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蛮”字的哭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蛮”字的哭诉

文化的本身,应该是一系列让别人觉得舒服、优雅,又不乏实际内容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由“用书遮哈欠”类似的细节构成。

作者:斯堪蒂纳维桠

在群里,看到小楠推荐的一篇文章,龙应台的《父母是有效期的》。对于这位台湾”女文化部长”的文风——质朴简单、怀柔温婉,不置可否。

早先,对一些台湾风味的语句和措词,饶有趣味。可是,当我看到这个字的时候...

文中,作者说她对某朋克范年轻情侣“蛮“感概的。因为他们穿着另类,刺青外露,双双吸着烟,对父母请来家中做客的长辈表现出不屑的眼神。由此引发了作者的一段呼吁。

可,当看到“蛮”这个字的时候,我有些坐不住了。

那并不是因为,对于台湾人来讲,使用一个具有地域文化中的“俚语“字词而让我觉得被触害了情感;也不是因为,时时听到有人在”蛮…蛮…“的矫情用词,刻意要显出TA和潮流之间怎么怎么地,而让人产生的不屑情绪。只是因为,听到或看到这个字,或者以这个字作为副词的短语,就会为之一振,然后掉落许多鸡皮疙瘩下来。我发现,这种感觉越来越不能自已,触之即来。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不能否定,作为使用“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的人们,对它的习惯和热爱。那些经常出没于台前幕后、镜头内外的岭南艺人,尤其是清新可人的女性,大都是“蛮可爱、蛮时尚、蛮让人喜欢…”的。

我们在入乡随俗的时候,如果不能接受这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东西,那是不屑世故了;如果,我们就处在本地,而那边的文化随着港台旋风,一波波漫染开来,到达我们身边之后,操着“蛮…蛮…“的帅哥靓女们直在眼前晃,我们也能够以同理心而表达认同。谁让老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下盛行的是国际潮流呢。国际潮流都是从沿海、口岸的地方向内陆渗透。

可实在想不懂,为什么身边有些头上谢顶,皮肤褶皱,挖鼻抠脚的土著汉子们,也“蛮…蛮…”起来了。

有一哥们儿,年龄和我一样大,即将四十挂零,身高马大,算的上伟岸。作为某国内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平时以背头示人,走起路来,双脚外八字的厉害。最主要的是,他给人直接率真的性格,说话做事从不拘泥扭捏,在女士面前更是一副大男子主义风范,一派说一不二的作风。可就这样一位“大哥”级人物,也被那边的文化气息感染了。私下聊天打屁倒是无所谓,偏偏到了正式场合,同样“蛮努力…蛮辛苦…蛮感动…”。每到这时,仿若有一位,穿着挂篮背心大裤衩,斜叼着烟卷抠脚趾的汉子,在你面前故做出一副娇羞的样儿。还能怎么办?只能情不自禁的低下头去,然后默默的转身离开,等他不“蛮”了再来。

也许,起鸡皮疙瘩的毛病,就是那时养成的。

还记得,那位“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的郑渊洁大大么。我们这一代人,年幼时没少看他的《童话大王》。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写的那个《魔方大厦》到底隐喻的是什么。我却犹新的记得他与皮皮鲁的一段刊末对话,内容是劝解青春期的女孩子们,“打哈欠时,最好随手用书遮挡一下”。如果说,这是避免个人的不雅,不如说,是向他人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礼貌。

文化的本身,应该是一系列让别人觉得舒服、优雅,又不乏实际内容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由“用书遮哈欠”类似的细节构成。

它教会我们应该如何说话、怎么写字,什么举止算是得体,怎样处事才被接受。而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就是它的“实际内容”。更多的内容碰撞、融合到一起,激发出灿烂的文明。如果,到了某一天,全球的文化完全同质了——从北非到南亚,从中东到东欧,从穆斯林到山姆精神,从汉民族到高加索人,都被单纯的某一种文化内容所取代,没有丝毫的差异可言。那么,就不再有文化一说了,只能叫“本能”。

在某一年春晚上,冯巩和吕丽萍的小品里,为了给即将降生的孩子取名,冯巩算是费尽心机,叠加各地方言中的副词——“特漂亮、好漂亮、老漂亮、贼漂亮、忒儿漂亮…”,最终,给孩子起名“冯特好老贼忒儿”。听起来,别扭的很,引得现场哄堂大笑。实际上,比“蛮漂亮”顺耳多了。因为,这些字眼,像我们自身一样,鲜明而又亲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蛮”字的哭诉

文化的本身,应该是一系列让别人觉得舒服、优雅,又不乏实际内容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由“用书遮哈欠”类似的细节构成。

作者:斯堪蒂纳维桠

在群里,看到小楠推荐的一篇文章,龙应台的《父母是有效期的》。对于这位台湾”女文化部长”的文风——质朴简单、怀柔温婉,不置可否。

早先,对一些台湾风味的语句和措词,饶有趣味。可是,当我看到这个字的时候...

