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电影搭上资本的“快车” ,是机遇还是泡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电影搭上资本的“快车” ,是机遇还是泡沫?

利用资本讲好故事,关注电影自身品质的提升,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5年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创纪录地突破了3.1万块;与银幕数量大幅增长相呼应,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2016年一季度票房再次刷新纪录,同比增长50%,接近150亿元,票房过亿的影片达17部,今年业界期盼的年度票房超过600亿元已然没有悬念,中国电影市场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

票房的繁荣刺激了资本敏感的神经,各路资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涌入电影市场。资本的大量涌入,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电影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资本究竟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泡沫?对内容本身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这样的疑问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成为热议的话题。6月12日,阿里影业旗下淘票票举办“电影与资本”的主题论坛,业内人士认为,电影离不开资本,但需警惕资本“挣快钱”“走偏门”;6月14日,大地影院集团主办“中国影院投资发展论坛——资本时代 中国影院行业发展趋势”,共议新时期下资本和中国影院发展融合新趋势。

资本狂追电影 去年以来影视圈125起并购

早在10年前,资本就开始悄无声息地进入影视行业,从投拍电影,到投资院线,再到影视公司上市。如果说当年资本在电影行业只是小打小闹,那么现在资本对电影行业的介入,则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制作,从营销到发行,几乎所有环节,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

资本对影视的热爱有多疯狂?WIND统计显示,2015年以来,在电影与娱乐行业,中国企业共计发生了125起并购,并购总金额高达927亿元,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十年前,电影人抱着剧本找钱,今天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是抱着钱找剧本、找导演。”阿里影业CEO张强认为,中国电影走到今天,资本是一个推手。上市公司私有化、民营公司快速发展,资本正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列出了一组数据:中国年电影产出接近700部,如果平均每部的成本是2000万元,那么每年需要150亿至200亿元资金。“显然,仅从内容制作的角度而言,资本对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电影要想进入全球化的竞争,就必须要拍更多的大投资电影。”

资本是把“双刃剑” 需要警惕“挣快钱”

然而,资本大举进入是把“双刃剑”,挣快钱、重票房、轻内容,从而损坏电影生命力,是业界最担忧的事。

“资本趋利是本质,如果你不能赚钱资本一定会把你抛弃。”导演黄建新说,全世界最好的电影都不是最赚钱的,类型的、中庸的面面俱到的电影是最赚钱的电影,这是一个市场的特性。

在黄建新看来,资本和创作的关系限定,要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前提。目前,资本介入电影制作,一种是行家的资本介入,很容易达成一致;一种是完全不懂的资本的介入,因为资本带有权利,有很多跨界要求,会对电影带来破坏性。正常情况下,内容制作方更倾向于和前者合作。

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表示,资本大举进入影院行业的当下,从电影的上游制片到中间的发行,到影院终端的建设和经营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影院行业在资本选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合作伙伴的考量,甄别对方追求的是长期发展还是短期套利。

作为“国内院线第一股”,万达院线上市已有一年多。曾茂军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资本介入让企业快速完成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完成生态圈布局,但未来需要警惕“挣快钱”而忽视内容的心态,要注意“资本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而非电影本身挣钱”的现象。

资本驱动不可或缺 电影市场泡沫为时还早

资本给影视圈带来的,究竟是机会还是泡沫?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资本都是趋利的,大量资本的进入必然会导致电影行业出现泡沫,影响到电影投资、影院建设,甚至电影票房都有可能出现虚高,“去年440亿元的票房,其中有不少是各大平台的补贴。”

但一致的看法是,暂时来看,资本对中国影视起着驱动作用。张强认为,资本领域可能存在泡沫,但中国电影的票房总体是真实的,“去年国内票房总体增长接近50%,的确有一定特殊性,与补贴有很大关系,从大趋势看,我认为,未来5年中国电影票房保持30%左右的增速是可以预期的。”

对于影院的投资建设,曾茂军认为谈泡沫还太早,中国银幕数量目前还不到4万块,按照美国的万人拥有银幕数,中国可以容纳11~12万块银幕,“考虑到上座率的差距,中国银幕数达到8万块左右比较合理,我预计国内银幕的增长,在超过7万块以后才会开始放缓。

博纳影业董事局主席于冬认为,现在应该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候”,但也是“最坏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跟资本博弈,既需要资本介入,又不能被资本所绑架。

电影归根结底是内容产业,无论资本游戏规则怎么设定,资本的格局如何变化,电影的本质并没有变,高质量的影片对观众观影的控制也没有变。因此,利用资本讲好故事,关注电影自身品质的提升,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电影从业人员而言,要把立足点放在电影制作中去,关注电影内容,保证影片质量,才不至于被资本牵着鼻子走。对于资方而言,在关注商业电影的同时,不妨也对艺术电影等其他类型的电影给予更多关注,因为当市场高度同质化后,进行市场细分是必然要求,只有引导资本向中小成本电影领域流动,推动电影产业的精细化发展,各路资本才能在电影行业获得持续性回报。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电影搭上资本的“快车” ,是机遇还是泡沫?

