流器、系统集成市场出货量均位列中国第一,同时也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冠军,已连续第五年登上储能系统集成商榜首。需要指出的是,储能和光伏一般共同建设,因此可以共享销售渠道,构成协同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