文中,作者说她对某朋克范年轻情侣“蛮“感概的。因为他们穿着另类,刺青外露,双双吸着烟,对父母请来家中做客的长辈表现出不屑的眼神。由此引发了作者的一段呼吁。

可,当看到“蛮”这个字的时候,我有些坐不住了。

那并不是因为,对于台湾人来讲,使用一个具有地域文化中的“俚语“字词而让我觉得被触害了情感;也不是因为,时时听到有人在”蛮…蛮…“的矫情用词,刻意要显出TA和潮流之间怎么怎么地,而让人产生的不屑情绪。只是因为,听到或看到这个字,或者以这个字作为副词的短语,就会为之一振,然后掉落许多鸡皮疙瘩下来。我发现,这种感觉越来越不能自已,触之即来。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不能否定,作为使用“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的人们,对它的习惯和热爱。那些经常出没于台前幕后、镜头内外的岭南艺人,尤其是清新可人的女性,大都是“蛮可爱、蛮时尚、蛮让人喜欢…”的。

我们在入乡随俗的时候,如果不能接受这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东西,那是不屑世故了;如果,我们就处在本地,而那边的文化随着港台旋风,一波波漫染开来,到达我们身边之后,操着“蛮…蛮…“的帅哥靓女们直在眼前晃,我们也能够以同理心而表达认同。谁让老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下盛行的是国际潮流呢。国际潮流都是从沿海、口岸的地方向内陆渗透。

可实在想不懂,为什么身边有些头上谢顶,皮肤褶皱,挖鼻抠脚的土著汉子们,也“蛮…蛮…”起来了。

有一哥们儿,年龄和我一样大,即将四十挂零,身高马大,算的上伟岸。作为某国内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平时以背头示人,走起路来,双脚外八字的厉害。最主要的是,他给人直接率真的性格,说话做事从不拘泥扭捏,在女士面前更是一副大男子主义风范,一派说一不二的作风。可就这样一位“大哥”级人物,也被那边的文化气息感染了。私下聊天打屁倒是无所谓,偏偏到了正式场合,同样“蛮努力…蛮辛苦…蛮感动…”。每到这时,仿若有一位,穿着挂篮背心大裤衩,斜叼着烟卷抠脚趾的汉子,在你面前故做出一副娇羞的样儿。还能怎么办?只能情不自禁的低下头去,然后默默的转身离开,等他不“蛮”了再来。

也许,起鸡皮疙瘩的毛病,就是那时养成的。

还记得,那位“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的郑渊洁大大么。我们这一代人,年幼时没少看他的《童话大王》。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写的那个《魔方大厦》到底隐喻的是什么。我却犹新的记得他与皮皮鲁的一段刊末对话,内容是劝解青春期的女孩子们,“打哈欠时,最好随手用书遮挡一下”。如果说,这是避免个人的不雅,不如说,是向他人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礼貌。

文化的本身,应该是一系列让别人觉得舒服、优雅,又不乏实际内容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由“用书遮哈欠”类似的细节构成。

它教会我们应该如何说话、怎么写字,什么举止算是得体,怎样处事才被接受。而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就是它的“实际内容”。更多的内容碰撞、融合到一起,激发出灿烂的文明。如果,到了某一天,全球的文化完全同质了——从北非到南亚,从中东到东欧,从穆斯林到山姆精神,从汉民族到高加索人,都被单纯的某一种文化内容所取代,没有丝毫的差异可言。那么,就不再有文化一说了,只能叫“本能”。

在某一年春晚上,冯巩和吕丽萍的小品里,为了给即将降生的孩子取名,冯巩算是费尽心机,叠加各地方言中的副词——“特漂亮、好漂亮、老漂亮、贼漂亮、忒儿漂亮…”,最终,给孩子起名“冯特好老贼忒儿”。听起来,别扭的很,引得现场哄堂大笑。实际上,比“蛮漂亮”顺耳多了。因为,这些字眼,像我们自身一样,鲜明而又亲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