利用资本讲好故事,关注电影自身品质的提升,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5年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创纪录地突破了3.1万块;与银幕数量大幅增长相呼应,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2016年一季度票房再次刷新纪录,同比增长50%,接近150亿元,票房过亿的影片达17部,今年业界期盼的年度票房超过600亿元已然没有悬念,中国电影市场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

票房的繁荣刺激了资本敏感的神经,各路资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涌入电影市场。资本的大量涌入,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电影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资本究竟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泡沫?对内容本身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这样的疑问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成为热议的话题。6月12日,阿里影业旗下淘票票举办“电影与资本”的主题论坛,业内人士认为,电影离不开资本,但需警惕资本“挣快钱”“走偏门”;6月14日,大地影院集团主办“中国影院投资发展论坛——资本时代 中国影院行业发展趋势”,共议新时期下资本和中国影院发展融合新趋势。

资本狂追电影 去年以来影视圈125起并购

早在10年前,资本就开始悄无声息地进入影视行业,从投拍电影,到投资院线,再到影视公司上市。如果说当年资本在电影行业只是小打小闹,那么现在资本对电影行业的介入,则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制作,从营销到发行,几乎所有环节,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

资本对影视的热爱有多疯狂?WIND统计显示,2015年以来,在电影与娱乐行业,中国企业共计发生了125起并购,并购总金额高达927亿元,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十年前,电影人抱着剧本找钱,今天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是抱着钱找剧本、找导演。”阿里影业CEO张强认为,中国电影走到今天,资本是一个推手。上市公司私有化、民营公司快速发展,资本正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列出了一组数据:中国年电影产出接近700部,如果平均每部的成本是2000万元,那么每年需要150亿至200亿元资金。“显然,仅从内容制作的角度而言,资本对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电影要想进入全球化的竞争,就必须要拍更多的大投资电影。”

资本是把“双刃剑” 需要警惕“挣快钱”

然而,资本大举进入是把“双刃剑”,挣快钱、重票房、轻内容,从而损坏电影生命力,是业界最担忧的事。

“资本趋利是本质,如果你不能赚钱资本一定会把你抛弃。”导演黄建新说,全世界最好的电影都不是最赚钱的,类型的、中庸的面面俱到的电影是最赚钱的电影,这是一个市场的特性。

在黄建新看来,资本和创作的关系限定,要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前提。目前,资本介入电影制作,一种是行家的资本介入,很容易达成一致;一种是完全不懂的资本的介入,因为资本带有权利,有很多跨界要求,会对电影带来破坏性。正常情况下,内容制作方更倾向于和前者合作。

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表示,资本大举进入影院行业的当下,从电影的上游制片到中间的发行,到影院终端的建设和经营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影院行业在资本选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合作伙伴的考量,甄别对方追求的是长期发展还是短期套利。

作为“国内院线第一股”,万达院线上市已有一年多。曾茂军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资本介入让企业快速完成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完成生态圈布局,但未来需要警惕“挣快钱”而忽视内容的心态,要注意“资本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而非电影本身挣钱”的现象。

资本驱动不可或缺 电影市场泡沫为时还早

资本给影视圈带来的,究竟是机会还是泡沫?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资本都是趋利的,大量资本的进入必然会导致电影行业出现泡沫,影响到电影投资、影院建设,甚至电影票房都有可能出现虚高,“去年440亿元的票房,其中有不少是各大平台的补贴。”

但一致的看法是,暂时来看,资本对中国影视起着驱动作用。张强认为,资本领域可能存在泡沫,但中国电影的票房总体是真实的,“去年国内票房总体增长接近50%,的确有一定特殊性,与补贴有很大关系,从大趋势看,我认为,未来5年中国电影票房保持30%左右的增速是可以预期的。”

对于影院的投资建设,曾茂军认为谈泡沫还太早,中国银幕数量目前还不到4万块,按照美国的万人拥有银幕数,中国可以容纳11~12万块银幕,“考虑到上座率的差距,中国银幕数达到8万块左右比较合理,我预计国内银幕的增长,在超过7万块以后才会开始放缓。

博纳影业董事局主席于冬认为,现在应该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候”,但也是“最坏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跟资本博弈,既需要资本介入,又不能被资本所绑架。

电影归根结底是内容产业,无论资本游戏规则怎么设定,资本的格局如何变化,电影的本质并没有变,高质量的影片对观众观影的控制也没有变。因此,利用资本讲好故事,关注电影自身品质的提升,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电影从业人员而言,要把立足点放在电影制作中去,关注电影内容,保证影片质量,才不至于被资本牵着鼻子走。对于资方而言,在关注商业电影的同时,不妨也对艺术电影等其他类型的电影给予更多关注,因为当市场高度同质化后,进行市场细分是必然要求,只有引导资本向中小成本电影领域流动,推动电影产业的精细化发展,各路资本才能在电影行业获得持续性回报。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