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好春光
《魔兽》6月8日在中国上映,以首日2.8亿、两日6亿的成绩高速攫夺着中国电影市场。2016年6月12日15点,《魔兽》就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就狂揽中国票房10亿人民币,并且成为中国票房历史上在两天之内获得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三部电影之一。《魔兽》巨大票房的成功正式宣告,2016年中国游戏改编成电影进入风口期。
蓄势待发的中国游戏改编电影
根据艺恩数据与《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5年观影规模达到12.6亿人次。而游戏用户达到5.34亿人。可以看出,游戏用户与电影受众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重合度更高。同时也让游戏改编电影从小众走向大众,为中国游戏改编电影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础。
此外,自泛娱乐展开以来,游戏与影视的合作便一直层出不穷,并在去年达到一次新的高峰,去年腾讯成立腾讯影业、企鹅影业,拉开了新一轮的游戏影业浪潮,各方除了对影视改编成游戏进行了高度关注,对游戏改编成影视也十分期待。截至目前,腾讯、网易、盛大等公司纷纷为游戏改编电影进行立项。各方资本的介入无疑为游戏改编成电影插了翅膀。

如今,《愤怒的小鸟》《魔兽》更是激活整个游戏改编电影市场
5月20日上映的《愤怒的小鸟》票房5亿人民币,6月8日上映的《魔兽》,如今票房11亿人民币,两份数据表明,游戏改编电影在中国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斩获了16亿票房,这在整个在中国上映的游戏改编电影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并且一个月的票房成绩超过所有在中国上映的游戏改编电影票房之和。

2014年,《极品飞车》以10天时间突破1.5亿元,夺走《波斯王子》在2010年创下的记录。随后,《愤怒的小鸟》则以13天夺走《极品飞车》一个月4.1亿的成绩。如今,《魔兽》仅用两天就豪取6亿人民币。无不让人进一步感受到游戏改编电影的庞大市场空间。
巨大的游戏用户基数与各方资本的关注早已让中国游戏改编电影蓄势待发,如今,《愤怒的小鸟》与《魔兽》空前的成功,迅速成为游戏改编电影浪潮的导火索。可以预见,三种条件的叠加势必让游戏改编电影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中国游戏改编电影成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1.与目前主流观影人群高度重合的游戏IP
当下观影主流人群为80后、90后,因此,在游戏改编电影中,作为IP出现的游戏,其自带的粉丝需与观影主流人群高度重叠。以《像素大战》为例,虽然该电影中融入大量红白机时代经典游戏,覆盖人群不可说不广,但相对于中国现在的主流观影人群,尤其是90后而言却比较陌生,因此票房不高也就不足为奇。
而《愤怒的小鸟》中,虽然该游戏与ARPG相比玩法简单,同时没有剧情、没有很强的代入感,但是凭借广大的用户基数,以及与电影受众的高度重合,让其取得5亿票房。因此选择游戏改编成电影时,需要充分考量游戏用户与观影受众的重合度,分清核心用户与潜在用户。
2.游戏用户与电影受众的兼顾
当游戏进入电影院时,面向更多的受众不是游戏用户,而是广大的观影人员,因此游戏改编电影需要兼顾两类人群的不同感受。以《生化危机》为例,该剧中除了角色与道具与游戏有很强的还原性之外,其它方面完全看不出与游戏有任何关联,但并不妨碍《生化危机》成为游戏改编电影中最吸金的系列。
而在《魔兽》中除了个别剧情有改动之外,世界观、价值观、角色、道具、场景都充分还原了《魔兽世界》游戏,从而一举拿下10亿票房,从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游戏改编成电影需要做到游戏用户与电影受众的兼顾,然而具体偏向哪类人群需要根据游戏IP的强度、电影市场来作衡量。
3.电影宣传以及院线支持
近些年来,电影宣传以及院线支持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电影票房好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魔兽》巨大的成功也不例外。在上映前156天时,《魔兽》就已经进入宣传阶段,与上映前1个月才开始做宣传的电影,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魔兽(数据来源艺恩)
同时,《魔兽》上映之后,多家院线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刷新了我国单日排片场次记录,超过第二名《港囧》近3万排片。可以看出游戏改编电影要获得成功,有效地市场宣传与各院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4.走出国门或也是成功必要条件

回顾好莱坞游戏改编电影史,虽然游戏改编电影自2009年后就摆脱了票房失利的魔咒,目前已8部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游戏改编电影的成本回收却对海外市场越来越依赖,同样为2009年之后,目前已6部电影需要依靠海外市场才能收回成本,同时,从《魔兽》仅2604万美元的美国票房来看(6月13日),要收回成本也需依赖海外市场。

这样一来,出海也成为了中国游戏改编电影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因此,游戏改编电影在选材、制作、宣传等方面也需要考虑到海外市场。
结语
电影的核心是剧情,而游戏注重的是玩法。也就是说游戏在剧情上不会给电影带来过多的帮助或限制,更多层面是为影片充当导流的作用。因此,当游戏改编电影具备上述四大条件之时,中国游戏改编电影真正引爆还需要一个“剧本”,还需要看影片本身的质量。
评论